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的夔北街道,寒风裹着落叶在街巷里打转。季秋水坐在街道办的会议室里,手里翻着各社区上报的 “民生需求清单”,眉头越皱越紧 —— 一周前,她在全街道推行 “民生服务精准化”,要求社区干部挨家挨户摸排居民需求,可收上来的清单却满是 “需要更多健身器材”“希望多搞文艺活动”“想要改善小区环境” 这类笼统表述,没有一户居民的具体姓名,没有一项需求的特殊要求,更没有明确的时间节点。
“李主任,你们朝阳社区是困难户集中的社区,怎么报上来的需求也是‘想要更多助老服务’?” 季秋水抬起头,看向朝阳社区主任李梅,“‘更多助老服务’具体是指什么?是助餐、助浴,还是上门理发?有没有老人有特殊饮食要求,比如牙不好要吃软食?”
李梅愣了一下,有些局促地说:“季书记,我们确实挨家走访了,但居民大多说‘有需要’,没说太细。我们想着先把大方向报上来,后续再细化……”
“后续细化就晚了。” 季秋水放下清单,语气里带着几分严肃,却没有批评,“民生服务最怕‘笼统’—— 你说‘更多助老服务’,我们可能买了一批助行器,可实际需要的是助餐;你说‘改善小区环境’,我们可能种了花,可居民真正需要的是无障碍坡道。这样不仅浪费资源,还解决不了老百姓的实际困难。”
她顿了顿,起身拿起外套:“走,李主任,我们去朝阳社区试点摸排。今天就从你社区的困难户开始,教你怎么问出‘精准需求’。”
李梅有些意外,随即点头跟上 —— 她早就听说季书记做事 “细”,却没想到细到要亲自带队摸排需求。
朝阳社区建于渝复县移民时期,共有 8 栋楼,其中 60 岁以上老人占比 40%,残疾人、留守儿童等特殊群体有 32 户,是夔北街道困难户最集中的社区。车子刚停在社区门口,就看到几位老人坐在长椅上晒太阳,寒风把他们的脸吹得通红。
“季书记,我们先去张奶奶家吧,她今年 82 岁,独居,儿子在外地打工。” 李梅领着季秋水往 3 号楼走,“之前走访时,她说‘吃饭不方便’,我们以为她需要助餐券,就给她发了几张,可后来发现她没怎么用。”
季秋水点点头,跟着李梅爬上三楼,敲响了张奶奶家的门。门开后,一股淡淡的药味扑面而来,张奶奶穿着厚厚的棉袄,手里攥着一个保温杯,看到她们来,连忙招呼:“季书记,李主任,快进来,屋里冷,别嫌弃。”
屋里的陈设很简单,一张老旧的方桌,两把椅子,墙角放着一个电暖器,正嗡嗡地散热。季秋水坐下后,没有直接问 “需要什么”,而是先拉家常:“张奶奶,最近身体怎么样?冬天冷,您出门要多穿点。”
“身体还行,就是牙不好,硬东西嚼不动。” 张奶奶叹了口气,“之前李主任给我发了助餐券,我去社区食堂吃了一次,菜太硬,没吃几口就回来了,后来就没再去。”
“那您平时怎么吃饭?” 季秋水追问。
“自己煮点粥,蒸个鸡蛋,有时候泡点饼干。” 张奶奶的声音有些沙哑,“年纪大了,做饭也费劲,要是能有软和点的饭送上门就好了。”
季秋水在笔记本上记下:“张桂兰,82 岁,独居,需求:助餐服务,特殊要求:软食(牙不好),时间节点:每天中午、晚上,优先级:紧急。”
“张奶奶,您放心,我们这就协调社区养老食堂,每天给您送软食上门,您看中午 11 点、晚上 5 点送过来行不行?” 季秋水抬头问道。
张奶奶眼睛一亮,连连点头:“行!太行了!这样我就不用自己做饭了,谢谢季书记!”
离开张奶奶家,季秋水又带着李梅去了残疾人李大哥家。李大哥今年 45 岁,因车祸导致下肢瘫痪,常年靠轮椅出行。他家住在一楼,门口有两级台阶,每次出门都需要家人抬轮椅,很不方便。
“季书记,之前我们问李大哥需要什么,他说‘想出门方便点’,我们想着给他装个固定坡道,可他家门口空间小,装了坡道就占了人行道,邻居有意见。” 李梅小声解释。
季秋水走进李大哥家,看到他正坐在轮椅上整理报纸,门口的台阶确实很窄,最多只能容两个人并排走。“李大哥,您平时出门,轮椅怎么过这两级台阶?”
