旱情持续了半个月,青溪镇的粮价像坐了火箭一样往上涨。原本一百文一斗的糙米,涨到了三百文;之前五十文一斗的小米,现在要一百五十文。粮铺门口的队伍越来越长,不少百姓排了半天队,却被告知粮食已经卖完,只能空着手回家。
苏清鸢每天都能看到这样的景象:有老人拄着拐杖,在粮铺前徘徊许久,最后只能叹着气离开;有妇人抱着哭闹的孩子,因为买不到米而蹲在路边流泪;还有年轻人因为抢不到粮,和粮铺的伙计吵了起来,甚至动了手。
这天早上,苏清鸢刚打开药膳坊的门,就看到一个熟悉的身影——是之前来买药膳的陈大娘。她怀里抱着孙子,手里提着一个空荡荡的布口袋,脸色苍白,眼神疲惫。
“陈大娘,您怎么来了?是孩子又不舒服了吗?”苏清鸢连忙迎上去。
陈大娘摇了摇头,声音带着哭腔:“苏掌柜,孩子没事,就是饿了。我早上四点就去粮铺排队,排到现在,还是没买到米。粮铺的李老板说,现在米价又涨了,一斗糙米要三百五十文,还限量供应,每人只能买半斗。我身上只有两百文,连半斗都买不起……”
孩子听到“饿了”两个字,哭得更厉害了:“奶奶,我要吃饭,我要吃饭……”
陈大娘抱着孩子,眼泪忍不住掉了下来:“乖孙,再等等,奶奶再去想想办法,一定给你买米回来。”
苏清鸢看着这一幕,心里像被针扎一样疼。她转身走进后厨,盛了一碗刚熬好的小米粥,又拿了两块桂花糕,递给陈大娘:“陈大娘,您先带孩子吃点东西,别饿坏了。这粥和糕点您拿着,不够再跟我说。”
陈大娘接过粥和糕点,感激得说不出话来:“苏掌柜,您真是个好人啊!现在这世道,也就您还想着咱们这些穷苦百姓了。”
送走陈大娘,苏清鸢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她知道,像陈大娘这样买不起粮的百姓还有很多。若是再任由粮商抬价,恐怕会有更多百姓饿肚子,甚至可能引发骚乱。
她立刻关了店门,去了周伯昌的药铺。周伯昌正在给病人抓药,看到苏清鸢匆匆赶来,连忙问:“清鸢,出什么事了?这么着急。”
苏清鸢把自己看到的景象和想法告诉了周伯昌,最后说:“周叔,我想在药膳坊门口设一个平价粮点,以旱灾前的原价向百姓售粮,每人每天限购两斤。您觉得怎么样?”
周伯昌愣了一下,随即赞同地说:“好啊!清鸢,你这个想法太好了!现在百姓们都快被逼疯了,你设平价粮点,就是救了他们的命啊!只是……你有那么多粮食吗?现在粮价这么高,你按原价卖,可是要亏本的。”
苏清鸢笑着说:“粮食的事您不用担心,我之前从农户手里收了不少,足够支撑一段时间。至于亏本,我不在乎。我开药膳坊,本来就是为了帮衬百姓,现在百姓有难,我怎么能坐视不管?”
周伯昌看着苏清鸢坚定的眼神,心里暗暗佩服:“好!你有这份心,叔支持你!我这就去跟镇上的乡绅们说说,让他们也帮帮忙,比如提供些场地、桌椅,或者组织百姓排队,避免混乱。”
苏清鸢感激地说:“谢谢您,周叔。有您帮忙,我就更有信心了。”
两人说干就干。周伯昌去联系乡绅,苏清鸢则回到药膳坊,安排伙计们准备:清理前店门口的空地,搬来几张桌子和椅子,又让账房先生准备好账本和零钱,还特意叮嘱伙计们,一定要维持好秩序,确保每个百姓都能买到粮。
当天下午,周伯昌带着几个乡绅来到药膳坊。乡绅们听说苏清鸢要设平价粮点,都很支持。一个姓刘的乡绅说:“苏掌柜,你这是积德行善的好事,我们肯定支持。我让人去家里搬些粮食来,也算为百姓出份力。”
另一个姓赵的乡绅说:“我让家里的伙计来帮忙,负责维持秩序,保证不会出乱子。”
苏清鸢没想到会得到这么多人的支持,心里很是感动:“谢谢各位乡绅的支持。只要咱们齐心协力,一定能帮百姓们渡过难关。”
傍晚时分,药膳坊门口挂起了一块木牌,上面写着“平价粮点,原价售粮,每人每天限购两斤”。消息像长了翅膀一样,很快传遍了青溪镇。百姓们又惊又喜,纷纷涌到药膳坊门口,想看看是不是真的。
苏清鸢站在桌前,对大家说:“乡亲们,我知道现在粮价很高,大家日子不好过。从明天开始,我这里每天上午辰时到午时,下午未时到申时,按旱灾前的原价售粮,糙米八十文一斗,小米五十文一斗,每人每天限购两斤。大家不用急,只要排队,都能买到粮。”
百姓们听了,爆发出一阵欢呼声。有人激动地说:“苏掌柜,您真是活菩萨啊!我们终于能买到便宜粮了!”
