第一百九十章
实验室的灯光在夜幕中显得格外明亮,如同茫茫学海中的一座灯塔。
封瑶回到宿舍后,并未立刻休息。白天关于数据异常和模型风险的讨论,让她心潮澎湃之余,更感到一种沉甸甸的责任。徐卓远那声“参与模型修正讨论”不是客套,而是真正的托付。她打开电脑,不仅重新梳理了那份异常数据报告,还查阅了大量相关文献,试图寻找那些微小波动背后可能隐藏的规律,以及更优化的滤波算法。
指尖在键盘上飞舞,屏幕上的代码和公式不断延伸。这种为了一个明确目标而全力投入的感觉,让她想起了前世后期独自摸索的茫然与无力,也愈发珍惜眼下这种有方向、有同伴的充实。这一次,她不是那个只能被动接受失败结果的旁观者,而是能够主动发现问题、参与决策的共建者。
直到夜深人静,她才带着满脑子的思路和些许疲惫躺下,内心却充满了平静的力量。
翌日,周日清晨。
封瑶依旧准时出现在实验室。推开门,却发现徐卓远已经在了,他正站在白板前,上面画满了复杂的模型结构图和数据流走向。听到开门声,他转过头,眼下有淡淡的青影,显然也熬夜了。
“徐师兄,早。”封瑶打招呼。
“早。”徐卓远的目光在她脸上停留一瞬,似乎在确认她的状态,随后示意白板,“基于你的发现,我和沈哲昨晚线上讨论了几个初步修正方向。”
他的语气平淡,却让封瑶心头一暖。他不仅重视了她的提醒,还立刻投入了行动。
“我昨晚也查了一些资料,”封瑶放下背包,走到白板前,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关于那种周期性微弱异常,有几篇论文提到可能源于数据采集时的环境干扰,而非信号本身。或许我们可以尝试引入一个环境噪声监测变量进行联合滤波……”
她条理清晰地阐述着自己的发现和猜想,声音不高,却带着不容置疑的认真。
徐卓远安静地听着,偶尔用笔在白板上添加标注或提出一个关键问题。他的思维严谨而迅捷,常常能一针见血地指出封瑶设想中的漏洞,但也会在她给出合理解释后,微微颔首表示认可。
阳光透过窗户,将两人的身影投在白板上,交织在一起。实验室里只剩下笔尖划过白板的沙沙声,和两人低沉而专注的讨论声。
上午十点左右,沈哲顶着一头略显凌乱的头发,打着哈欠走了进来。“两位早啊……嚯,这就干上了?”他看到布满演算过程的白板,瞬间清醒了不少,凑上前仔细观看。
“封瑶提出的环境变量思路,可以作为一个低成本的验证分支。”徐卓远言简意赅地总结。
沈哲摸着下巴,仔细看着封瑶补充的部分,眼中闪过赞赏:“不错啊学妹!这思路很巧,避开了直接硬刚模型结构,先从数据源头找解决方案。看来老徐这次挖到宝了。”他促狭地朝徐卓远眨眨眼。
徐卓远没理他,只是对封瑶说:“把这个方案细化成具体实现步骤,连同风险分析,下午组会讨论。”
“好。”封瑶点头,立刻回到自己的工位开始工作。她能感觉到,徐卓远正在有意识地引导她参与更核心的环节,不仅仅是提出想法,更要负责落地。
组会上,林朗也到了。当他听到封瑶条理清晰地陈述修正方案,以及徐卓远和沈哲从不同角度给予的补充和支持时,惊讶地张了张嘴,随即露出一个“果然如此”的欣慰笑容。
方案顺利通过。项目进入了紧张的修正和实施阶段。
接下来的几天,实验室的气氛如同上紧的发条。封瑶几乎将所有课余时间都投入其中,她不仅要完善自己的方案部分,还要配合徐卓远进行大量的仿真测试,与沈哲沟通算法细节,和林朗协调数据处理。
