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巡的仪仗已在长安城外集结,工匠们正忙着最后检查车架与粮草,李世民却突然下旨:“推迟西巡一日,朕要亲往河东煤矿,查看新型排水设备。”内侍官虽疑惑,却也不敢多问,连忙传令下去——自高效水轮研制成功后,陛下对这些“格物之术”的重视,早已远超寻常政务。
河东煤矿位于长安东北百里处,因矿坑深入地下数十丈,地下水常年淤积,不仅限制开采进度,还常有矿工因透水遇险。此前将作监将高效水轮与排水机械结合,研制出“水力排水车”,近日刚运抵煤矿试用,便传来“排水效率倍增”的喜讯。
当李世民的车驾抵达煤矿时,远远便看到矿坑旁立着一架丈高的木质水轮,水流从附近的河道引入槽中,驱动轮叶匀速转动,轮轴通过齿轮牵引着数根粗木管,管中源源不断地涌出浑浊的地下水,顺着沟渠排入远处的洼地。煤矿管事见帝王亲临,连忙上前禀报:“陛下,这水力排水车试用三日,每日可排出矿坑积水三千石,比往日人工戽水效率快了十倍!如今矿坑深处的积水已基本排净,矿工们可深入开采,每日产出的煤炭比之前多了近三成,且再无透水之险!”
李世民走近水轮,仔细观察轮叶转动与齿轮咬合的细节。水流撞击轮叶时发出“哗哗”声响,齿轮转动平稳无滞涩,木管中的水流强劲有力,原本泥泞难行的矿坑入口,如今已铺上石板,矿工们推着装满煤炭的小车进出,脸上满是轻松——以往他们每日要花一半时间戽水,如今有了水力排水车,终于能专注于开采。
“这水轮的轮叶弧度,比最初的设计又做了改进?”李世民问道,目光落在轮叶边缘的倾斜角度上。一旁的将作监工匠连忙答道:“回陛下,此前的轮叶在水流较小时转动缓慢,臣等根据煤矿河道的水量,将轮叶弧度调整了两寸,又加固了齿轮的咬合处,如今即便水量减半,也能保证排水效率。”
李世民点头赞许,伸手触摸着冰凉的木管,感受着水流在管中涌动的力量,心中忽然涌起一阵感慨——这看似简单的水力排水车,背后是水轮技术的突破、齿轮传动的精进,更是“以机械代人力”的全新思路。他仿佛看到了一缕微小火种——那是超越这个时代的工业革命的萌芽,从水力开始,逐步延伸到锻造、纺织、运输,终有一天能改变大唐的生产方式。
“阎立德。”李世民转身看向随行的工部尚书,语气带着殷切期望,“这水力排水车只是开端。你可命将作监继续研究,将此动力用于更多领域——比如矿山的煤炭牵引,用齿轮与绳索结合,让水力带动绞车,将煤炭从矿坑中吊起,替代人工搬运;再比如大型建筑的起重,以往盖宫殿需数百人合力吊装梁柱,若用水力驱动起重机械,既能节省人力,又能保证安全。”
阎立德躬身领命:“臣遵旨!臣已命工匠绘制水力牵引、起重的图纸,待煤矿之事稳定后,便在长安城外搭建模型试验。”
“好。”李世民眼中闪过光芒,又道,“另外,可将水力排水车的设计图纸抄录多份,发往全国各州的矿山、盐井——凡有积水、需人力抽水之地,皆可推广此设备。同时,鼓励民间工匠参与改进,若有更好的设计,朝廷可给予赏赐与官职,让更多人投身‘格物之术’。”
一旁的李淳风闻言,心中振奋不已——陛下不仅重视科技,更懂得“普及与激励”,这正是推动技术进步的关键。他上前补充道:“陛下,臣以为可在将作监下设‘格物署’,专门负责新型机械的研制与推广,汇聚天下工匠与学者,共同探索水力、火力(煤炭)的应用之道。”
李世民欣然同意:“此事便由你牵头筹备,待朕西巡归来,便正式设立‘格物署’。”
日近黄昏,李世民才结束视察,踏上返回长安的车驾。途中,他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与村落,心中满是期待——高效水轮的应用,已从磨坊、锻锤扩展到煤矿排水,科技的涟漪正在悄然扩散。或许用不了多久,大唐的土地上,会出现更多借助水力、火力运转的机械,百姓们不再受困于人力的局限,帝国的根基也将因这些技术进步,变得更加坚实。
回到长安时,夜色已浓,西巡的仪仗仍在静静等候。李世民站在宫门前,想起河东煤矿的水力排水车,又想起河西等待探索的能量峡谷,心中忽然无比坚定——无论“影先生”的威胁如何,无论储位之争如何,他都要守住大唐,更要让这些科技的火种继续燃烧,为这个时代,开辟一条前所未有的光明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