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预案的启动,如同在平静湖面下投入了一颗深水炸弹。其效应并非立时可见的惊涛骇浪,而是通过精心设计的渠道,将岩门部分确凿但尚未完全暴露的证据,以及“星辉资本”与“长生健”资金关联的分析报告,定向传递给了几个关键节点:包括金融监管机构的内部监察部门、与“长风二期基金”存在竞争关系的几家大型投资机构的风控委员会,以及两位以报道深度调查闻名的财经记者。
没有公开的指控,没有煽动性的舆论,只有冰冷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链在特定的小圈子里悄然流传。这是一种精准的压力测试,旨在观察体系内部的反应,并借助外部竞争者的警惕性,从侧翼施加压力。
效果比预想的来得更快。
首先是金融监管部门约谈了“星辉资本”的主要负责人,要求其对部分历史投资项目的资金来源和投向做出说明。虽然只是常规问询,但在这个敏感时刻,足以在圈内引发诸多猜测。
紧接着,一家与“长风二期”在某个新能源项目上存在激烈竞逐的对手公司,突然加大了对该项目合规性的审查力度,并开始暗中收集“长风二期”其他投资组合可能存在的瑕疵信息。商业竞争的残酷性,在此刻成为了余年手中无形的助力。
“压力开始传导了。”老周监测着各方面的反馈,向余年汇报,“‘星辉资本’的内部通讯频率显着增加,加密等级提升。楚啸天体系下的几个关联公司,也开始有异常的资金调动,像是在构筑防御工事。”
“让他们动起来就好。”余年站在电子白板前,上面勾勒着楚啸天商业帝国的简化图谱,“动的越多,破绽越多。我们要的就是这种‘山雨欲来’的压迫感。”
然而,对手的反击也如期而至,并且更加阴险。
林晓在准备“长生健”民事索赔案的庭审材料时,发现一份关键的第三方检测报告原件在档案库中不翼而飞,而电子备份也遭到了难以追溯的加密锁定。几乎是同时,她接到匿名电话,声音经过处理,警告她“适可而止,否则下一个消失的就不止是文件”。
程日星那边也遇到了麻烦。他按照计划对一个新筛选出的可疑仓库进行外围摸排时,发现似乎有另一组人马在反向跟踪他。对方非常专业,几次都险些被他察觉,但又总能巧妙地融入车流人群。这让他不得不暂时中止了对该点的调查,迂回多次才摆脱可能的追踪。
“他们在试探我们的调查边界,也在干扰我们的节奏。”林晓向余年汇报时,语气带着压抑的愤怒和后怕。
“意料之中。”余年眼神冰冷,“丢掉的文件,老周能否恢复?”
“备份的加密很棘手,需要时间。原件……恐怕很难追回了。”老周面色凝重。
“无妨。证据链不止这一环,不影响大局。他们的手段,恰恰说明他们开始慌了。”余年看向程日星,“你处理得很好,及时摆脱,没有冒进。记住这种感觉,以后会经常遇到。”
他走到白板前,在代表楚啸天的核心圈外,画了几个新的箭头:“他们的反击模式,倾向于精准干扰和威胁恐吓,而非正面抗衡。这说明,在司法程序启动、部分证据已定向披露的情况下,他们也有所顾忌,不敢动用过于激烈的手段。”
分析至此,余年心中对当前局势的评估更加清晰。对手依旧强大,但并非无懈可击。其反应模式,暴露了其核心层的谨慎,以及体系内部可能存在的裂隙。
“调整策略。”余年转身,面对团队成员,“林晓,你和王大爷等受害者沟通,加强安全防范,必要时可以申请临时性的保护。诉讼准备继续,被破坏的环节,想办法用其他证据补强。”
“老周,加强对团队所有成员通讯和行踪的安全监控。同时,对杨丽娅那条线,加快验证速度,我需要尽快判断那条路的虚实。”
“程日星,你的摸排工作暂停两天,协助老周进行内部安全巡检。对方既然能盯上你,说明我们的某些环节可能存在疏漏。”
指令一条条发出,冷静而有序。面对反击,团队没有慌乱,而是在余年的调度下,迅速转入防御与调整状态。
“惊蛰”的第一声雷鸣已然响起,引来了风雨,也照亮了隐藏在暗处的獠牙。博弈的天平在微微晃动,下一步,是关键。余年知道,楚啸天绝不会只有这些干扰的小动作,更大的风暴,正在酝酿。而他,必须在这风雨欲来的压抑中,找到那个一击制胜的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