李大哥苦笑:“靠我媳妇抬,她身体也不好,每次抬都费劲。我也想装坡道,可门口空间小,怕邻居不同意,就没好意思提。”
季秋水走到门口,蹲下身量了量台阶的高度和门口的宽度,心里有了主意:“李大哥,我们可以给您装折叠坡道 —— 平时不用的时候折起来,贴在墙上,不占空间;需要出门的时候展开,方便轮椅通行。这样既不影响邻居,又能解决您出门的问题,您看行吗?”
李大哥愣住了,随即激动地说:“折叠坡道?还有这种东西?要是能装,那就太好了!我早就想推着轮椅去社区广场晒晒太阳了!”
季秋水又在笔记本上记下:“李建军,45 岁,下肢瘫痪,需求:轮椅坡道改造,特殊要求:折叠式(门口空间小),时间节点:1 个月内,优先级:近期。”
接下来,她们又去了留守儿童小娟家。小娟今年 10 岁,父母在外地打工,跟着奶奶生活。奶奶年纪大了,辅导不了作业,小娟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
“之前我们问小娟需要什么,她说‘想补数学’,我们就联系了社区的辅导班,可她奶奶说周末没人送她去,就没去成。” 李梅说。
季秋水坐在小娟身边,看到她正在做数学作业,作业本上画了不少红叉。“小娟,你想补数学吗?要是有人上门给你辅导,你愿意学吗?”
小娟抬起头,眼睛里满是期待:“愿意!可是…… 谁会来给我辅导呀?”
“我们会联系大学生志愿者,周末上门给你辅导,不用你出门,好不好?” 季秋水笑着说。
小娟用力点头,脸上露出了久违的笑容。季秋水在笔记本上补充:“娟娟,10 岁,留守儿童,需求:数学课后辅导,特殊要求:周末上门(无人接送),时间节点:长期,优先级:一般。”
从朝阳社区出来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李梅看着季秋水笔记本上密密麻麻的记录,有些不好意思地说:“季书记,以前我总觉得‘问需求’就是‘问想要什么’,没想到还要问‘特殊要求’‘时间节点’。今天跟着您才知道,什么叫‘精准需求’。”
季秋水笑着说:“民生服务不是‘撒胡椒面’,是‘精准对接’—— 你多了解一分特殊需求,就能多解决一个实际困难,让老百姓觉得‘政府懂我’。以后摸排需求,就按‘姓名、需求类型、特殊要求、时间节点、优先级’这五项来记,建立‘民生需求精准台账’,这样才能有的放矢。”
回到街道办后,季秋水连夜整理朝阳社区的摸排记录,制定了《民生需求精准台账(朝阳社区试点版)》。台账采用表格形式,每一行对应一户居民,列着 “姓名、年龄、家庭情况、需求类型、特殊要求、时间节点、优先级、责任干部、进展情况” 等 9 项内容,清晰明了,一目了然。
第二天一早,季秋水就组织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志愿者召开 “精准服务推进会”,把台账发给大家,还现场演示怎么填写、怎么跟进。
“张奶奶的助餐服务列为‘紧急’,今天就要联系社区养老食堂,明天开始送餐;李大哥的折叠坡道列为‘近期’,这周内联系施工队上门测量,半个月内完工;小娟的课后辅导列为‘长期’,这周内联系县大学生志愿者协会,下周开始上门辅导。” 季秋水在会上明确任务,“每个需求都要明确责任干部,每天跟进进展,完成一项销号一项,确保不遗漏、不拖延。”
散会后,各部门迅速行动。负责助餐服务的干部很快联系了社区养老食堂,食堂负责人当即表示:“没问题,我们每天专门给张奶奶做软食,比如小米粥、蒸蛋羹、烂面条,准时送上门。”
负责坡道改造的干部联系了施工队,施工队负责人第二天就上门测量,设计出了折叠坡道的方案:“坡道用铝合金材质,折叠后厚度只有 5 厘米,贴在墙上不占空间,展开后能承受 300 公斤的重量,足够轮椅通行。”
负责志愿者对接的干部联系了县大学生志愿者协会,协会很快推荐了 3 名数学专业的大学生,每周六下午上门给小娟辅导数学。
一周后,季秋水再次来到朝阳社区回访。张奶奶家的门口,社区养老食堂的送餐员正把保温饭盒递给张奶奶,饭盒里装着小米粥、蒸蛋羹和炒青菜,都是软和易嚼的食物。“季书记,你看,每天都有人送软饭来,热乎着呢,我这牙终于能好好吃饭了!” 张奶奶笑着说,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
李大哥家的门口,折叠坡道已经安装好了。他正推着轮椅,轻松地从坡道上下来,脸上满是兴奋:“季书记,这坡道太好用了!现在我自己就能出门,再也不用麻烦媳妇抬了。昨天我还推着轮椅去社区广场转了一圈,跟老朋友们聊了聊天,太开心了!”
