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材料提交后的第二个月,筹备组办公室内的空气仿佛被无形的大手紧紧攥住,压抑得让人喘不过气。法务总监赵宇,平日走路带风、沉稳干练,此刻却脚步急促,手中那份盖着证监会鲜红公章的《问询函》,好似一块烧红的烙铁,烫得他掌心微微出汗。
“林总!” 赵宇推门而入,声音不自觉地拔高,带着一丝难以掩饰的紧张与焦虑,“证监会发函了,针对咱们的海外营收提出了一连串问询,重点质疑部分项目的真实性,要求 15 个工作日内就得补充详实的说明材料。”
林辰正埋首于堆积如山的财务报表,闻言猛地抬起头,目光瞬间聚焦在赵宇手中的文件上。他起身接过《问询函》,每一个字都看得格外认真,“海外项目合同真实性存疑”“资金流水存在间接划转情况”“部分客户背景信息不完整”,这一条条质疑就像一把把利刃,精准地刺向公司海外业务板块的要害。海外营收占公司总营收的 35%,这可是支撑公司估值与未来发展的关键部分,若是这部分数据无法得到认可,整个 Ipo 进程,这承载着全体辰星人梦想的列车,极有可能停滞在半途中。
林辰的手指下意识地轻轻敲击桌面,发出沉闷的 “哒哒” 声,这是他在思考时的习惯动作。片刻后,他抬起头,眼神坚定如炬,语气斩钉截铁:“立刻召集财务部、法务部和海外业务部的核心人员,召开紧急会议,一个都不能少,半小时后准时开始。”
会议室内,原本明亮的灯光此刻却显得有些刺眼。众人围坐在椭圆形会议桌旁,神色凝重。林辰将《问询函》通过投影仪清晰地展现在大屏幕上,那一行行黑色字体,仿佛变成了一道道难以跨越的沟壑。
“大家都看到了,证监会的质疑很关键,这是对我们公司的一次大考,我们必须全力以赴,拿出无可辩驳的证据,让他们信服。” 林辰的声音低沉却充满力量,在会议室里回荡,“财务部,你们负责梳理所有海外项目的资金流水,从合同签订那一刻起,到款项最终到账,每一笔都要像精密仪器般对应清晰,详细标注资金来源和流向,哪怕是一分一毫的出入,都不能放过;法务部,核查所有海外合同的签署流程,从签约主体的资质,到每一条条款的合规性,都要逐一审查,确保没有任何漏洞;海外业务部,马上联系当地合作伙伴,准备项目现场的照片、视频,要高清、要全面,还有客户的书面证明,务必让他们详细阐述合作内容与项目成果。”
接下来的两周,筹备组仿佛被上了发条的机器,进入了 “连轴转” 的疯狂状态。财务部总监李娟,这位平日里妆容精致、举止优雅的职场女性,此刻却无暇顾及形象。她带领团队成员,像一群不知疲倦的淘金者,在近三年海量的海外资金流水中仔细筛选、核对。办公室的打印机像是被施了魔法,一刻不停地运转,打印出来的银行对账单堆积如山,很快就堆满了满满两大箱。有一次,为了核实一笔来自德国客户的款项,那复杂的资金划转路径像一团乱麻,李娟和团队成员连续熬了两个通宵,眼睛布满血丝,靠着一杯又一杯咖啡强撑着。终于,他们抽丝剥茧,找到了款项从客户母公司划转至子公司,再辗转转入辰星科技账户的完整链条,还马不停蹄地联系银行,出具了具有法律效力的资金划转证明文件。
法务部这边,也是一片忙碌景象。团队成员们埋首于合同资料中,小到合同里每一条条款的表述,标点符号都要反复斟酌;大到签约双方的资质证明,从工商注册信息到行业资质认证,都逐一调取、核对。针对证监会质疑的 “部分客户背景信息不完整”,法务部紧急联系海外知名律所,通过跨国协作,调取了客户详细的工商注册资料、权威的信用报告,甚至不惜花费大量精力,拿到了当地行业协会出具的企业资质认证,只为确保每一个合作客户都真实可靠,经得起任何审查。