她不再是游离在核心圈外的辅助者,而是真正成为了支撑项目前进的关键一环。徐卓远对她的要求明显提高,交给她的任务更具挑战性,有时甚至显得有些严苛。但每当封瑶遇到瓶颈,他总会适时出现,不是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几个精准的问题引导她突破思维定式。
在这个过程中,封瑶能清晰地感觉到自己专业能力的飞速提升,以及那种被信任、被需要带来的巨大满足感。她与徐卓远之间的默契也在一次次并肩作战中悄然增长。一个眼神,一个简短的词语,往往就能明白对方的意思。
这天晚上,封瑶留下做最后一段代码的调试。实验室里只剩下她和徐卓远。
她聚精会神地盯着屏幕,手指飞快地敲击键盘,解决了一个困扰她半个多小时的小bug。终于,仿真程序顺利跑通,结果符合预期。她长长舒了口气,身体放松地向后靠在椅背上,脸上露出了如释重负的轻松笑容。
一转头,却发现徐卓远不知何时站在了她身后不远处,正静静地看着她。他手里拿着两杯水,其中一杯递到了她面前。
“谢谢徐师兄。”封瑶接过水杯,指尖不经意间触碰到他的,微凉的触感让她心跳漏了一拍。
“做得很好。”徐卓远的声音在安静的实验室里显得格外清晰。他的目光落在她脸上,那双总是沉静如深海的眼眸里,似乎有极细微的波澜掠过,像投入石子的湖面。
这不是他第一次肯定她的工作,但却是第一次,在她刚刚独立解决一个难题后,如此直接地给予赞扬。
封瑶抬头看他,灯光在他轮廓分明的侧脸上投下柔和的光影,将他身上那种惯有的清冷气息冲淡了些许。她看到他眼底那抹尚未完全消散的、属于思考者的专注,也看到那专注深处,隐约映出的自己的影子。
“是徐师兄教得好。”封瑶弯起眼睛,语气真诚而温暖。她没有回避他的视线,目光清澈而坦然。
徐卓远沉默了片刻,似乎想说什么,最终却只是微微移开视线,喝了一口水。“时间不早了,回去吧。”
“好。”
两人一起关上实验室的灯和门,并肩走在寂静的走廊里。脚步声在空旷的空间里回响,彼此的气息近在咫尺。
这一次,徐卓远没有像往常那样立刻走向教师公寓,而是陪着封瑶走到了通往宿舍区的岔路口。
夜风拂面,带着初夏花草的清香。路灯将两人的影子拉长,缩短,再拉长。
“明天见,徐师兄。”封瑶在路口停下,微笑道。
“明天见。”徐卓远站在原地,看着她,“封瑶。”
他叫了她的名字。不是“你”,也不是其他。
封瑶回头。
“保持现在这样,就很好。”他的声音低沉,在夜色中格外清晰。
封瑶微微一怔,随即明白了他的意思。保持现在的通透、坚定、主动成长的样子。他看得到她的改变,并且,他在肯定这种改变。
一股暖流涌遍全身,比任何直接的赞美都更让她感到踏实和鼓舞。
“我会的。”她郑重地点点头,笑容在月光下绽放,柔和而坚定。
转身走向宿舍楼,封瑶没有回头,但她能感觉到,他的目光一定还在身后。这一次,不再是前世那种让她想要逃离的压迫感,而是一种温暖的、支撑的力量。
她知道,前路依然漫长,项目的挑战、自我成长的瓶颈都还在前方。但此刻,她脚下踏出的每一步,都无比坚实。她在弥补遗憾,也在开创全新的未来;她在治愈他人,更在完整自己。
亲情的裂痕正在用沟通和理解细细缝补,爱情的幼苗在并肩前行中汲取着阳光雨露,而那个曾经敏感自卑的灵魂,正在汗水与智慧的浇灌下,破土而出,茁壮成长,迎向属于自己的广阔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