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5号院的人眼巴巴看着,尤其是棒梗。闻着97号院飘出来的凉气,看着他们啃冰镇瓜果,馋虫都快从嗓子眼爬出来了。他也想去河里捞冰,可易中海组织不起来人,也没地窖。偷?他盯上了97号院的冰窖。
这天夜里,月黑风高。棒梗揣着个布袋子,偷偷摸到97号院后身。他白天偷偷观察过,地窖门虽然锁着,但旁边有个小通风口,好像能撬开点缝。
他蹑手蹑脚,用铁丝鼓捣那通风口的铁丝网。弄了半天,真让他弄开了一个角。他心里一喜,刚想伸手进去摸摸里面有啥好东西,突然——
叮铃铃!叮铃铃!
通风口里面,突然响起一阵急促清脆的铃铛声!在寂静的夜里格外刺耳!
“谁?!”院里立刻传来一声吼,紧接着电筒光就扫了过来。
棒梗吓傻了,扭头就想跑,可慌不择路,脚下一滑,竟顺着那撬开的通风口,哧溜一下半个身子栽进了地窖里!卡在口那,进不去出不来,冻得他直哆嗦。
院里的人闻声赶来,手电一照,乐了。只见棒梗屁股撅在外面,两条腿乱蹬,嘴里哎哟哎哟直叫唤。
二蛋不慌不忙走过来,看了看情况:“哟,我当是谁呢?棒梗啊?这是帮我们检查地窖密封性呢?”
原来,二蛋早防着这一手呢。他在通风口里面巧妙地支了个小机关,用细线连着几个小铃铛,只要有人从外面动通风口,铃铛就会响。而且口子里面故意弄得滑溜,容易失足。
“快拉我上去!冻死我了!”棒梗带着哭腔喊,地窖里的冷气呼呼往外冒,他感觉屁股都快冻僵了。
二蛋却没急着拉他,反而对围观的街坊说:“大家看看啊,这就是想偷摸咱集体财产的下场。里面零下好几度呢,正好给他降降温,去去火。”
众人哄笑起来。贾张氏和秦淮茹闻讯赶来,一看这情景,又羞又急,却不敢说什么。
过了好几分钟,估摸着棒梗确实冻得够呛,二蛋才和雷大炮一起,把他像拔萝卜一样拔了出来。棒梗脸都冻青了,嘴唇发紫,话都说不利索了,一个劲打哆嗦。
二蛋把他那布袋子扔还给他,冷冷地说:“看在街坊面上,这次就不送你去街道了。回去好好想想,集体的东西,是能随便动的吗?这‘速冻’的滋味,不好受吧?”
棒梗抱着胳膊,哆哆嗦嗦,一句话不敢说,被他妈和他奶拉着,灰溜溜地跑了。
经过这么一闹,再没人敢打冰窖的主意。97号院的夏日清凉,成了他们团结和智慧的象征,也让某些人彻底明白了,别人的东西,眼红可以,伸手,就得做好被“速冻”的准备。
那清脆的铃铛声和棒梗的狼狈相,成了这个夏天,比冰镇西瓜更让97号院人觉得痛快的一道凉菜。
夏去秋来,胡同里的杨树叶开始泛黄。97号院后身的冰窖早已结束了它的使命,但那沁人的凉意和棒梗被“速冻”的笑谈,却久久地留在街坊们的记忆里,成了这个夏天最畅快的注脚。
技术课堂办了一期又一期,工具墙上的家伙事儿借进借出,墙上的心得纸条贴了一层又一层。下水道再没倒灌,公厕的味道维持在可接受的范畴,菜园的收成依旧让人眼红,夜晚的胡同总是亮亮堂堂。那些曾经困扰大家的鸡毛蒜皮,似乎都在一种看不见的秩序下,变得顺溜起来。
二蛋蹲在自家门槛上,看着院里来来往往、脸上带着踏实笑容的邻居,心里头那点小念头又活泛了。光这么零敲碎打地干,好东西藏在家里院里,外人不知道,想学个样都找不到门。
“爹,妈,”晚饭桌上,二蛋撂下筷子,“咱折腾了这么一大圈,好东西不能烂在锅里。我想着,弄张‘图’,把咱院、咱胡同这点‘技术家底’给它亮出来,挂墙上!谁家有啥问题,一看图,就知道该找谁,该上哪,用啥法子!”
徐兰一听,立刻赞成:“这主意好!一目了然,也省得我整天磨破嘴皮子给人指路。”
雷大炮抿了口酒:“嗯,像个总调度图,是咱工人干事的派头!”
说干就干。二蛋找小玲帮忙,她字好,还会画两笔。兄妹俩找来一大张过年糊墙剩下的厚实牛皮纸,又翻出颜料和毛笔。
“哥,画啥?”小玲扶着眼镜,一脸认真。
“就画咱97号胡同的平面图,不用多精细,大概其就行。”二蛋比划着,“重点是把咱那些‘技术点’标出来!”
小玲负责勾勒胡同轮廓和院落位置,二蛋拿着笔,在上面点点画画。
“这儿,下水道检查井,画个小阀门,标上‘防倒灌’!”
“这儿,公厕,画块小肥皂,标上‘除味’!”
“这儿,菜园,画个黑轮胎和小水瓶,标上‘微气候’!”
“这儿,李铁匠铺,画个小隔音板,标上‘降噪’!”
“这儿,咱院墙,画个工具墙和鸡蛋筐,标上‘工具共享’!”
“还有冰窖口…算了这个不标了,免得再招贼。”
他还把技术课堂的地点、路灯和火把的位置、甚至谁家擅长育苗、谁家会修收音机,都用简单的符号和文字标在了图上。
一张密密麻麻、标注着各种符号和文字的《97号胡同技术设施分布图》渐渐成型。虽然粗糙,却充满了生活的智慧和烟火气。
二蛋把它贴在了97号院临街的外墙上,外面罩上一层透明塑料布防雨。
图一贴出来,立马成了胡同一景。大人孩子都围过来看,指指点点。
“嘿!真全乎!咱胡同还有这么多讲究呢!”
“这下好了,我家灯不亮了,一看就知道该查哪儿!”
“原来老李家铺子垫了轮胎啊,我说怎么声儿小了呢!”
这图不光是给大人看的,更是给那些在技术课堂里学了点东西的年轻人看的。它像一张藏宝图,清晰地展示了技术如何一点点改变着他们的生活。
第一期技培班的结业仪式,就在这张图底下简单举行。十五个年轻人,有男有女,包括从95号院偷偷跑来坚持听课的那三个小青年,都从二蛋手里接过了一张手写的、盖了街道红章的“结业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