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零六章
林静的到访如同一颗投入平静湖面的石子,在封瑶心中漾开圈圈涟漪,但并未掀起惊涛骇浪。重活一世的灵魂早已预见了这场风暴的前奏,短暂的紧绷后,是更深沉的坚定。她仔细擦拭着林静指尖触碰过的柜台边缘,并非出于厌恶,更像是一种仪式,拂去前世的阴影,确认今生的坐标。
她清楚,林静代表的不只是徐卓远强势的母亲,更是一种根深蒂固的价值体系——功利、精确、排斥一切“无用”与“不确定”。对抗这种体系是愚蠢的,唯有以更强大的内在定力与不可替代的价值,才能在其壁垒上凿开缝隙。
糖水铺依旧安静营业,空气中甜香氤氲。封瑶将更多精力投入到新品研发和店铺细节的打磨上,同时并未落下学业。她知道,无论是为了自己,还是为了未来可能并肩的道路,自身的优秀与独立,才是最重要的底气。她开始系统地整理前世的记忆碎片,将那些关于未来流行趋势、饮食风潮的模糊印象,与今生的学习和实践相结合,尝试开发更具独特性的糖水配方和经营理念。
---
理学院,周教授办公室。
徐卓远坐在周教授对面,面前放着那张印有陈明教授联系方式和课题简介的便签。他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纸张边缘,内心进行着鲜有的激烈斗争。理性告诉他,参与心理学研究可能带来不可控的变量,干扰他精心维持的、以绝对逻辑为主导的生活秩序。但近期频频出现的情绪波动,以及这些波动有时竟能带来意想不到的思维突破,又让他无法完全忽视这个“非理性”领域。
“还在犹豫?”周教授喝着茶,目光温和,“没关系,不必立刻决定。只是卓远,你要知道,即便是最顶尖的科学家,也无法完全剥离‘人’的属性去探索世界。了解自身的‘运行机制’,有时比理解宇宙定律更为复杂和重要。情绪、直觉,这些并非科学的对立面,它们本身就是复杂系统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是另一种形式的‘信息处理’方式。”
徐卓远沉默着。他回想起昨晚,面对一个棘手的算法瓶颈时,那股熟悉的焦躁感几乎要将他吞噬。就在那时,脑海中莫名浮现封瑶将冰糖雪梨推到他面前时,那双沉静温和的眼眸。并非刻意,只是一种画面的闪回,奇异地,竟让他翻涌的心绪平复了片刻,最终找到了突破的思路。这种无法用逻辑解释的“干扰项”带来的“正向收益”,挑战着他固有的认知。或许,周教授说的是对的,他需要理解这个“系统漏洞”,或者,重新定义它。
“我……”他迟疑地开口,声音有些干涩,“需要预约吗?” 这简短的问句,几乎耗尽了他面对未知领域时的全部勇气。
周教授眼中闪过一丝了然的欣慰,笑道:“我把陈教授助手的联系方式给你,你可以自己联系,就说是我介绍的。以参与课题的名义,会更自在些。” 他理解徐卓远这类学生,直接建议其接受心理咨询可能会引发抵触,但以“参与研究”、“了解机制”为名,则更容易被接受。
徐卓远接过便签,郑重地放入随身携带的皮质文件夹中,与他的研究笔记并列。这个动作,对他而言,不亚于签署一份重要的实验协议。他迈出的这一步,不是为了任何人,而是为了解开自身系统内那个名为“情绪”的、长期被忽略的核心变量,以期达到更高层次的认知效率和…或许是某种意义上的稳定。
---
傍晚,徐卓远罕见地没有直接回实验室或宿舍,而是脚步略显迟疑地走向了“甜憩”糖水铺。他需要在一个能让他感到平静的环境里,整理一下纷乱的思绪,而那个弥漫着甜香、有着沉静女主人的小店,似乎成了潜意识里的首选。
夕阳将他的影子拉得很长,与校园里三三两两结伴而行的学生相比,他的身影显得有些孤寂。快到店门口时,他放缓了脚步,透过玻璃窗,看到封瑶正弯腰给窗台那盆茂盛的绿萝浇水,侧脸在暖光下显得异常柔和。她似乎总是能将这些琐碎日常,经营出一种宁静诗意的氛围。他还注意到,窗台上多了几个小巧的多肉盆栽,给店铺增添了几分生机。
风铃声清脆响起,封瑶抬头,见到是他,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讶异,随即化为清浅的笑意:“徐师兄。”没有问他为何这个时间过来,也没有提及他母亲的到访,仿佛那只是寻常一天的一个小插曲。这种不过分探究的态度,让徐卓远感到舒适。
“嗯。”徐卓远应了一声,目光掠过柜台,看到了那只她之前发图片给他的、绘着绿色藤蔓的杯子,此刻正安静地放在原本那只素白瓷杯的旁边,果然像是一对。这个细节让他心中微微一动。
“今天想试试什么?”封瑶放下水壶,自然地问道,“还是冰糖雪梨?”