林辰更是以身作则,亲自对接重点海外项目。位于东南亚的智能工厂改造项目,是证监会重点关注的对象,就像悬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头。为了让证据更具说服力,他多次视频连线当地项目负责人,详细的要求一项接一项:“要拍摄工厂从早到晚的实际运营场景,从设备开机时的自检画面,到生产线全速运行时的壮观景象,每一个细节都不能放过;设备的运行参数,要实时记录,每半小时截取一次屏幕画面,确保数据的连贯性;还有工人们操作设备的场景,要多拍一些,展示出系统对生产流程的优化效果。” 视频里,辰星科技的智能巡检机器人在车间里灵活穿梭,像不知疲倦的卫士,屏幕上实时显示着设备的各项运行参数,这些珍贵的画面被专业人员精心剪辑成资料,作为关键补充证据提交给证监会。
然而,补充材料提交后,证监会的二次问询接踵而至,这次的质疑更加具体、尖锐:“部分海外项目现场情况与合同描述存在细微差异,需进一步核实。” 这一消息传来,筹备组办公室里弥漫着一股沮丧的气息,大家的努力似乎并未完全打消证监会的疑虑。林辰深知,单纯的书面材料已经不足以化解这场信任危机,他沉思片刻,当即做出决定:“我亲自带队,邀请证监会的工作人员去海外项目现场考察,用事实说话,让他们亲眼看看我们的项目成果。”
一周后,林辰带着证监会的两位核查人员,踏上了漫长的海外考察之旅。首站是德国慕尼黑的汽车零部件工厂项目。飞机落地后,他们顾不上倒时差,拖着疲惫的身躯,马不停蹄地赶往工厂。走进车间,自动化生产线上,辰星科技的工业互联网系统正像一位不知疲倦的指挥官,实时监控着每一台设备的运行状态。工厂负责人汉斯先生,拿着平板电脑,满脸笑容地向核查人员展示系统上线前后的效率对比数据:“自从采用了辰星的系统,我们的设备故障率奇迹般地下降了 40%,生产效率大幅提高了 25%,这在行业内都是令人瞩目的成绩。” 核查人员们仔细查看了系统的运行日志,那密密麻麻的数据记录,每一条都真实可靠;又随机抽查了几位操作员的使用记录,从操作时间到操作步骤,每一项数据都与提交的材料完全吻合,毫无差错。
随后,他们又辗转至东南亚的智能工厂。在项目现场,核查人员看到工人们熟练地操作着辰星科技的智能分拣设备,整齐排列的产品通过扫码识别,像训练有素的士兵,自动分配到不同的运输线路上,一切都井然有序。项目负责人阿杰先生拿出当地政府出具的项目验收报告,自豪地笑着说:“这个项目还被评为当地的智能化改造示范项目,上个月还有其他企业专门来参观学习呢,辰星科技的技术,在我们这儿可是出了名的好。”
三个月的时间里,林辰带领团队跨越千山万水,跑遍了 5 个国家的 8 个重点项目。他们提交的补充材料,从最初的几摞文件,逐渐累积到堆满了半个办公室。当林辰接到证监会电话,电话那头传来清晰而振奋的声音:“审核通过,同意辰星科技在科创板上市” 时,他正在整理材料的手猛地顿住,那一刻,时间仿佛凝固。随后,一股难以抑制的激动从心底涌起,迅速蔓延至全身。他缓缓走到办公室的落地窗前,看着楼下忙碌的员工们,他们是公司发展的基石,是攻克难关的中坚力量。林辰深吸一口气,平复了一下心情,拿出手机拨通了苏婉的电话,声音里带着一丝哽咽:“我们做到了,审核通过了。”
电话那头,苏婉的声音同样充满了喜悦与欣慰:“我就知道你一定可以。这段时间你辛苦了,晚上我们好好庆祝一下。”
挂了电话,林辰转身看向办公桌上那叠厚厚的材料,从最初接到《问询函》时的焦虑与压力,到如今审核通过的喜悦与自豪,每一页都凝聚着团队无数的心血与汗水。他知道,这只是 Ipo 进程中的一个重要节点,接下来还有路演、定价等诸多挑战等待着他们。但此刻,看着窗外那片湛蓝的天空,想着身边并肩作战的伙伴,他心中充满了坚定的信心 —— 只要团队齐心协力,就没有克服不了的困难,辰星科技必将在资本市场的舞台上绽放更加耀眼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