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六年六月,燕云的阳光热烈而明亮,蓟州城外的荒地上却响起了此起彼伏的夯土声。十几名工匠挥舞着夯锤,将地面砸得平整坚实,不远处,木匠们正忙着搭建厂房的木架,一块块打磨光滑的木板被精准拼接,一座崭新的造纸厂雏形渐渐显现。这是燕云拓展就业岗位计划中,首批落地的新工厂之一,也是萧玦与苏清鸢为解决百姓就业、推动经济发展迈出的关键一步。
此前,燕云的就业岗位多集中在农业与传统手工业,随着高产作物推广,农业生产效率提升,不少农户从土地上解放出来,却因缺乏技能找不到新工作;部分贫困家庭、孤寡老人的亲属,也因没有稳定收入,生活依旧艰难。苏清鸢在巡查时,曾遇到一位名叫李大壮的农户,他家种的三亩小麦收成不错,可多余的时间只能靠打零工糊口,“要是能有个稳定活计,每月能挣些现钱,就能给娃攒学费了”。李大壮的话,让萧玦与苏清鸢更加坚定了“拓展就业岗位”的决心——只有让百姓有活干、有钱挣,才能真正实现“安居乐业”。
经过反复商议,两人制定了“双轮驱动”的就业计划:一方面,加大对现有惠民坊手工工坊的扶持,扩建织布、制皂、陶艺坊,增加岗位数量;另一方面,出台“招商优惠政策”,鼓励燕云本地商人与外地客商投资开办新工厂,涵盖造纸、印染、酿酒等需求大、技术门槛适中的行业,官府为投资者提供免费土地、减免三年税收、协助招募工人等支持,吸引更多资本流入。
政策一出,立刻引发了商人的热烈响应。蓟州商人王元宝,早年做过布匹生意,一直想拓展新领域,得知官府鼓励开办造纸厂,当即拿出积蓄,申请在蓟州城外开办“惠民造纸厂”;凉州商人王记酒坊的掌柜,看到酿酒市场潜力大,也计划在凉州新增一座酿酒厂,扩大生产规模;甚至有江南的印染商人,听闻燕云政策优惠、原料充足,专程赶来考察,决定在并州开设印染厂,生产特色花布。
短短一个月,燕云就新增投资项目12个,涵盖造纸、印染、酿酒、制糖等多个行业,预计可提供就业岗位500余个。其中,蓟州惠民造纸厂进度最快,从选址、建厂到设备采购,仅用了两个月就完成了前期准备,进入试生产阶段。
七月初,萧玦与苏清鸢专程来到造纸厂,查看生产流程。刚走进厂区,就看到工人们穿着统一的粗布工装,在各自的岗位上忙碌:原料区,几名工人正将收集来的树皮、芦苇、破布分类堆放,去除杂质;浸泡区,工人将原料投入大池中,加入石灰水浸泡,软化纤维;蒸煮区,巨大的铁锅冒着热气,工人用长勺搅动锅内的原料,空气中弥漫着淡淡的草木气息;制浆区,工人将蒸煮好的原料放入石碾中碾压,制成细腻的纸浆,再通过竹帘抄纸、压榨脱水、晾晒烘干等工序,最终制成一张张粗糙却实用的草纸。
“目前招了多少工人?工人的待遇如何?”萧玦走到抄纸工序旁,看着工人熟练地用竹帘从纸浆池中捞起纸浆,形成薄薄的纸层,转头向一旁的厂长问道。厂长连忙上前汇报:“回王爷,目前已招募工人50名,都是附近李家村、王家村的百姓,其中有20名是贫困家庭的劳动力,5名是孤寡老人的亲属。工资按件计算,抄纸工每张纸算1文钱,熟练工一天能抄200张,能挣200文;搬运、浸泡等辅助岗位,每天也能挣150文。厂里还提供免费的午餐和住宿,午餐有荤有素,住宿是四人一间的瓦房,配有床褥和柜子。”
“待遇不错,要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工资,不能亏待工人。”萧玦点点头,又叮嘱道,“生产安全也要重视,蒸煮区的铁锅温度高,要提醒工人注意防护;晾晒区的纸张易燃,要配备水桶、沙土等灭火物资,避免发生火灾。”
苏清鸢则走到一位年轻工人身边,看着他略显生涩的抄纸动作,轻声问道:“以前做过这个活吗?学起来难不难?”年轻工人名叫李二牛,是李家村的贫困农户,家里只有一亩薄田,之前靠打零工度日,听到问话,他连忙停下手中的活,有些腼腆地回答:“回王妃,以前没做过,刚开始学的时候总捞不均匀,纸要么厚要么薄,多亏师傅耐心教,现在好多了。这活虽然累点,但能挣现钱,还管饭管住,比打零工强多了!”说着,他脸上露出了憨厚的笑容,眼中满是对新生活的期待。
在造纸厂的宿舍区,苏清鸢还看到了温馨的一幕:几名工人下班后,正围坐在宿舍的小桌旁,有的缝补衣服,有的整理工资袋,还有的在讨论下个月给家里买些什么。“我这个月挣了5两银子,打算给娘买件新棉袄,再给娃买两本识字课本。”一位中年工人摸着口袋里的银子,语气中满是自豪。另一位工人接过话:“我挣了4两8钱,想给家里添口新锅,以前的锅都漏了,煮个饭总往外冒米汤。”
除了新建工厂,王府还深知“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让百姓长期稳定就业,必须让他们掌握一技之长。为此,萧玦与苏清鸢专门组织了“职业技能培训营”,根据各工厂的需求,开设造纸、印染、酿酒等针对性课程,邀请经验丰富的工匠与技师担任讲师,免费为百姓提供培训,考核合格后直接推荐到对应工厂就业。