“是啊!苏掌柜,您真是太好了!我们再也不用看粮商的脸色了!”
当天晚上,就有百姓带着小板凳,在药膳坊门口排队。苏清鸢担心大家晚上着凉,让伙计们烧了些热水,还拿了些干净的稻草,分给排队的百姓。
第二天一早,天还没亮,药膳坊门口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苏清鸢和伙计们早早地就开始准备,账房先生负责称重、收钱,伙计们负责维持秩序,周伯昌和乡绅们也来帮忙。
第一个买到粮的是陈大娘。她手里拿着两斤糙米,激动得热泪盈眶:“苏掌柜,谢谢您!我终于能给孙子做粥喝了!”
苏清鸢笑着说:“陈大娘,不用谢,这是我应该做的。您慢走,路上小心。”
百姓们有序地排队、买粮,每个人买到粮后,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笑容。有个老人买完粮后,特意给苏清鸢鞠了一躬:“苏掌柜,您是个好人,好人一定会有好报的。”
苏清鸢看着大家开心的样子,心里也暖暖的。虽然按原价售粮会亏本,空间里的粮食也会慢慢减少,但她觉得很值——能帮百姓们渡过难关,比什么都重要。
恒丰粮铺的李老板得知苏清鸢设平价粮点的消息,气得暴跳如雷:“这个苏清鸢,简直是跟咱们作对到底!她这么一搞,咱们的粮食还怎么卖?”
账房先生说:“老板,咱们现在该怎么办?百姓们都去苏清鸢那里买粮了,咱们店里连个人影都没有。”
李老板咬着牙说:“还能怎么办?降价!她卖八十文一斗,咱们就卖七十文!我就不信,百姓们会放着更便宜的粮食不买,去买她的!”
可他没想到,百姓们根本不买账。大家都知道,粮商们之前故意抬价,现在降价只是为了抢生意,说不定过几天又会涨价。而且苏清鸢的粮食质量好,称重也足,不像粮商们那样缺斤短两。所以,就算粮商们降价,也没多少百姓去买。
李老板的计谋再次落空,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药膳坊门口的队伍越来越长,自己的粮铺却门可罗雀。
苏清鸢的平价粮点一直持续了一个月,直到一场大雨降临,缓解了旱情,粮价才渐渐回落。在这一个月里,她总共卖出了上千斤粮食,虽然亏了不少钱,但却赢得了百姓们的信任和爱戴。
大雨过后,青溪镇恢复了往日的生机。田地里的庄稼重新焕发生机,百姓们脸上也露出了笑容。有百姓特意给苏清鸢送来了自家种的蔬菜和水果,还有的给她送来了感谢信。
苏清鸢看着这些礼物和感谢信,心里满是欣慰。她知道,自己做的这一切都是值得的。她不仅帮助百姓们渡过了难关,还守住了自己的初心,守住了“济世堂”药膳坊的名声。
她摸了摸怀中的玉佩,在心里默默说:“萧九,你看到了吗?我做到了。我不仅守住了药膳坊,还帮助了很多百姓。等你回来,我一定把这些故事都讲给你听。”
阳光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苏清鸢的身上,也落在她手中的感谢信上,温暖而明亮。她知道,只要心怀善意,坚守初心,无论遇到什么困难,都能迎刃而解。而她,也会带着这份初心,继续经营药膳坊,继续为百姓们做更多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