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秋的苏家村,晾晒场上铺满了刚采收的当归、黄芪,乡亲们正忙着翻晒药材,可脸上却没了往年丰收的喜悦。连续几天的阴雨,让不少药材受潮,边缘开始发黑发霉,张大叔看着自家辛苦种出的当归,心疼地叹气:“这鬼天气,好好的药材都要毁了!传统晒干的法子,真是靠天吃饭啊。”
苏清鸢站在晾晒场边,看着被雨水耽误的药材,心里也沉甸甸的。她早就发现,传统的药材加工方法存在不少问题:根茎类药材靠自然晒干,不仅耗时久,遇到阴雨天还容易霉变;叶类药材直接暴晒,会让香气挥发、药效流失;就连药材切片,也全靠人工凭感觉切,厚薄不一,影响后续储存和药效发挥。
“不能再靠老法子了,得想办法改良加工技术。”苏清鸢暗自下定决心。当天晚上,她翻出空间医书,仔细研读关于药材加工的章节。医书中记载,根茎类药材切片后烘干,能缩短干燥时间,减少有效成分流失;叶类药材采用低温烘干,可保留香气和活性成分。结合自己多年的种植经验,苏清鸢开始摸索具体的改良方案。
针对当归、黄芪等根茎类药材,她决定将“整根晒干”改为“切片后烘干”。她先挑选出几株新鲜的当归,用清水洗净后,用特制的切片刀(她请铁匠打造的,刀刃锋利且带有固定厚度的卡槽)切成均匀的薄片,厚度控制在两毫米左右——这个厚度既能快速烘干,又能保证药效充分释放。随后,她在自家院子里搭起简易烘干棚,用木炭作为热源,通过控制通风口调节棚内温度,将温度稳定在50c左右,把切好的当归片均匀铺在竹筛上,放入棚内烘干。
三天后,当传统方法晾晒的当归还在潮湿发霉时,烘干棚里的当归片已经变得干燥酥脆,颜色红润,散发着浓郁的药香。苏清鸢拿起一片当归,轻轻一掰就断,断面平整,没有丝毫霉变迹象。她又用同样的方法加工了黄芪,烘干后的黄芪片色泽黄亮,纹路清晰,比传统晒干的品质好了不止一个档次。
对于薄荷、金银花等叶类药材,苏清鸢则采用“低温烘干”法。她将新鲜采摘的薄荷、金银花剔除杂质后,均匀铺在竹筛上,放入温度控制在30c的烘干棚内,缓慢烘干。烘干后的薄荷依旧保持着翠绿的颜色,凑近一闻,清凉的香气扑面而来;金银花则保留了洁白的花色,药效成分也通过检测(她用空间里的简易检测仪)确认比传统暴晒的高出近三成。
为了验证改良方法的效果,苏清鸢带着用新方法加工的药材和传统方法加工的药材,一起来到仁心堂。周伯昌戴上老花镜,仔细对比两种药材:“清鸢,你看这当归,传统晒干的颜色暗沉,还有霉点,而你加工的这片,颜色红润,纹路清晰,品相差太远了!”他又拿起薄荷,放在鼻尖闻了闻,眼睛一亮:“这薄荷香气这么浓,比我从县城药材行进的还好!”
为了进一步确认药效,周伯昌还特意用两种当归分别熬了药汤。用新方法加工的当归熬出的药汤,颜色清亮,药香浓郁;传统方法加工的当归熬出的药汤,颜色浑浊,药味寡淡。“清鸢,你这改良方法太成功了!”周伯昌激动地说,“用新方法加工的药材,药效至少提升了两成,以后仁心堂的药材,就全用你这方法加工的!”