培训营设在蓟州惠民坊内,每期培训时长半个月,分为理论讲解与实操训练两部分。造纸课程中,讲师会详细讲解原料分类、浸泡时间、蒸煮温度等关键技术,还会手把手教学员抄纸、压榨、晾晒;印染课程则从染料制作开始,教学员如何用植物提取染料,如何设计花纹、染色固色;酿酒课程则涵盖粮食挑选、发酵工艺、蒸馏技术等,确保学员能掌握完整的生产流程。
李二牛就是通过培训营进入造纸厂的。他报名时连自己的名字都不会写,担心学不会技术,没想到讲师们格外耐心,不仅用通俗的语言讲解理论,还让他反复练习实操,“刚开始抄纸,竹帘总控制不好,师傅就站在我旁边,手把手教我调整力度,练了三天终于学会了”。培训结束考核时,李二牛的抄纸速度与质量都达到了标准,顺利被造纸厂录用,拿到第一个月工资时,他特意去镇上给培训讲师买了一斤茶叶,“要是没有培训营,我这辈子都学不会这么好的手艺”。
像李二牛这样的学员还有很多。35岁的张大姐,丈夫早年去世,独自抚养两个孩子,生活艰难,报名参加了印染培训后,学会了植物染色技术,进入并州印染厂工作,每月能挣3两银子,“现在能靠自己的手艺养活孩子,再也不用看别人脸色了”;50岁的王大叔,之前靠砍柴为生,年纪大了体力跟不上,参加酿酒培训后,学会了发酵工艺,在凉州酿酒厂负责原料发酵,工作轻松,收入稳定,“没想到我这把年纪还能学新本事,日子越来越有奔头了”。
随着新工厂陆续投产与技能培训的推进,燕云的就业市场愈发红火。蓟州造纸厂投产后第一个月,就接到了燕云各州县蒙学、官府的纸张订单,为了满足需求,工厂计划再招募30名工人;并州印染厂生产的蓝印花布,不仅在本地热销,还吸引了匈奴商人前来采购,工厂扩大生产规模,新增岗位50余个;凉州酿酒厂酿造的高粱酒,口感醇厚,深受百姓喜爱,订单排到了三个月后,需要招募更多工人负责酿酒、灌装、搬运。
这日,萧玦与苏清鸢来到并州印染厂,查看生产情况。印染车间里,工人们正忙着染色——有的将白布浸泡在蓝色染料中,有的用刻好花纹的油纸在布上拓印,有的将染好的布挂在晾晒架上,一排排蓝白相间的花布在阳光下随风飘动,像一片蓝色的海洋。厂长看到两人,连忙上前汇报:“目前厂里有工人80名,都是通过培训营招来的,技术都很熟练。上个月生产花布500匹,全部卖完,这个月订单增加到800匹,打算再招20名工人。”
苏清鸢走到一位正在拓印花纹的女工身边,看着她熟练地将油纸模板铺在白布上,用刷子蘸着染料均匀涂抹,问道:“这个花纹是你设计的吗?真好看。”女工笑着回答:“回王妃,这是我和几个姐妹一起设计的,借鉴了咱们燕云的花草图案,没想到很受欢迎,匈奴商人还特意订了这种花纹的布呢!”
萧玦则来到晾晒区,看着工人将染好的花布整齐地挂在架子上,对厂长说:“要注重产品质量,染料要选用天然植物,确保布料安全无害;还要鼓励工人创新,设计更多新花纹、新颜色,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厂长连连点头:“请王爷放心,我们已经成立了设计小组,专门研究新花纹,还打算尝试用红花、紫草提取红色、紫色染料,丰富产品种类。”
离开印染厂时,夕阳已经西斜,厂区内依旧机器轰鸣,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在余晖中显得格外动人。萧玦与苏清鸢坐在马车上,看着窗外渐渐远去的厂房,心中满是欣慰。苏清鸢轻声说:“现在越来越多的百姓有了稳定工作,不仅能改善生活,还能为燕云的发展做贡献,这种‘就业增收—经济繁荣—民生改善’的良性循环,正是我们想看到的。”
萧玦握住她的手,目光坚定:“这只是开始。以后我们还要继续引进新产业,开办更多工厂,比如制鞋厂、家具厂,让百姓有更多选择;同时,要完善职业培训体系,让更多人掌握技能,实现就业。总有一天,燕云的百姓都能有活干、有钱挣,过上富足安稳的生活。”
马车行驶在乡间小路上,远处的村庄里升起了炊烟,偶尔传来几声孩童的欢笑声。工坊里的忙碌,不仅为燕云带来了经济的繁荣,更带来了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那些在机器旁认真工作的身影,那些拿到工资时满足的笑容,那些对未来充满期待的眼神,都在诉说着燕云的变化,也在描绘着燕云更加美好的明天。
随着就业岗位的不断拓展,燕云的百姓生活渐渐发生了看得见的变化:贫困家庭的土屋换成了瓦房,孩子们穿上了新衣服,走进了蒙学;市集上的商铺越来越多,百姓的购买力不断提升;甚至连边境的互市,也因燕云手工业产品的丰富,吸引了更多商人前来贸易。工坊里的忙碌,像一股强劲的动力,推动着燕云朝着“富庶、安稳、繁荣”的目标不断前进,也让燕云的百姓,在忙碌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幸福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