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收时节的太阳把麦场晒得滚烫,新搭的凉棚下,王大伯蹲在竹椅上,手里的老算盘打得噼啪响。他面前摆着个掉漆的搪瓷盆,里面盛着刚脱粒的麦粒,每称完一户,就用铅笔在账本上画个“正”字。
“王大伯,用我的智能秤试试呗?称得快还准。”村头的年轻媳妇推着台带屏幕的电子秤走过来,秤盘上放着袋麦粒,屏幕立刻跳出“25.6公斤”,还自动弹出价格:“按今日收购价2.8元\/公斤,合计71.68元”。
王大伯眼皮都没抬:“我这老秤用了三十年,称出来的麦子,粒是粒,壳是壳,准得很。”他扒拉着算珠,“你那电子玩意儿,万一没电了、坏了,咋整?”
正说着,李婶推着一车麦过来,笑着打圆场:“大伯,让她试试嘛,俩秤对对看,不就知道准不准了?”
王大伯哼了声,起身舀了一瓢麦倒进自己的木秤盘,提起秤杆,眯眼瞅准秤星:“15斤整!”(注:1斤=0.5公斤,15斤即7.5公斤)
年轻媳妇把同样一瓢麦倒进电子秤,屏幕跳成“7.5公斤”,分毫不差。王大伯愣了下,脸有点热,又舀了一瓢,这次故意多抖了抖麦壳:“再称!”
木秤晃了晃,秤星停在“8斤2两”(4.1公斤);电子秤上,麦粒落进秤盘,屏幕显示“4.1公斤”,还跳出行小字:“含杂率3%,建议过筛后再称重”。
“你看你看,”年轻媳妇指着屏幕,“它还能看出有杂壳呢!过筛后纯麦粒是3.97公斤,按纯麦价算更划算。”
王大伯没接话,蹲回竹椅,却悄悄把算盘往旁边挪了挪。这时,村支书带着收购商过来,手里拿着个平板电脑:“大伯,今年咱用‘麦场通’App记重吧,当场就能生成电子单据,钱直接打账户上,不用等结账。”
收购商也说:“是啊大伯,电子单不会丢,您随时能查,比账本结实。”
王大伯瞅着平板上滚动的收购数据,有各家各户的名字、重量、等级,还有实时更新的总收购量,心里嘀咕:这玩意儿倒真省事,不用怕账本被风吹跑、被雨淋湿了。
李婶的麦子称完,电子秤自动把数据传到收购商的系统里,她手机“叮”地响了声,点开一看:“李春花,小麦52.3公斤,等级一级,金额146.44元,已入账”。她笑得合不拢嘴:“真方便!不用揣着零钱怕丢了。”
日头偏西时,王大伯的老账本上,“正”字已经画满了半页。年轻媳妇走过来,递给他瓶冰镇矿泉水:“大伯,您看总收购量,我这秤上显示3862公斤,您算盘加出来多少?”
王大伯扒拉着算珠,手指比平时慢了点,末了抬头:“3862公斤,一分不差。”他顿了顿,又说,“丫头,那App……咋下载来着?我也学学。”
年轻媳妇眼睛一亮,赶紧凑过去教他:“您点这个图标,注册的时候填咱村名……”夕阳把两人的影子拉得老长,老算盘躺在搪瓷盆边,珠子上的包浆在光下闪着温润的光,旁边的电子秤屏幕还亮着,像颗新鲜的星子。
麦场里的风带着麦香,吹过老账本,也吹过闪烁的屏幕,把新法子和老讲究,都揉进了这年的丰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