熙宁二年的春天来得特别早,汴京城外的柳树才刚抽芽,王安石就已经在条例司里拍桌子了。
\"不行!重写!\"他把一叠文稿摔在桌上,对着吕惠卿发火,\"你这写的什么玩意儿?老百姓看得懂吗?\"
吕惠卿委屈地辩解:\"老师,这已经是第三稿了...\"
\"第三稿也不行!\"王安石指着窗外,\"你要让那些不识字的农民都听得明白!什么'春贷秋偿',直接说'春天借粮,秋天还粮'!什么'二分息',就说'借一石还一石二斗'!\"
这就是即将推行的《青苗法》——王安石变法中最重要、也最受争议的一项。
一、为民解困的良方
要说这青苗法,初衷确实是好的。
每年二三月青黄不接时,农民没饭吃,没种子下地,只能去找地主借高利贷。那利息高得吓人——\"驴打滚\"、\"羊羔息\",借一石粮食,秋后得还两石甚至三石。
多少农民就这样被逼得卖儿卖女,家破人亡。
王安石的青苗法,就是要解决这个问题。由官府在青黄不接时贷款给农民,利息只有二分,秋收后连本带利归还。
\"这是惠民良策啊!\"王安石在御前激动地说,\"那些反对的人,无非是触动了他们的利益!\"
赵顼年轻,一听能帮农民,立即就准了:\"好!先在京畿试点,效果好就推行全国!\"
可他们没想到,再好的经,也能被念歪了。
二、试点风波
第一个试点选在了开封府属县陈留。
知县刘航接到公文时,脸都绿了:\"这...这不是要下官的命吗?\"
师爷凑过来一看,也直嘬牙花子:\"大人,这事不好办啊。那些放贷的,哪个不是地头蛇?咱们断他们财路,他们能善罢甘休?\"
果然,消息一传出,陈留县就炸了锅。
以张员外为首的几个大地主,连夜凑在一起商量对策。
\"诸位,\"张员外阴沉着脸,\"这青苗法真要推行开来,咱们以后还怎么发财?\"
\"怕什么!\"一个满脸横肉的胖子拍案而起,\"他刘航敢动咱们的饭碗,就让他知道知道马王爷有几只眼!\"
第二天,县衙外就聚集了一群\"请愿\"的百姓。领头的哭天抢地:\"青天大老爷啊!我们不要官府的贷款,我们就信张员外!\"
明眼人都看得出来,这些都是张员外找来演戏的。
刘航站在衙门口,左右为难。就在这时,一队骑兵疾驰而来,为首的是个年轻官员。
\"奉王相公差遣,特来督办青苗法事宜!\"
来者不是别人,正是王安石的得意门生——吕惠卿。
三、硬碰硬
吕惠卿一来,就雷厉风行地开展工作。
他先在县城中心搭起台子,亲自向百姓讲解青苗法。
\"乡亲们!\"吕惠卿扯着嗓子喊,\"官府借钱给你们,只要二分息!比地主老财的高利贷便宜多了!\"
底下有人起哄:\"说得轻巧!到时候还不上,是不是要抓我们去坐牢?\"
吕惠卿冷笑一声:\"这位兄弟问得好!官府不是地主,不会逼得你家破人亡!真有困难,可以申请延期!\"
他又指着刚才起哄的人:\"我看你面色红润,不像吃不上饭的。说,是谁让你来捣乱的?\"
那人被问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跑了。
软的不好使,张员外又来硬的。他派人半夜往吕惠卿住的驿馆扔石头,还在墙上写大字:\"滚出陈留!\"
吕惠卿可不是好惹的。他立即调来一队禁军,直接把张员外抓了起来。
\"张员外,\"吕惠卿冷笑着问,\"听说你在乡下有八百亩地,在城里有三家当铺?怎么,还嫌赚得不够多?\"
张员外吓得浑身发抖:\"吕...吕大人,小的知错了...\"
\"晚了!\"吕惠卿一拍惊堂木,\"阻挠新政,按律当斩!\"
最后还是刘航求情,才改判流放三千里。
这一下,陈留县的土豪劣绅都老实了。
四、意想不到的后果
除掉了地头蛇,青苗法在陈留县顺利推行。可新的问题又来了。
为了政绩,刘航开始搞摊派。不管需不需要,每户都必须贷款。贷得多的有奖励,贷得少的要受罚。
这下可苦了老百姓。