徐卓远摇了摇头,他的视线在菜单上停留片刻,最终落在一个新添的品项上:“试试……桂圆红枣茶吧。”他记得周教授闲聊时提过,睡眠不佳可以适当饮用。这个选择带着一点他自己都未曾察觉的、尝试打破惯性的意味,也隐含着对自身近期状态的一种无声调整。
“好,请稍坐。”封瑶利落地开始准备,动作娴熟而优美。
徐卓远在靠窗的老位置坐下,目光不经意地扫过店内。这时,他才注意到靠近书架的位置,坐着一个之前没见过的女生。她穿着简单的棉布长裙,正低头安静地看着一本书,手边放着一杯冒着热气的饮品,气质沉静,与糖水铺的氛围很是融洽。似乎是感受到了视线,那女生抬起头,与徐卓远的目光有一瞬的交汇,她微微颔首,算是打过招呼,便又低下头继续看书,没有丝毫被打扰或不自在。徐卓远认出她手中的书是一本关于古典诗词鉴赏的着作。
徐卓远收回目光,心下明了,这大概是店铺的新常客。封瑶的糖水铺,似乎正慢慢吸引着一些同类气息的人,形成一个安静的小小群落。
很快,封瑶将温热的桂圆红枣茶端了上来。精致的白瓷杯里,茶汤色泽红亮,几颗饱满的桂圆和红枣沉在杯底,散发着温润的甜香。
“小心烫。”她轻声提醒,如同每次一样。
徐卓远道了谢,端起杯子,小心地吹了吹热气,抿了一口。甜味适中,带着枣香和桂圆的独特香气,一股暖流顺着喉咙滑入胃中,竟奇异地带来一丝安抚感,驱散了傍晚的一丝凉意,也似乎缓和了心底那隐秘的焦躁。
他安静地喝着,封瑶也没有刻意找话题,继续整理着手中的订单,偶尔用布擦拭一下本就光洁的柜台,或者检查一下架子上陈列的自制果干和蜂蜜。两人之间流淌着一种无需言语填满的静谧,这与实验室的绝对安静不同,这是一种充满生活气息的、令人放松的宁静,允许思绪飘散,也允许内心沉淀。
就在这时,店门再次被推开,陆屿风风火火地闯了进来,脸上还带着运动后的红晕,额角带着汗珠。
“封瑶学妹!老规矩,一杯冰镇绿豆沙!多加糖!”他嗓门洪亮,瞬间打破了店内的安静。话音刚落,他才看到坐在窗边的徐卓远,眼睛顿时瞪圆了,像是发现了新大陆,“哇!徐大神!你居然在这儿?!我刚刚去实验室和宿舍都没找到你!太阳打西边出来了?”
徐卓远握着杯子的手顿了顿,面上没什么表情,只是淡淡道:“嗯。” 对于陆屿的大惊小怪,他早已习惯。
陆屿凑过来,一脸八卦地看着徐卓远手里的杯子:“哟,换口味了?不是冰糖雪梨了?”他又瞅了瞅柜台里那只藤蔓杯子,再看看徐卓远手里素净的白瓷杯,虽然不同,但摆在一起竟莫名和谐,他脸上露出“我懂了”的暧昧笑容,压低声音,“定情信物都预备上了?”
