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和九年六月,蓟州城的暑气正浓,望胡城边境互市的捷报却像一阵凉风,吹遍了燕云各地——匈奴左贤王的商队与西域于阗国的商人,同时向惠民坊手工工坊下达了粗布订单,其中匈奴一次性订购5000匹,要求三个月内交货,西域商人也紧随其后,订下3000匹,指定要燕云特产的青、灰两色粗布。
消息传到王府时,萧玦正在查看农田灌溉情况,苏清鸢则在制皂坊指导新皂研发。两人接到禀报后,立刻赶回王府,召集织布坊坊主、户部官员与运输队负责人,召开紧急会议。议事厅内,案几上摊开着互市传来的订单文书,匈奴商队的印章鲜红醒目,西域商人的字迹带着异域风情。
“5000匹粗布,三个月交货,时间紧、任务重。”萧玦手指轻叩案几,目光扫过众人,“但这是燕云粗布首次接到如此大规模的外销订单,若能按时交付,不仅能为燕云带来丰厚收入,还能打响咱们手工业的品牌,为后续更多外销合作铺路,绝不能出任何差错。”
苏清鸢补充道:“目前蓟州、凉州两大织布坊共有织机120台,日均产量约80匹,若按正常进度,三个月最多能织出7200匹,勉强能满足订单需求。但必须立刻调整生产计划——一方面组织工匠加班赶工,另一方面从陶艺坊、制皂坊抽调有织布基础的工匠支援,确保产能最大化。”
织布坊坊主王师傅立刻起身应道:“请王爷、王妃放心!蓟州织布坊的工匠们都愿意加班,我们还能把新招募的学徒提前安排上岗,只要原料跟得上,保证不耽误交货!”
会议结束后,各项工作迅速推进。户部第一时间调拨资金,从各州收购棉花、麻料,组织车马运往织布坊;运输队提前检修马车,准备好防雨油布,确保布料织好后能及时运往互市;蓟州、凉州的织布坊连夜调整排班,将工匠分为两班,白天班从辰时到申时,夜间班从酉时到子时,织机昼夜不停运转,工坊内灯火通明,“咔嗒咔嗒”的织机声此起彼伏,连空气中都飘着棉线的清香。
苏清鸢几乎每天都要去织布坊查看进度。她深知工匠们加班辛苦,特意吩咐厨房每日准备夜宵——夜里子时,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咸香的菜包子会准时送到工坊,工匠们轮流歇工,喝上一碗热粥,吃个包子,疲惫便消散了大半。她还亲自与户部商议,将工匠的薪资提高三成,夜间班额外再补两成,学徒也能拿到基础薪资的一半。
“大家辛苦了。”这日深夜,苏清鸢来到蓟州织布坊,看着工匠们专注地操作织机,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她拿起一旁的蒲扇,为一位年长的工匠轻轻扇风,“这些订单不仅能为燕云带来收入,还能让匈奴、西域的人知道咱们燕云的粗布质量好,以后会有更多订单找上门,大家现在辛苦些,值得!”
老工匠放下手中的梭子,擦了擦汗,笑着说:“王妃说的是!以前咱们织的布只能在本地卖,现在能卖到匈奴、西域去,咱们心里也自豪!这点辛苦不算啥,只要能按时交货,让更多人知道燕云的手艺,再累也愿意!”
新招募的学徒小林,原本是贫困家庭的孩子,在工坊学织布刚满一个月,如今也加入了夜间班。他虽然技术还不熟练,只能负责简单的绕线、穿综,但每天都格外认真,生怕拖了大家的后腿。“师傅们都愿意教我,王妃还特意来看我们,我不能偷懒。”小林一边绕线,一边说,“等挣了钱,我要给娘买块新布,做件新衣服。”
织布坊的忙碌不仅带动了工匠增收,还激活了上下游产业。各州的棉农、麻农因原料需求大增,收入比往年翻了一倍;负责运输原料的车马行订单不断,车夫们每天都能挣到可观的工钱;就连坊附近的小吃摊,也因工匠们的夜宵需求,生意格外红火。蓟州城的百姓都说:“这外销订单一来,咱们燕云的日子更有奔头了!”
为了确保订单按时交付,萧玦还特意派户部郎中张大人前往望胡城互市,与匈奴、西域商人沟通进度。张大人带着首批织好的50匹粗布样品,来到匈奴商队的驻地。巴图尔商人拿起粗布,用手指捻了捻布料,又用力拉扯了几下,满意地说:“这布织得密实,线也匀,比我们之前从其他地方买的布好多了!只要能按时交货,下次我们还要多订!”
张大人趁机与商人商议,将交货方式改为“分三批交付”,第一批2000匹,第二批3000匹,第三批3000匹,既减轻了织布坊的集中交付压力,也让商人能提前拿到部分布料,避免耽误使用。商人欣然同意,还主动提出,若后续合作愉快,愿意将粗布销往匈奴其他部落,甚至介绍草原上的其他部族来采购。
两个月后,首批2000匹粗布顺利织成。织布坊的工匠们连夜将布料整理打包,每10匹布为一捆,用麻布包裹严实,外面再套上防雨油布。运输队的车夫们早早来到工坊,将布捆搬上马车,三十辆马车排成一列,浩浩荡荡地向望胡城进发。萧玦与苏清鸢亲自来到城门口送行,叮嘱车夫们:“路上注意安全,务必将布料完好无损地送到互市。”
十日后,运输队抵达望胡城。巴图尔商人亲自验货,看着一匹匹平整密实的粗布,脸上满是笑容,当即让人支付了第一批布料的货款——整整两千两白银,比燕云本地售价高出两成。“这布质量好,价格公道,我们匈奴人最讲诚信,货款一分都不会少!”巴图尔一边让人卸货,一边对张大人说,“等第二批布料到了,我们还要再订3000匹,让草原上的人都用上燕云的好布!”
消息传回燕云,织布坊的工匠们备受鼓舞。大家加班的劲头更足了,织机运转的速度也更快了。王师傅算了一笔账:“这批8000匹的订单,扣除原料、人工成本,能为燕云赚回近万两白银,足够再扩建两座织布坊,招募更多工匠了!”
苏清鸢则开始规划后续的发展:“我们不能只满足于粗布外销,还要研发更精细的布料,比如加入丝线的混纺布、带有花纹的提花布,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同时,要与互市的商人建立长期合作关系,让燕云的手工业产品不仅能卖到匈奴、西域,还能通过丝绸之路,卖到更远的波斯、大食去。”
萧玦对苏清鸢的规划十分赞同:“说得好!织布机上的商机,只是一个开始。以后我们还要让燕云的陶器、肥皂、粮食都走出燕云,让燕云成为大靖最繁荣的商贸之地,让百姓们都能靠自己的双手,过上富足的日子。”
七月的阳光洒在织布坊的屋顶上,工坊内的织机声依旧轰鸣,工匠们的脸上满是希望的笑容。这织布机上的忙碌,不仅织出了密实的粗布,更织出了燕云的新商机,织出了百姓们越来越好的生活,也织出了燕云蓬勃发展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