王老汉家里本来还有点存粮,根本不需要贷款。可里正天天上门:\"老王头,你怎么不识抬举?官府好心借钱给你,你还不领情?\"
被逼无奈,王老汉只好贷了五贯钱。没想到秋收后粮价大跌,卖完全部粮食还不够还债。
更惨的是李寡妇。她一个妇道人家,种着三亩薄田,里正非要她贷十贯钱。
\"大人,小妇人真的用不了这么多...\"
\"让你贷你就贷!哪来这么多废话!\"
结果李寡妇还不上钱,只好把地卖了,带着孩子流落街头。
这些事传到京城,司马光等人坐不住了。
\"陛下!\"司马光在朝堂上痛心疾首,\"青苗法本意是好的,可执行起来完全变了味!这哪里是惠民,分明是害民啊!\"
王安石反驳:\"这是执行的问题,不是法度的问题!\"
\"好一个执行的问题!\"司马光怒极反笑,\"王介甫,你下去看看!看看那些被逼得卖儿卖女的百姓!\"
两人在朝堂上吵得面红耳赤。
五、皇帝的动摇
赵顼原本对青苗法充满信心,可接连传来的坏消息让他也开始动摇了。
这天晚上,他微服私访,来到汴京城外的农家。
\"老丈,\"赵顼问一个正在唉声叹气的老农,\"今年的收成不好吗?\"
老农叹气:\"收成还行,就是...唉,不该贷那个青苗钱啊!\"
\"怎么了?\"
\"官府非要我们贷,贷了又还不起。您看,\"老农指着远处,\"那家已经把女儿卖了还债了...\"
赵顼顺着方向看去,只见一户人家门前围着不少人,隐约传来哭声。
回宫的路上,赵顼一言不发。
第二天,他把王安石叫来:\"王先生,青苗法...是不是该停一停?\"
王安石一听就急了:\"陛下!不能因噎废食啊!执行出了问题,咱们就解决执行的问题!\"
\"怎么解决?\"
\"严惩不法官员!完善监督机制!\"王安石目光坚定,\"但不能停!一停,就前功尽弃了!\"
赵顼看着王安石坚毅的眼神,最终还是点了头:\"好,就依先生。\"
六、各怀心思
青苗法的推行,让朝中的势力分野更加清晰。
以司马光、富弼、文彦博为首的老臣坚决反对。他们不断上疏,要求废止青苗法。
而以吕惠卿、章惇、曾布为首的少壮派则全力支持。他们把青苗法遇到的困难都归咎于\"旧党\"的阻挠。
两派在朝堂上势同水火。
有一次退朝后,司马光在宫门外拦住王安石:\"介甫,收手吧!再这么搞下去,天下就要大乱了!\"
王安石冷冷地说:\"乱也是你们搅乱的!\"
\"你!\"司马光气得浑身发抖,\"好,既然你执迷不悟,那就别怪我不念旧情!\"
从此,这对昔日好友彻底决裂。
而在地方上,官员们也分成两派。有的真心推行新法,有的阳奉阴违,还有的趁机敛财。
青苗法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人生百态。
七、艰难的坚持
尽管阻力重重,青苗法还是在全国推行开了。
效果有好有坏。
在吕惠卿亲自督办的地区,确实帮不少农民度过了难关。
\"多亏了青苗钱啊!\"一个老农感激地说,\"要不然今年春荒真不知道该怎么过。\"
但在一些地方,摊派、强贷的现象依然严重。
王安石也知道这些问题,他不断派出亲信到各地巡查,发现问题立即处理。
可大宋太大了,他管得过来吗?
这天深夜,王安石独自在条例司处理公文。烛光下,他的鬓角已经出现了白发。
儿子王雱心疼地说:\"爹,您这是何苦呢?\"
王安石抬起头,目光依然坚定:\"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
窗外,春雨淅沥。这场关乎亿万农民生计的改革,还在艰难地推进着。
没有人知道最终结果会怎样。但所有人都明白,大宋的农村,正在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第四卷 第八章 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