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的县衙书房,窗明几净,青溪县令李大人正伏案处理公文。案头堆叠的卷宗中,一份来自京城的密报格外醒目,上面“太后头痛顽疾复发,御医束手无策,皇帝诏令吏部广寻天下名医”的字样,让他眉头紧锁,手中的朱笔也停在了半空。
“太后这头痛症,听说已有十余年,太医院的御医们用尽了法子都不见好,如今竟要从地方寻医……”李大人喃喃自语,指尖轻轻敲击着密报,心中思索着青溪县是否有能拿得出手的医者。青溪地处偏远,虽有几位老中医,却多擅长诊治寻常风寒,哪能应对太后的疑难顽疾?
就在他一筹莫展时,脑海中忽然闪过一个身影——苏清鸢。去年冬天,他女儿得了顽固性哮喘,日夜咳喘不止,连省城的名医都断言“难根治”,是苏清鸢用“针灸+药膳+灵泉”的法子,硬生生治好了女儿的病。想到这里,李大人眼前一亮,连忙叫来了心腹衙役:“快,去把去年苏清鸢为小姐诊治的案卷找来!”
衙役很快将案卷呈上,李大人翻开细看,上面清晰记录着诊治经过:每日辰时为小姐针灸肺俞、膻中、太渊等三十处穴位,手法精准;同时定制“百合杏仁粥”“川贝炖梨”等药膳,调理肺腑;还送来一小瓶“灵泉水”,叮嘱每日饮用。月余后,小姐的哮喘未再发作,至今未复发。
“好!好一个‘手段独到’!”李大人拍案叫好,眼中满是激动。他想起苏清鸢在青溪的口碑——旱灾时开设平价粮点,以低于市场价三成的价格售粮,救活了无数百姓;开设免费学堂,让贫困孩童有书可读;研发“清鸢牌”中成药,平价卖给百姓,缓解病痛。这样既有医术,又有善心的医者,不正是皇帝要找的人吗?
他当即研墨铺纸,拿起狼毫笔,笔尖悬在纸上,却又顿了顿——举荐苏清鸢入京,既是机遇,也是风险。若苏清鸢能治好太后的病,青溪县脸上有光;可若治不好,不仅苏清鸢性命难保,他这个举荐人也会受到牵连。
但转念一想,去年女儿的哮喘何等顽固,苏清鸢都能治好,太后的头痛症或许也有转机。更何况,这是为太后分忧、为皇帝解愁的大事,身为父母官,岂能因怕担风险而错失良机?李大人不再犹豫,笔尖落下,墨色在宣纸上晕开。
信中,他先详述苏清鸢为女儿诊治的经过,从针灸穴位到药膳配方,再到灵泉水的奇效,一一写清,字字恳切;接着,他又讲述苏清鸢在青溪的善举,称赞她“心怀百姓,仁心仁术”,是“难得一见的良医”;最后,他恳请知府、巡抚层层上报,希望能让苏清鸢有机会为太后诊治,为朝廷效力。
写完后,李大人反复诵读,修改了几处措辞,确保既不失严谨,又能凸显苏清鸢的医术和品行。他将信折好,装入特制的木盒,盖上县衙大印,叫来最快的驿卒,郑重吩咐:“此信事关重大,你务必快马加鞭,送往知府衙门,让知府大人即刻上报巡抚,再由巡抚递至京城吏部,不得延误!”
驿卒接过木盒,单膝跪地:“大人放心,小人定不辱使命!”说罢,他起身快步走出书房,牵过早已备好的快马,翻身上马,扬起马鞭,马蹄声哒哒作响,朝着知府衙门的方向疾驰而去。
李大人站在书房窗前,望着驿卒远去的背影,心中满是期许。他知道,这封举荐信,或许会改变苏清鸢的命运,也或许会为青溪县带来荣耀。而此刻,远在药膳坊的苏清鸢,还不知道一封来自县衙的举荐信,正跨越山川河流,朝着京城飞去,即将为她的人生,掀开全新的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