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四年十月,蓟州城的秋意已深,街边的梧桐叶被染成金黄,随风飘落,铺成一层柔软的地毯。城西李夫子的书斋里,一盏油灯彻夜长明,昏黄的光晕透过窗棂,在地上投下一方温暖的光影。书斋内,李夫子正伏案疾书,狼毫笔在宣纸上落下最后一个字,他缓缓抬起头,望着窗外天边泛起的鱼肚白,长长舒了一口气——历时一个月,凝聚着燕云百姓心声的功德碑碑文,终于定稿了。
李夫子今年五十有三,是燕云有名的饱学之士。他早年曾中过举人,因看不惯官场腐败,便弃官回乡,在蓟州开了间私塾,教书育人二十余年。战乱时,他的私塾被战火焚毁,藏书也大半遗失,一家人只能躲在山洞里避难,靠挖野菜度日。是萧玦率军击退匈奴后,第一时间拨款修缮校舍,还送来新的笔墨纸砚,让他得以重开私塾;是苏清鸢开设的惠民坊,给了他病重的妻子免费诊疗,让这个濒临破碎的家重新有了生机。当筹备会的李乡绅找到他,恳请他主笔撰写功德碑碑文时,李夫子没有丝毫犹豫,当即应下:“王爷王妃的恩情,百姓的心意,理当由我这支笔来诉说。这碑文,我定要写得字字泣血,句句含情,不负百姓所托。”
为了写好碑文,李夫子做的第一件事,便是钻进官府的档案室。负责看管档案的吏员得知他的来意,连忙将所有相关卷宗都搬了出来,堆了满满一桌子——有景和二年燕云战后的灾情统计册,上面密密麻麻记着“蓟州城损毁房屋三千二百余间,百姓伤亡一千五百余人”“凉州粮草断绝,饥民达两千余口”;有萧玦率军驻守边防的战报,详细记录着“景和二年冬,匈奴三万骑兵来犯,萧王亲率五千精兵迎击,激战三日,击退敌军,斩获千余”“景和三年春,修缮烽火台二十七座,增设戍边军堡十二处”;还有惠民坊运营的账目明细,小到“医馆购入草药五十斤,耗资八十两”,大到“推广高产粮种十万斤,覆盖农田两万亩”,每一笔都记得清清楚楚。
李夫子坐在堆满卷宗的桌前,从清晨读到日暮。他时而眉头紧锁,手指划过“百姓流离失所”的字句,想起战乱时自己亲眼所见的凄惨景象,眼眶不禁泛红;时而嘴角上扬,看到“亩产增两成”“互市税收翻倍”的记录,又为燕云的重生感到欣慰。他特意将重要的信息摘录在宣纸上,短短三天,就写满了五本厚厚的札记。吏员见他如此辛苦,送来热茶:“李夫子,这些卷宗您可以带回家看,何必在这里熬着?”李夫子摇摇头,指着卷宗说:“这些都是燕云的血泪史,也是重生史,在这里看,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到那份不易。带回家,怕扰了心绪。”
除了查阅档案,李夫子做得最多的,便是走街串巷,走访百姓。他没有骑马坐轿,而是背着一个布包,里面装着笔墨纸砚和干粮,徒步走遍了蓟州的大街小巷、田间地头。他先是找到了张木匠,这位曾在惠民坊医馆治好顽疾的老工匠,一说起萧玦夫妇,便打开了话匣子:“景和二年冬天,我咳得快断气了,家里连买止咳药的钱都没有。是王妃派来的郎中主动上门,给我诊脉开药,还嘱咐我按时服药。那药喝了半个月,我就能下床干活了。现在我不仅能做工,每月还能领工钱,这都是王妃给的活路啊!”李夫子握着笔,飞快地记录着,笔尖在纸上沙沙作响。
随后,他又去了蒙学班。正值课间,孩子们在院子里追逐嬉戏,朗朗的读书声还萦绕在屋檐下。蒙学班的周先生拉着李夫子,指着教室里的课桌椅说:“以前燕云的孩子,能认字的没几个。王妃开设蒙学班,免学费、供午餐,还请我们这些老秀才来教书。你看那角落里的小石头,去年还跟着爹娘捡破烂,现在都能背《三字经》了!”李夫子走进教室,看到孩子们用的课本都是崭新的,桌面上还刻着自己的名字,心里暖意融融。他拉住小石头,笑着问:“你知道王爷王妃是谁吗?”小石头用力点头,大声说:“知道!是王爷王妃让我能读书,我长大了要像他们一样,给百姓做事!”李夫子把这句话郑重地记在札记上,字迹里满是感动。
他还去了边境的望胡城。刚到城门口,就看到互市上热闹的景象:大靖的商人在售卖丝绸、茶叶,匈奴的牧民在推销马匹、皮毛,双方用手势比划着讨价还价,脸上满是笑容。负责互市管理的官员告诉李夫子:“以前边境战乱不断,别说互市了,百姓出门都要提心吊胆。萧王加固边防后,又主动和匈奴首领商议互市,现在每月都有好几万的交易额,两国百姓都能得好处。上个月匈奴首领还送来一匹千里马,说要感谢萧王带来的和平呢!”李夫子站在互市的中央,看着不同民族的百姓友好往来,不禁感慨:“这才是真正的‘边境安宁’啊!”
