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如墨,长安城外的漕运衙门却灯火通明,丝毫没有深夜该有的寂静。漕运使赵德昌正与几名心腹在书房内饮酒作乐,桌上堆满了金银珠宝,皆是近期克扣漕运款项、垄断物资买卖所得。“还是赵大人有办法,这漕运的油水,比咱们预想的还多!” 一名心腹谄媚地笑着,为赵德昌满上酒杯,“等过几日风声过了,咱们再把囤积的粮食高价卖出,又是一笔横财!”
赵德昌得意地捋了捋胡须,眼中满是贪婪:“怕什么?魏王虽倒,但咱们在禁军与地方豪强中还有人脉,一个刚上任的太子,能奈我何?只要咱们把账目做漂亮,谁也查不出问题!”
话音刚落,书房外突然传来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伴随着士兵的喝令声与兵器碰撞声。赵德昌脸色骤变,猛地站起身:“不好!出事了!” 他刚想从暗门逃走,书房的门便被一脚踹开,数十名身着黑色制服的百骑司暗探与刑部干员鱼贯而入,手中弓弩直指屋内众人。
“漕运使赵德昌,涉嫌虚报漕运损耗、克扣民力工钱、勾结豪强垄断物资,证据确凿,奉皇太子令,即刻将你等拿下!” 百骑司统领手持李恪的手令,声音冰冷,“若敢反抗,格杀勿论!”
赵德昌与心腹们面如死灰,想要反抗,却被早有准备的士兵们当场制服,戴上了手铐与脚镣。与此同时,其他百骑司队伍也分头行动,迅速控制了漕运衙门的核心党羽,查封了账房与粮仓 —— 账房内,除了用于应付朝廷检查的假账目,还有记录真实收支与分赃情况的秘密账本;粮仓中,囤积着大量以 “霉变” 为由虚报损耗的粮食,数量足以供应长安百姓三个月的口粮。人赃并获,铁证如山,容不得半点狡辩。
这场突袭行动,正是李恪的部署。在掌握初步证据后,他深知漕运利益集团势力庞大,若先请示父皇,恐走漏风声,让案犯销毁证据、逃脱制裁。因此,他果断决定,不等李世民批示,直接调动百骑司与刑部干员,以迅雷之势展开行动。从下达命令到控制所有案犯,仅用了一个时辰,全程保密,未出现任何纰漏。
次日清晨,李恪在东宫主持审理漕运案。他并未将案件交由大理寺,而是亲自坐堂,提审赵德昌等主要案犯。公堂之上,李恪神情严肃,目光锐利如刀,将秘密账本、漕丁证词、商户反馈等证据一一摆在案前:“赵德昌,你虚报漕运损耗三成,克扣民力工钱近万贯,勾结豪强垄断粮食买卖,牟取暴利数十万贯,桩桩件件,证据确凿,你还有何话可说?”
赵德昌起初还想狡辩,声称是被人陷害,可当看到秘密账本上自己的亲笔签名与漕丁的指认时,终于无力地瘫倒在地,如实招供了所有罪行 —— 包括如何在魏王李泰主导漕运新政时,通过贿赂成为漕运使;如何与禁军将领、地方豪强勾结,形成利益网络;如何虚报损耗、克扣款项,将赃款用于贿赂与私吞。
审理结束后,李恪当即下令:“漕运使赵德昌及核心党羽,罪大恶极,判处死刑,抄没所有赃款充公;参与贪腐但情节较轻者,削去官职,流放边疆;勾结的地方豪强,没收非法所得,取消其粮食买卖资格。”
判决下达后,李恪并未停下整治的脚步。他深知,仅严惩案犯远远不够,若不彻底改组漕运衙门、堵塞制度漏洞,贪腐问题还会卷土重来。因此,他立刻着手对漕运衙门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一是提拔清廉干才,从地方州县与中央各部中,选拔一批有能力、品行端正的官员,充实漕运衙门,替换原有的贪腐人员;二是订立新规,明确漕运损耗的标准与核查流程,要求每批粮船出发前与到港后,都需由户部、刑部与漕运衙门三方共同核验,确保账目透明;三是加强监督,设立漕运监察御史,专门负责监督漕运过程中的各项事务,一旦发现问题,可直接向太子与皇帝奏报,不受漕运衙门干预。
此举迅速震动朝野。原本以为新太子会对漕运积弊束手无策的官员们,纷纷被李恪的魄力与手段折服;那些曾与漕运利益集团有牵连的官员,见李恪铁面无私,也暗自收敛,不敢再胡作非为;百姓与漕丁们更是欢欣鼓舞,漕运效率大幅提升,粮食价格趋于稳定,克扣工钱的情况也彻底消失。
消息传到太极殿,李世民看着李恪呈递的漕运整治奏报,眼中满是欣慰。他知道,李恪没有请示自己,并非越权,而是深知整治贪腐需 “快、准、狠”,若错失良机,后果不堪设想。“恪儿不仅有理政之才,更有决断之勇,大唐的未来,交给他,朕彻底放心了。” 李世民笑着对身旁的长孙无忌说道。
漕运的清明,如同一场及时雨,为大唐的盛世注入了新的活力。李恪通过此次整治,不仅展示了自己作为储君的能力与威望,更向天下证明,他有决心、有能力清除官场积弊,守护大唐的江山社稷与黎民百姓。而这场成功的改革,也为他未来继承大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