小娟家的客厅里,大学生志愿者正在给小娟辅导数学,小娟听得很认真,时不时点头提问。“季书记,姐姐讲得可好了,我现在终于能听懂数学题了!” 小娟兴奋地说。
看到这一幕幕,季秋水心里满是欣慰。她拿出 “民生需求精准台账”,在张奶奶、李大哥、小娟的需求后面打了 “√”,标注 “已完成,持续跟进”。
朝阳社区试点一个月后,季秋水组织街道办对试点效果进行评估 —— 通过 “精准台账”,朝阳社区共摸排特殊群体需求 48 项,已解决 43 项,需求满足率从之前的 50% 提升到 90%,居民满意度达 98%。张奶奶、李大哥、小娟等居民还特意给街道办送来了感谢信,字里行间满是感激。
“季书记,朝阳社区的试点太成功了!其他社区都想学习‘精准台账’的做法。” 街道办副主任赵志强兴奋地说。
季秋水点点头:“那我们就把‘精准台账’在全街道推广。不过,光靠人工摸排效率太低,我们还要开发一个‘民生需求小程序’,让居民自己扫码提交需求,街道干部实时跟进,这样既能节省时间,又能让需求更精准。”
接下来的两周,季秋水协调街道办的技术人员,开发了 “夔北街道民生需求小程序”。小程序的界面很简单,居民扫码后,只需填写 “姓名、联系方式、家庭情况、需求类型、特殊要求、时间节点” 等信息,提交后,系统会自动将需求分配给对应的社区干部,干部收到通知后,需在 24 小时内联系居民,确认需求并制定解决方案。
小程序上线的第一天,就有 23 位居民提交了需求。其中,一位名叫王大爷的居民提交 “需要上门理发,行动不便,每周三下午有空”,社区干部看到后,当天就联系了王大爷,约定下周三下午上门理发;一位名叫刘女士的居民提交 “需要儿童托管,孩子 3 岁,周一到周五下午 4 点到 6 点无人看管”,社区干部联系了社区的 “四点半课堂”,帮刘女士的孩子办理了托管手续。
“小程序太方便了!以前要跑社区办事处才能提需求,现在在家就能提交,还能实时看到进展,真是太贴心了!” 刘女士在小程序的反馈栏里写道。
为了确保小程序的使用效果,季秋水还组织社区干部上门教老年人、残疾人等特殊群体使用小程序,对不会用智能手机的居民,安排社区干部代为提交需求。“我们不能让技术成为‘障碍’,要让每个居民都能轻松提交需求。” 季秋水说。
小程序上线半个月后,县委书记李建国特意选了个工作日的上午,轻车简从来到夔北街道调研 “民生服务精准化” 工作。没有提前安排的欢迎仪式,也没有冗长的汇报材料,李建国一到就说:“秋水,别给我看报表,带我去老百姓家里看看,听听他们怎么说。”
在朝阳社区,李建国先是跟着季秋水来到张奶奶家。张奶奶正坐在方桌前吃午饭,保温饭盒里装着小米粥、蒸蛋羹和软烂的冬瓜。看到李建国,张奶奶有些紧张,季秋水连忙笑着介绍:“张奶奶,这是咱们县委的李书记,来看看您吃得好不好。”
李建国快步走到桌前,拉过一把椅子坐下,语气像拉家常一样:“张奶奶,您这饭看着就软和,合您口味不?牙口不好嚼着费劲不?”