走访的日子里,李夫子听到了太多太多感人的故事。有靠惠民坊工坊收入盖起新房的妇人,有在边防军堡里守卫家园的年轻士兵,有因为高产粮种摆脱饥饿的老农……每一个故事,他都认真记录;每一份感激,他都默默铭记。回到书斋后,他把札记摊在桌上,看着密密麻麻的字迹,仿佛看到了燕云从废墟中崛起的全过程。他知道,碑文不能只是简单罗列功绩,更要写出百姓的真情实感,写出燕云重生的精气神。
碑文的撰写,远比李夫子想象的更艰难。他先是拟定了十几个开头,却都不满意。“景和元年,燕云遭劫”太过平淡,“战火纷飞,生灵涂炭”又过于沉重。直到某天深夜,他想起走访时老农说的“以前吃树皮,现在吃白面,这都是王爷王妃给的福气”,突然灵光一闪,写下“景和元年,燕云罹战火之难,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既点明了战乱的凄惨,又为后文的重生做了铺垫。
接下来的正文部分,李夫子更是反复斟酌。他将萧玦与苏清鸢的功绩分为“重建家园”“推广惠民”“强化边防”三个部分,每一部分都力求用最精准的文字,展现最真实的成效。写“重建家园”时,他没有只写拨款修缮的数字,而是联想到百姓搬进新房时的笑容,写下“百姓得以安居”;写“推广惠民”时,他结合医馆、蒙学、工坊的实际情况,用“医、学、业并举,民智渐开,生活富足”概括,既全面又贴切;写“强化边防”时,他想起烽火台的预警、军队的训练和互市的热闹,便有了“筑烽火、练雄师、开互市,燕云边境,自此安宁”的描述。
为了让碑文更有分量,李夫子还查阅了大量古籍,借鉴古代功德碑的文风。他想起《史记》中“民思其德,为立祠”的记载,又参考了本地前代碑文中“勒石以记,永志不忘”的表述,最终在文末写下“其德也厚,其恩也广,燕云百姓,感恩戴德。立此碑,以传后世,铭记王爷、王妃之功,永志不忘!”短短数句,既表达了百姓的感恩之情,又点明了立碑的意义。
撰写过程中,李夫子常常写到深夜。有时为了一个字,他会反复推敲半个时辰。比如“振臂而起”的“振”字,他先是用了“奋”,觉得不够有力;又换成“举”,觉得不够贴切;最后想到萧玦夫妇临危受命时的坚定,才敲定“振”字,既体现了担当,又饱含了力量。书斋里的油灯换了一盏又一盏,砚台里的墨磨了一次又一次,他的眼睛布满血丝,手指也因为长时间握笔而发麻,但只要想到百姓的期盼,他就又充满了干劲。
初稿完成后,李夫子没有立刻定稿,而是邀请了筹备会的成员和几位有名的秀才来书斋商议。李乡绅看完初稿,赞不绝口:“李夫子,这碑文写得太好了!既写出了王爷王妃的功绩,又满含百姓的心意,读起来让人热血沸腾。”一位秀才提出:“‘民智渐开’这一句,能不能再具体些?比如加上‘孩童入学,老者知礼’?”李夫子觉得有理,当即修改。还有人建议把“斩获千余”的战报细节加进去,李夫子却摇摇头:“碑文贵在精炼,且王爷向来不喜张扬战功,重点应放在百姓的福祉上,战功一笔带过即可。”众人纷纷赞同,觉得他考虑得更为周全。
经过三次修改,碑文终于定稿。李夫子将定稿用蝇头小楷工工整整地抄写在洒金宣纸上,字迹端正秀丽,没有一丝涂改。他捧着宣纸,走到窗边,借着晨光仔细端详,眼眶不禁湿润了——这张纸上,刻着燕云的苦难,记着萧玦夫妇的付出,藏着百姓的感恩。他仿佛看到,多年以后,燕云的子孙后代站在功德碑前,读着碑文,了解这段历史,懂得珍惜来之不易的好日子。
