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9年5月10日,文旅部“网络文化建设座谈会”正式召开前1天,主办方组织“行业代表预热交流会”,邀请包括苏清颜在内的20位来自直播平台、mcN机构、公益组织、高校的代表,围绕“直播行业现存痛点与解决思路”展开自由讨论。交流过程中,苏清颜发现“主播职业保障”成为所有代表的共识性痛点——无论是平台方、机构方还是主播群体代表,均对“社保缴纳难、职业风险高、权益维权难”问题反映强烈,这也让她进一步明确座谈会发言需强化该领域的解决方案,确保建议更贴合行业普遍需求。
此次预热交流会采用“圆桌讨论+分组发言”形式,设置“内容生态”“从业者权益”“监管优化”三个议题桌,苏清颜选择加入“从业者权益”议题桌,与6位代表深入交流。这6位代表涵盖不同角色:某头部直播平台人力资源总监、某中型mcN机构创始人、2名基层主播(1名全职、1名兼职)、某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教授、某法律援助机构律师,多元的身份背景让讨论更具全面性与针对性。
某头部直播平台人力资源总监李女士率先发言,坦言平台在主播职业保障上存在明显缺口:“目前我们平台注册主播超100万人,其中全职主播约30万人,但仅为15%的全职主播缴纳五险一金,兼职主播完全未覆盖。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主播与平台的关系界定模糊,多数主播以‘个体工商户’或‘合作方’身份入驻,而非‘员工’,法律层面难以适用劳动法;二是成本压力大,若为所有全职主播缴纳社保,平台每年需多支出超20亿元,中小平台更难承受。”
她进一步补充,平台曾尝试推出“主播互助保险计划”(由平台与主播各承担50%费用,覆盖意外险、医疗险),但参与率仅20%:“很多兼职主播觉得‘直播只是副业,没必要买保险’,全职主播则希望平台全额承担费用,双方诉求难以平衡。此外,主播流动性极强,平均在职时间仅8个月,社保缴纳与转移手续复杂,也增加了保障难度。”
苏清颜结合工作室调研数据回应:“我们走访的20家中小型mcN机构,社保缴纳率甚至不足5%,比平台方更低。但保障缺失不仅影响主播权益,也会增加行业人才流失率——调研显示,因‘无社保’选择退出直播行业的主播占比达35%。或许平台可以联合行业协会,推动‘灵活就业社保’试点,降低缴纳门槛与成本。”这一建议得到李女士认可,双方约定会后进一步沟通合作可能性。
某中型mcN机构创始人王先生的发言,揭露了机构在主播保障上的“两难处境”:“我们机构有50名全职主播,目前仅为核心的10名主播缴纳社保,其余40名均按‘劳务合作’处理。不是不想保障,而是真的承担不起——一名主播的社保费用每月约1500元,50人就是7.5万元,占机构月营收的15%。加上主播培训、设备投入、流量采购等成本,利润空间已非常微薄,若强制全员缴纳社保,可能面临倒闭风险。”
他还提到,行业普遍存在“霸王合同”现象:“为降低风险,很多机构会在合同中设置‘高额违约金’‘流量不达标扣薪’等条款,看似保护机构利益,实则也加剧了主播的不信任。去年我们有3名主播因‘未完成流量任务’被扣除20%工资,最终引发劳动仲裁,不仅赔偿了工资,还影响了机构声誉。”
来自基层的全职主播张女士,用自身经历讲述了“权益受损”的无奈:“我在某mcN机构做美妆主播3年,日均直播7小时,每月工资约8000元,但机构从未缴纳社保。去年我因长期久坐患上腰椎间盘突出,医疗费花了2万元,机构仅报销5000元,说‘这不属于工伤’。我想维权,但合同里写的是‘劳务关系’,律师说胜诉概率低,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兼职主播刘先生则反映“收入不稳定与职业发展迷茫”:“我白天上班,晚上直播3小时,每月收入在3000-5000元波动,没有任何保障。现在28岁了,不知道该继续兼职还是全职——全职怕没保障,兼职又没前景,身边很多兼职主播都有同样的困惑。”
苏清颜认真记录每位代表的发言,不时追问细节:“张女士,您所在的机构是否有‘主播健康体检’制度?”“刘先生,您最希望获得哪些职业培训,帮助您提升竞争力?”她还分享了工作室的经验:“我们为所有全职主播缴纳五险一金,兼职主播提供‘灵活就业社保补贴’(每月500元),每年组织1次免费体检。虽然增加了成本,但主播留存率达80%,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长期来看反而更划算。”
某高校劳动与社会保障研究所教授陈教授,从法律与政策层面分析:“主播职业保障的核心问题是‘身份界定’——当前直播行业的‘员工-合作-个体’三重身份混杂,导致劳动法难以适用。建议参考‘新业态劳动者权益保障’政策,推动‘平台用工特殊规定’出台,明确‘全职主播’需纳入劳动关系,‘兼职主播’可纳入‘灵活就业’范畴,由平台与主播共同缴纳‘新业态社保’,降低缴费基数与比例。”
某法律援助机构律师赵律师,则针对“维权难”问题提出建议:“多数主播维权时面临‘证据不足’‘成本过高’问题。建议行业协会建立‘主播权益维权中心’,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与证据收集指导;同时推动‘直播行业集体合同’签订,明确薪资标准、社保缴纳、工伤认定等通用条款,避免个体主播与机构‘弱势对抗强势’。”
苏清颜结合各方观点,在交流结束后立即调整座谈会发言稿,强化“主播职业保障”部分:新增“推动主播身份分类界定”“建立新业态社保体系”“成立行业维权中心”三项具体建议,补充工作室与平台方的实践案例,让建议更具实操性。她还与陈教授、赵律师交换联系方式,约定会后共同撰写《直播行业主播职业保障白皮书》,为后续政策制定提供更系统的参考。
此次预热交流会,不仅让苏清颜更精准地把握行业痛点,也为她搭建了跨界合作网络——平台方代表表示愿意参与“直播+公益”供应链基地建设,法律援助机构律师承诺为工作室主播提供免费维权服务,高校教授则愿意担任工作室“主播职业发展顾问”。这些合作意向,为后续工作室推动行业规范发展埋下伏笔,也让苏清颜更有信心在正式会议上,为行业发出更有分量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