张奶奶放下筷子,笑着说:“合口味!太合了!粥熬得黏糊糊的,蛋羹也嫩,我这没牙的嘴也能吃得香。以前社区给我发助餐券,我去食堂吃,菜炒得硬,嚼不动只能扔,白瞎了粮食。现在季书记让食堂专门给我送软饭,每天两顿,热乎的,比我儿子想得都周到 —— 他在外地打工,一年也回不来一次,季书记还让社区干部每周来看看我,问我缺不缺啥,比亲人还亲呐!”
李建国听着,频频点头,转头对季秋水说:“你看,这就是老百姓的‘精准需求’—— 不是给张奶奶一张助餐券就完事了,是知道她牙不好,得送软食;不是送一次就不管了,是知道她独居,得常上门看看。以前咱们有些地方搞民生服务,总喜欢‘一刀切’,给社区送一批健身器材,不管老人用不用得上;搞助老服务,发一堆助行器,不管人家是不是真需要,最后器材堆在角落落灰,老百姓还抱怨‘政府办事不用心’,这不是白浪费钱吗?”
离开张奶奶家,他们又去了李大哥家。李大哥正推着轮椅准备出门,看到李建国,笑着打招呼:“李书记,您看我这坡道,太方便了!以前我出门,得让我媳妇抬轮椅,她那小身板,每次抬得龇牙咧嘴,邻居还嫌我们堵门口。现在这折叠坡道,不用的时候折起来贴墙上,一点不占地方;想出门了,一拉就开,我自己就能推出去,昨天还去社区广场跟老伙计们下了盘棋呢!”
李建国蹲下身,用手摸了摸坡道的材质,又试着推了推轮椅,感慨地说:“这个折叠坡道设计得好!既解决了李大哥出门的难题,又没给邻居添麻烦,这才叫‘精准’。以前咱们有些干部搞改造,就喜欢‘想当然’,觉得给残疾人装个坡道就行,不管人家门口空间够不够,结果坡道装好了,邻居有意见,残疾人也不方便,最后闹得两边不讨好。你这倒好,把‘麻烦事’办成了‘舒心事’,值得好好学学!”
随后,李建国来到街道办,没有去会议室,而是直接走进了民生服务办公室。季秋水打开 “民生需求小程序” 的后台,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数据:上线半个月,共收到居民需求 156 项,已解决 142 项,解决率 91%,居民满意度 99%,还有 14 项正在跟进,标注着 “责任干部” 和 “预计完成时间”。
李建国凑在屏幕前,指着 “满意度评价” 一栏问:“这里面有没有老百姓不满意的?为啥不满意?”
季秋水连忙解释:“有 3 条不满意的,都是因为需求解决得慢了点。比如有位居民申请上门修水管,社区干部当天没联系上维修师傅,晚了一天才上门,居民就给了‘一般’的评价。我们已经针对这个问题,跟维修师傅定了‘24 小时响应’的规矩,保证下次不出现这种情况。”
李建国点点头,语气变得严肃了些:“秋水,你搞的这个‘精准画像’,可不是简单的‘把服务做细’,是把民生服务从‘大水漫灌’变成了‘精准滴灌’,这才是基层治理的‘绣花功夫’!我在县委开会的时候,常听下面的干部抱怨‘民生工作不好做’,钱花了不少,老百姓还不买账。为啥?就是因为‘不精准’—— 不知道老百姓真正需要啥,盲目投钱,今天给这个社区装健身器材,明天给那个社区搞文艺活动,看着热热闹闹,其实没解决老百姓的真问题。”
他顿了顿,指着屏幕上的数据,继续说:“你看你这 156 项需求,142 项解决了,满意度 99%—— 这说明啥?说明老百姓不是不领情,是咱们得把事办到他们心坎上。以前有些地方,花几万块给社区买一批健身器材,结果老人用不上,年轻人没时间用,最后成了‘摆设’;你这给张奶奶送软饭,花不了多少钱,却让她吃得舒心;给李大哥装折叠坡道,花不了多少钱,却让他能出门晒太阳 —— 这才是把钱花在了‘刀刃上’,花在了老百姓最需要的地方!”
李建国转过身,看着围过来的街道干部,声音提高了几分:“你们都记着,咱们当干部的,手里的资源就这么多,不能瞎花。老百姓要的不是‘面子工程’,是‘实在好处’—— 是牙不好的老人能吃上软饭,是瘫痪的居民能自己出门,是留守儿童能有人辅导作业。秋水搞的这个‘精准台账’和‘小程序’,就是帮咱们找到老百姓的‘实在需求’,不浪费一分钱,不做一件虚事,值得在全县推广!”