三日后,李夫子带着誊写好的碑文,来到王府。侍卫通报后,他跟着走进书房,只见萧玦与苏清鸢正坐在桌前,翻看农艺师送来的冬小麦种植方案。看到李夫子进来,两人连忙起身相迎。“李夫子,辛苦您了。”苏清鸢笑着递上一杯热茶,“这段时间,听闻您为了碑文四处奔波,日夜操劳,真是过意不去。”
李夫子双手捧着碑文,恭敬地递过去,声音有些颤抖:“王爷、王妃,这不是辛苦,是我的荣幸。这篇碑文,历时一月而成,其间翻阅了官府档案数十卷,走访百姓百余户,每一个字都是燕云百姓的心声,也是我作为一介书生,能为你们做的最微薄之事。”
萧玦接过碑文,与苏清鸢并肩而立,轻声诵读起来。当读到“景和元年,燕云罹战火之难,民生凋敝,满目疮痍”时,两人相视一眼,眼中满是感慨——他们还记得刚到燕云时,看到的断壁残垣和百姓绝望的眼神;当读到“重建家园,百姓得以安居;推广惠民,医、学、业并举”时,苏清鸢的嘴角露出了微笑,想起了蒙学班孩子们的读书声和工坊里的机杼声;当读到“筑烽火、练雄师、开互市,燕云边境,自此安宁”时,萧玦的眼中闪过一丝坚毅,想起了与士兵们并肩作战、与匈奴首领商议和平的日夜。
读完碑文,萧玦久久没有说话。他轻轻抚摸着宣纸上的字迹,感慨道:“李夫子,这碑文写得太好了,但有一点我不敢苟同。这不是我和王妃的功劳,是燕云百姓齐心协力的成果。若没有百姓们积极重建家园,没有工匠们用心打造工坊,没有士兵们坚守边防,燕云不会有今日的景象。这碑文,与其说是记录我们的功绩,不如说是百姓对燕云未来的期许。”
苏清鸢也点点头,补充道:“是啊,李夫子。我们只是做了分内之事,百姓却给了我们这么高的赞誉。这份心意,我们收下了,但碑文里‘功绩’二字,实在担当不起。能否修改一下,将功劳归于百姓?”
李夫子连忙拱手道:“王爷王妃,您二位言重了。若没有您二位临危受命,带领百姓走出困境,燕云哪有今日的生机?百姓们常说,‘没有萧王王妃,就没有我们的好日子’,这碑文里的每一句话,都是他们的真心话。您二位若执意修改,便是辜负了百姓的心意啊。”
萧玦与苏清鸢对视一眼,心中满是感动。他们知道,李夫子的话代表了百姓的心声,再推辞便是矫情。萧玦郑重地将碑文收好,对李夫子说:“既然如此,我们便收下这份心意。但请夫子转告百姓,我们会把这份认可当作责任,继续为燕云的百姓谋福祉,绝不辜负碑文里的每一个字。”
李夫子连忙应下:“王爷王妃放心,我一定把您的话转告给百姓们。他们听到您的话,一定会更加安心。”
离开王府时,夕阳正缓缓落下,将王府的朱红大门染成金色。李夫子捧着萧玦夫妇回赠的笔墨纸砚,脚步轻快。他仿佛已经看到,这篇饱含深情的碑文被刻在洁白的汉白玉碑上,矗立在蓟州城的中心广场,与百姓的笑容、燕云的生机融为一体。
几日后,碑文被送到石匠工坊。负责雕刻碑文的李师傅接过宣纸,看到上面端正的字迹和感人的文字,郑重地对筹备会的人说:“这碑文写得太好了,每一个字都透着敬意。我定要用心雕刻,让这些字永远留在碑上,留在百姓心里。”
而李夫子的书斋里,那盏油灯依旧亮着。他铺开新的宣纸,写下“燕云重生记”五个大字——他要把萧玦与苏清鸢的故事、百姓的感恩之情,写成一本书,让这段历史不仅刻在碑上,更流传在世间。窗外的梧桐叶依旧在飘落,但书斋里的笔墨香,却带着温暖的力量,飘向燕云的每一个角落,诉说着这段关于付出、感恩与重生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