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铜器AR修复”项目的成功,让陆延看到了“磨合”的力量。马克在项目总结会上说:“以前觉得老王太守旧,后来发现他懂的‘游客心理’,比我所有算法都重要。”老王也笑着说:“马克让我知道,技术不是冷冰冰的,能让文化‘活’过来。”
这个案例成了“解决新旧矛盾”的范本。hR小王把他们的合作过程拍成了短片,在“星梦学院”播放:“不是老的就该淘汰,也不是新的就一定好。老员工的‘文化沉淀’和新员工的‘技术锐度’,合在一起才是我们的竞争力。”
他们还搞了个“跨界工作坊”,每个月让不同背景的员工组队完成一个“小挑战”。比如让技术、历史、设计的人合作,用一天时间给一件文物设计“新玩法”。有次,大家给一个清代鼻烟壶设计了“AR寻宝”——游客在园区找线索,集齐后能看到鼻烟壶里“藏”着的古人生活场景。这个点子后来成了“星梦探宝”的升级版。
针对“敏捷小组”的混乱,pmo的张主任推出了“项目红绿灯”系统。每个项目启动前要亮“绿灯”(通过评估),过程中每周报“黄灯”(风险预警)或“红灯”(需要支援)。上次两个小组抢“元宇宙文化展”的预算,系统评估后,一个小组转去做“青少年版”,一个做“专家版”,反而覆盖了更多人群。
资源协调也顺畅了。“资源池”系统升级后,哪个小组需要什么设备、人手,系统会自动匹配,还能看到“谁在用、什么时候用完”。技术组的陈默说:“以前借台3d打印机要跑三个部门签字,现在线上申请,半小时就到了。”
为了缓解“创新疲劳”,他们推出了“弹性创新制”。员工可以选择“深度参与”(主导一个项目)或“轻度参与”(提供想法),还能申请“创新假期”——专注搞一个自己感兴趣的项目,期间不安排其他工作。设计组的小杨用“创新假期”做了套“非遗盲盒”,现在成了孩子们的最爱。
他们还在“用户体验”上下功夫。成立了“简化小组”,专门梳理项目流程。比如把“健康文化园”的各种体验整合到一个App里,老人可以用“语音导航”,孩子有“游戏模式”,还能一键切换。有位老奶奶反馈:“以前像走迷宫,现在跟着手机说的走,还能听故事,真好。”
人才战略也在深化。引进时,不仅看技能,还看“协作力”——面试时加了“团队游戏”环节,观察候选人会不会沟通、能不能妥协。培养时,增加了“软技能课”,教大家“怎么提反对意见”“怎么跨部门争取资源”。
半年后,效果显着。跨部门冲突下降了60%,“敏捷小组”的项目成功率从50%提到了80%。员工满意度调查里,“团队协作”和“创新支持”的得分都创了新高。
更重要的是,这些变化反映在了用户身上。“健康文化园”的复购率从45%涨到了62%,游客留言说:“这里的项目又新又贴心,每次来都有惊喜。”
陆延在年终总结时说:“解决问题不是终点,是新的起点。人才战略没有‘完美’,只有‘更适合’。我们要做的,就是跟着行业变,跟着团队变,跟着用户变。”
台下,马克和老王坐在一起,正在小声讨论下一个项目。阳光透过窗户照进来,在他们身上投下温暖的光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