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项研发团队成立三个月后,顶楼的研发实验室里终于传来了振奋人心的消息 —— 基于 AI 视觉识别的智能安防系统研发成功。那天下午,陈默带着团队成员,兴奋地冲进林辰的办公室,手里拿着平板电脑,屏幕上正实时播放着系统测试画面。
“林总,您看!这是我们在‘辰星家园’做的实地测试 —— 画面里这个区域,系统识别到有人在围墙附近徘徊,立刻触发了‘可疑行为预警’,同步给了物业保安和社区警务室;这边高空抛物监测模块,就算是从 10 楼扔下来一个空塑料瓶,系统也能精准定位到具体楼层和住户,还能自动保存视频证据。” 陈默手指在屏幕上滑动,逐一展示系统的核心功能,“而且我们优化了算法,现在系统的识别准确率达到 99.2%,比市场上主流产品高出 5 个百分点,误报率还降低了 80%。”
林辰凑到屏幕前,认真看着每一个测试场景,眼神里满是惊喜。当看到系统通过分析早高峰小区门口的人流密度,提前 10 分钟发出 “人流拥堵预警”,并自动推送绕行建议到居民 App 时,他忍不住点头称赞:“这个主动预警功能做得好!不仅能保障安全,还能提升居民生活便利度,这才是我们要的核心技术。”
“接下来,我们计划把这个系统接入全域数据管理平台,以后还能和智慧医疗的应急系统联动 —— 比如识别到有人突发疾病倒地,系统能立刻触发急救流程,通知物业、社区医院和家属。” 陈默补充道,语气里满是期待。
林辰却没有立刻讨论系统落地的事,而是皱起眉头,沉思片刻后问道:“这个系统的核心技术点,有没有梳理清楚?比如 AI 识别算法、多模块联动逻辑、数据处理流程这些,有没有做知识产权保护的准备?”
陈默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过来:“我们梳理了 12 个核心技术点,但专利申请还没启动,本来想等系统再优化一下……”
“不行,专利申请必须立刻启动,而且要做全球布局。” 林辰打断他,语气坚定,“现在市场上盯着智慧城市赛道的公司太多,我们的系统刚研发成功,要是不尽快申请专利,很容易被人模仿抄袭。专利就是我们的护城河,必须牢牢守住,才能保住我们的技术优势。”
当天下午,林辰就召集研发团队、法务部和知识产权顾问,召开专利布局专项会议。会议上,知识产权顾问李律师详细讲解了专利申请的流程和注意事项:“智能安防系统涉及算法、硬件、软件、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每个维度都能申请专利。我们建议先从核心算法和创新功能入手,比如‘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高空抛物识别算法’‘人流密度预测与主动预警方法’,这些是系统的核心竞争力,必须优先申请发明专利。”
林辰点点头,补充道:“不仅要在国内申请,还要在欧美、东南亚这些我们未来可能拓展业务的地区布局。比如欧洲的德国、法国,东南亚的新加坡、马来西亚,这些地方的智慧城市建设需求旺盛,提前在当地申请专利,能为我们后续的海外业务铺路,避免陷入知识产权纠纷。”
法务部负责人有些担忧:“林总,全球多地区申请专利的费用不低,一项发明专利在十几个国家申请下来,费用可能要几十万,要是申请 50 项,总费用会很高。”
“费用不是问题,核心技术的保护比什么都重要。” 林辰语气坚决,“我们可以分批次申请,先把最核心的 20 项技术在国内外同步申请,剩下的 30 项根据研发进度和市场需求,分半年内完成。财务部门要做好预算,确保专利申请资金及时到位。”
会议结束后,研发团队和法务部立刻行动起来。陈默带领团队成员,加班加点梳理技术细节,撰写专利申请文件 —— 每一项技术的原理、创新点、实施案例都要详细说明,确保专利申请文件的完整性和严谨性。法务部则与李律师一起,研究不同国家和地区的专利法差异,比如欧洲对算法专利的审查标准、东南亚对硬件专利的保护范围,为每一项专利制定个性化的申请策略。
在申请 “基于多特征融合的高空抛物识别算法” 专利时,团队遇到了难题 —— 如何在申请文件中清晰界定算法的创新点,同时避免泄露核心代码。陈默和李律师反复沟通,最终决定采用 “功能描述 + 流程框图” 的方式,既详细说明了算法的工作原理和创新之处,又没有涉及具体的代码实现,确保技术秘密不被泄露。
为了加快专利申请进度,林辰还特意安排了专人对接专利局,及时跟进申请进度,解答审查员提出的疑问。在申请国内专利时,由于系统的技术创新性强,部分专利仅用了 3 个月就通过了初步审查;在申请欧洲专利时,虽然审查标准更严格,但由于前期准备充分,申请文件一次性通过了形式审查,进入实质审查阶段。
半年后,专利申请工作取得了显着成果。公司共申请了 50 余项专利,其中发明专利 32 项、实用新型专利 18 项,覆盖了智能安防系统的核心算法、硬件设计、软件功能、应用场景等多个维度。这些专利不仅在国内全部进入实质审查阶段,在欧美、东南亚的 15 个国家和地区也完成了申请,其中 8 项专利已经获得了授权。
当陈默把专利申请清单递给林辰时,林辰看着上面密密麻麻的专利名称和申请地区,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他拿起清单,对陈默和团队成员说:“这 50 余项专利,就是我们的‘护身符’。有了它们,我们的核心技术就不会被轻易抄袭,未来在国内外市场竞争中,我们才能更有底气。接下来,你们要继续完善系统,把这些专利技术落地到更多项目中,让技术真正转化为竞争力。”
陈默点点头,语气坚定:“林总放心,我们已经开始把智能安防系统接入新签约的 10 个智慧社区项目,同时也在和智慧医疗团队沟通,推动系统与应急医疗系统的联动。有了专利保护,我们就能更安心地投入后续研发,开发出更多创新功能。”
林辰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忙碌的城市景象,心里充满了信心。他知道,专利布局只是保护核心技术的第一步,未来还需要不断投入研发,持续创新,才能让辰星科技在智慧城市赛道上一直保持领先。而那些已经申请的专利,就像一道道坚固的护城河,守护着公司的技术成果,也守护着辰星科技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