得到周伯昌的认可,苏清鸢信心大增。她立刻在村里组织乡亲们,召开药材加工改良说明会。会上,她把改良后的加工方法详细讲解给大家,还现场演示了切片和烘干的过程。“大家看,用这个带卡槽的切片刀,切出来的当归片厚薄一样,烘干时受热均匀,不容易发霉。”苏清鸢一边演示切片,一边说,“烘干棚搭建也简单,成本不高,一个棚子能同时烘干几百斤药材,比靠天晒干快多了。”
张大叔看着演示,忍不住提问:“清鸢姑娘,这烘干棚用木炭,会不会增加成本啊?”苏清鸢笑着回答:“张大叔,咱们平时烧火剩下的木炭灰就能用,而且烘干快,减少了药材霉变损失,算下来反而更划算。”她还承诺,会帮乡亲们统一打造切片刀、搭建烘干棚,不让大家多花一分钱。
在苏清鸢的帮助下,村里很快建起了十个烘干棚,每个棚子对应几户乡亲共用。她还在作坊里添置了两台小型恒温烘干设备(从县城铁匠铺定制,通过控制炭火大小调节温度),专门用于加工叶类药材。为了保证加工品质,苏清鸢制定了详细的加工标准:根茎类药材切片厚度控制在1-2毫米,烘干温度50c,时间3天;叶类药材烘干温度30c,时间2天;加工过程中,每天定时翻晒药材,确保受热均匀。
李婶是第一批尝试改良方法的乡亲,她用新方法加工的黄芪,不仅没有霉变,还卖出了比往年高两成的价格。“以前晒干的黄芪,客商总挑三拣四,现在用清鸢姑娘教的方法加工,客商看了就点头,直接按最高价收!”李婶笑得合不拢嘴,逢人就夸改良方法好。
随着改良加工法的推广,苏家村的药材品质大幅提升。仁心堂用新方法加工的药材熬药,药效更好,吸引了更多乡亲前来抓药,生意比往年红火了不少。周伯昌笑着对苏清鸢说:“清鸢,现在周边乡镇的药铺,都来问我要你加工的药材,说咱们青溪镇的药材‘品相好、药效足’,你的改良方法,真是给咱们青溪镇的药材打响了名气!”
名气传开后,外地客商也纷纷找上门。之前来收购药膳包的苏州客商沈从安,看到用新方法加工的当归、黄芪后,当即决定增加订单:“苏姑娘,你这药材品质,在苏州肯定能卖个好价钱!我不仅要订药膳包,还要订你加工好的药材,每月给我送五百斤当归、五百斤黄芪,我要把它们卖到苏州的大药铺去!”
除了沈从安,县城的“泰和药行”“回春堂”等药铺,也都和苏清鸢签订了长期供货协议,指定要她用改良方法加工的药材。苏清鸢的药材生意,从之前的本地销售,扩展到了苏州、杭州等大城市,销量比往年翻了一倍。
为了进一步提升加工效率,苏清鸢还琢磨着改进切片工具。她请县城的木匠和铁匠合作,打造了一台简易切片机——通过手摇转盘带动刀片,一次能切十片当归,切片速度比人工快了三倍,而且厚度更加均匀。这台切片机成了乡亲们加工药材的“宝贝”,大家排队用切片机,加工效率大大提高。
这天,苏清鸢站在烘干棚前,看着乡亲们有条不紊地加工药材,烘干棚里飘出的药香弥漫在村子上空。张大叔拿着刚烘干的当归,笑着走过来说:“清鸢姑娘,多亏了你,咱们种药材再也不用看天吃饭了!现在咱们的药材,比城里大药行的还好,以后再也不愁销路了!”
苏清鸢看着眼前的景象,心里满是成就感。她知道,改良药材加工法只是第一步,未来她还会继续钻研,不断提升药材品质,让苏家村的药材走出青溪镇,走向更远的地方,让乡亲们靠着种药材,过上越来越富裕的生活。夕阳下,烘干棚的竹筛上,一片片红润的当归、黄亮的黄芪,在余晖中闪着光,像一串串希望的珍珠,照亮了苏家村的致富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