他又转头对季秋水说:“年底前实现全街道‘精准台账’全覆盖,这个目标很好。还要优化小程序,加‘需求反馈’‘满意度评价’,这也对 —— 老百姓满意不满意,不能咱们自己说了算,得让他们有地方说,有地方提意见。只有这样,咱们的民生服务才能越做越好,老百姓才能真正觉得‘政府懂我、政府帮我’。”
季秋水连忙点头:“李书记您放心,我们一定抓紧干,不仅要实现全覆盖,还要保证每个需求都落到实处,不让老百姓失望。”
李建国拍了拍季秋水的肩膀,语气里满是信任:“我相信你能做好。记住,基层工作没有什么高深的学问,就是‘把老百姓当家人,把他们的事当自己的事’。你今天让张奶奶吃上软饭,明天让李大哥出得了门,后天让小娟学好数学,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其实都是老百姓的‘大事’,都是咱们该干的正事。”
调研结束时,李建国特意跟街道办的干部们说:“以后全县的民生工作,都要向夔北街道学习 —— 少搞‘大水漫灌’,多搞‘精准滴灌’;少做‘面子工程’,多办‘实在好事’。只要咱们都像秋水这样,把老百姓的‘小事’放在心上,把‘精准服务’抓在手上,咱们渝复县的老百姓,日子肯定能越过越舒心!”
李建国的话,没有华丽的辞藻,却句句说到了干部们的心坎里。看着书记离开的背影,季秋水心里更踏实了 —— 她知道,这份肯定不是给她个人的,是给所有扎根基层、为民办实事的干部的,更是对 “民生服务精准化” 这条路的认可。未来,她要带着这份认可,把夔北街道的民生工作做得更细、更实,让更多老百姓感受到 “政府的温度”。
又过了一个月,临近春节,朝阳社区的张奶奶托李梅给季秋水送来一张红色的感谢卡。卡片上是张奶奶亲笔写的字,虽然有些歪歪扭扭,却饱含真情:“季书记,每天的软饭,暖了我的胃,也暖了我的心。谢谢您让我这个独居老人,在冬天也能感受到温暖。”
季秋水接过感谢卡,心里暖暖的。她把卡片带到街道办,贴在 “民生墙” 的正中央 —— 这面墙上,已经贴满了居民送来的感谢信、感谢卡,还有 “精准台账” 解决需求的照片,每一张都记录着 “民生服务精准化” 的点点滴滴。
“各位同事,” 季秋水站在 “民生墙” 前,对街道办的干部们说,“这张感谢卡,不是给我个人的,是给我们所有为民生服务的干部的。它提醒我们,民生服务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大事,只需要把每个居民的小事当大事,把每个特殊需求都放在心上。所谓‘精准’,藏在张奶奶的‘软食’里、李大哥的‘折叠坡道’里、小娟的‘上门辅导’里 —— 只要我们坚持‘精准对接’,就能把民生服务做到老百姓的心坎上,让每个特殊群体都能感受到政府的温暖。”
干部们纷纷点头,看着墙上的感谢卡,心里满是干劲。赵志强感慨地说:“以前我总觉得民生服务‘难’,难在不知道老百姓要什么。现在才明白,只要我们肯俯下身子听、静下心来问、沉下心思做,就能把‘难’事变成‘暖’事。”
李梅也笑着说:“跟着季书记做事,我学会了‘精准’—— 精准问需求,精准解难题,精准送温暖。以后我会把‘精准台账’和‘小程序’用得更好,让朝阳社区的居民都能享受到贴心的民生服务。”
季秋水看着大家坚定的眼神,心里充满了希望。她知道,“民生服务精准化” 的路还很长,未来还会有更多的需求需要识别,更多的困难需要解决。但只要街道办的每一个人都坚持 “精准对接” 的理念,把老百姓的小事当大事,就一定能把夔北街道建设成 “民生幸福街”,让每个居民都能感受到家的温暖。
窗外的阳光透过玻璃,洒在 “民生墙” 上,红色的感谢卡在阳光下格外鲜艳,像一颗跳动的初心,温暖着每一个为民生奔波的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