徐卓远无视了他的挤眉弄眼,连眼皮都没抬一下。
封瑶将打包好的绿豆沙递给陆屿,笑着解围:“陆师兄,你的绿豆沙,糖加了双份。”
陆屿接过,付了钱,却也没急着走,靠在柜台边,对徐卓远说:“哎,我说真的,明天篮球决赛你真不去啊?苏晚学妹今天训练的时候还扭到脚了,就这还坚持说要上场呢,说是……不想让某些期待她表现的人失望。”他故意把“某些人”咬得很重,眼神意有所指地瞟向徐卓远。
徐卓远的眉头瞬间蹙起,不是出于关心,而是源于一种被强行捆绑的不悦和被打扰的烦躁。他放下杯子,发出轻微的磕碰声,语气冷硬:“我说过,不去。她的行为与我无关,她的期待也不该施加在我身上。” 他的声音不大,但在安静的店铺里格外清晰,带着一种斩钉截铁的疏离。
那个在看书的女生的翻书声几不可闻地停顿了一瞬,似乎也被这突如其来的冷意影响到。
陆屿碰了一鼻子灰,讪讪地摸了摸鼻子:“行行行,不去就不去,这么严肃干嘛。封瑶学妹,明天比赛可热闹了,你要不要去看?我给你留个好位置?” 他试图转移话题。
封瑶微笑着婉拒,语气温和却坚定:“谢谢陆师兄,不过明天店里有点忙,新品也需要调试,应该走不开。” 她既表达了对邀请的感谢,也明确了自己的选择和重心。
“好吧好吧,你们俩啊……”陆屿夸张地叹了口气,摆摆手,“一个比一个闷!一个比一个忙!走了走了!”说完,便拎着绿豆沙一阵风似的跑了出去,风铃因他急促的离开而再次急促作响。
小小的插曲过后,店内重回宁静,但气氛似乎因陆屿带来的关于苏晚的消息而蒙上了一层极淡的阴影。徐卓远沉默地喝完了那杯桂圆红枣茶,暖意仍在,但心底那丝因被强行关联而产生的烦躁却未能完全平息。他起身结账。
封瑶接过钱,找零时,状似无意地轻声说了一句:“按照自己的心意做选择,本身就不是一件需要愧疚或解释的事情。边界清晰,对彼此都是一种尊重。”
徐卓远动作一顿,抬眼看她。封瑶的目光清澈而坦然,没有试探,没有劝慰,只是陈述一个简单的事实。她似乎总能一眼看穿他平静外表下的暗涌,并且用最不具侵略性的方式,给予最精准的认同和理解。这句话,像一阵清风,拂去了他心头因陆屿的话而产生的最后一缕阴霾。
“嗯。”他低低应了一声,接过零钱,“谢谢。”
这一次,道谢的对象,似乎不仅仅是这杯茶。
他转身离开,推开店门,风铃轻响。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镀上一层金边,那挺直的脊背,似乎比来时少了几分沉重,多了一丝明确方向的坚定。
封瑶看着他离去的方向,轻轻整理着柜台。她知道,徐卓远正处在自我认知的激烈博弈中,外界的压力、内心的桎梏、突如其来的关注,都在考验着他的边界。而她能做的,也是她选择做的,便是在这里,如同一棵安静生长的树,提供一片可供停歇的荫凉,不索取,不捆绑,只是温柔而坚定地存在,并持续成长,让自己也成为一道值得驻足的风景。
那个看书的女生此时合上书,端起杯子走到柜台前结账,她看了一眼门外徐卓远离去的方向,对封瑶微微一笑,声音轻柔:“你的糖水很好喝,这里也很舒服。像是个…能让人安心做自己的地方。”
“谢谢,喜欢就好。”封瑶回以真诚的微笑,感到一种被理解的暖意,“欢迎常来。”
新的交集,新的故事,正在这间小小的糖水铺里,悄然滋生。而徐卓远的世界,也正因这些看似微小的涟漪——周教授的点拨、封瑶的理解与存在、甚至陆屿带来的插曲以及陌生人的静默认同——开始松动,显露出超越既定算法之外的全新可能。选择的重量,在于承担其后果,而清晰的自我认知,是承担这份重量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