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西头的旧小学重新热闹起来,校门口挂着的“数字农校”木牌,在晨雾里透着新气。教室里的黑板换成了触屏大屏,课桌椅还是老样子,只是桌角多了充电口,墙角堆着成捆的谷穗和菜籽,墙上贴满了作物生长周期表——这里不再教拼音算术,专教种庄稼的新学问。
一、会“发芽”的课件
清晨的第一节课,讲的是水稻育秧。张技术员站在大屏前,指尖一点,屏幕上就冒出一片水田,嫩绿的秧苗从土里钻出来,慢慢舒展叶片。“育秧关键在控温,水温低于12c就会烂种,高于30c会烧苗。”他调出村里的气象数据,“咱村这七天水温稳定在18-22c,正好育秧。”
台下的村民们瞪着眼看,有人掏出手机录视频,有人在本子上画水温曲线。李大叔举着手问:“张老师,我家那口老井的水,能直接用来育秧不?”张技术员点开“水质检测”档案,调出那口井的数据:“ph值7.2,硬度适中,能直接用,但得晒一天,让水温跟上气温。”
教室后排的“虚拟农田”更让人稀罕。陈阳戴着VR眼镜,手里拿着模拟秧盘,在虚拟水田里练习播种。“太深了!太深了!”眼镜里的系统发出提示,他赶紧调整手势,屏幕上的虚拟秧苗立刻长得更精神了。“这比在地里瞎练强,浪费种子不说,还耽误农时。”陈阳摘了眼镜,额头上渗着汗,却笑得开心。
课讲到一半,张技术员领着大伙去学校后的试验田。田里分了十个育秧棚,每个棚里的水温、湿度都不一样,棚门口的传感器实时把数据传到教室大屏上。“你们看3号棚,水温控制在20c,秧苗比别的棚高半寸,根系也更密。”他拔起一株秧苗,根须上还带着湿润的泥,“这就是数据的力量,不是瞎琢磨出来的。”
李大叔蹲下来,用手机拍了张秧苗照片,设成了屏保。“以前育秧靠老经验,十回有三回出问题,现在跟着数据走,心里踏实。”他摸了摸秧叶,指尖沾着的露水凉丝丝的,“这农校办得好,把学问种进了咱心坎里。”
二、会“结果”的实践课
小满前后,农校的课表换成了果树修剪。教室的大屏上,桃树、苹果树、梨树的枝条图看得清清楚楚,张技术员用电子笔在上面划:“修剪要留‘三主枝’,像这样呈120度分布,通风透光,结果才多。”
墙角立着几棵修剪过的桃树枝条,有的留三个枝,有的留五个枝,旁边的小牌牌写着“留三枝:预计挂果25斤”“留五枝:预计挂果18斤”。“这是去年剪的,你们看,枝多了反而结果少,养分不够分。”张技术员拿起剪刀,现场演示怎么剪,“剪口要斜着切,离芽眼半寸,这样不积水,不容易烂。”
王婶学得最认真,她家里有三棵老苹果树,去年结的果子又小又酸。“张老师,我家那树长得跟疯婆子似的,枝条乱得很,能剪不?”张技术员调出她家果树的照片——是上周让学员们拍的作业,“能剪!我标了要剪的枝条,你按图剪,保证明年结的果比今年大一圈。”
农校的“工具角”摆着各种新式农具:带刻度的修枝剪、测果径的卡尺、能测土壤肥力的检测仪。村民们可以免费借用,用完登记就行。“这把剪子带弹簧,省力不说,还能记剪了多少枝。”陈阳拿着剪子比划,“数据同步到手机上,能分析修剪效果,比老法子科学多了。”
下午的实践课在果园里。二十多个学员分成五组,每组负责一棵桃树,按课堂教的方法修剪。张技术员拿着平板来回指导,谁剪多了,谁留枝角度不对,平板上的果树模型立刻标红提示。“李叔,你这枝留长了,明年结果会坠弯,得再剪五寸。”李大叔赶紧照做,看着平板上的模型变绿,松了口气。
收工时,每个人的修剪数据都传到了农校系统里。李大叔的得分是85分,评语是“留枝合理,剪口规范,继续加油”。“以前觉得剪树是力气活,现在才知道是技术活。”他把得分截图发给在外打工的儿子,“你爹也在学新技术呢,等你回来,咱家的果树能多结果。”
三、会“生长”的乡土教材
农校的图书馆里,书架上摆着不少“土教材”。有村民自己画的《玉米病虫害图谱》,每一页都贴着虫子的照片和防治偏方;有王木匠做的农具模型,能拆开看构造;还有本《咱村土壤密码》,里面记着全村三十块地的土壤数据,是谁家的地,适合种啥,写得明明白白。
“这都是咱村人自己编的,比外面买的书实用。”张技术员翻着《土壤密码》,里面夹着不少小纸条,是村民补的种植心得。“你看这条,李大叔写的‘东沟地种谷子,得多施草木灰,不然容易倒伏’,这就是最珍贵的学问。”
农校还办了“土专家讲堂”,每周请村里的种植能手来讲课。上周是种了一辈子西瓜的周大爷,他带着自己育的瓜苗,讲怎么看叶片判断西瓜缺啥肥;这周轮到养蜂的赵叔,他准备了蜂箱模型,教大伙怎么让蜜蜂多采蜜、少生病。
“周大爷讲的‘西瓜坐果期要晒够太阳,哪怕少浇水’,我试了试,结的瓜真比去年甜。”陈阳在笔记上写着心得,旁边贴了张西瓜的糖度检测单,12.5%,比去年高了2个点。
傍晚的农校,夕阳透过窗户,在大屏上投下斑驳的光影。张技术员在整理今天的学员作业,平板上的虚拟农田里,学员们种的虚拟作物长得郁郁葱葱。他想起刚来时,有人说“庄稼人学啥数字,瞎耽误工夫”,现在再看,教室里的灯总亮到很晚,试验田的传感器从不偷懒,连最固执的李大叔,都能对着数据说上几句门道。
“铃铃铃——”下课铃响了,学员们拎着农具往家走,讨论着明天的课程。李大叔的口袋里揣着今天的修剪笔记,王婶的竹篮里放着新借的测糖仪,陈阳的手机里,虚拟农田的水稻正抽穗。这数字农校,就像一粒饱满的种子,在乡土里扎了根,正慢慢长出满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