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时行回到府中,独自立于庭院,仰望夜空。繁星如刃,寒意刺骨,正如他此刻的心境。裕王要的是结果,而非过程——可徐阶与高拱,一个傲然如松,一个刚烈似火,如何才能让他们放下成见,真正携手?
他沉思良久,忽然想起徐阶所言:“高拱不满的不是我徐阶,而是朝堂上的党争之风。”若能将“私怨”转化为“国事”,或许能找到破局之钥。
次日清晨,申时行再次踏入徐阶府邸。
徐阶正在案前批阅奏章,见他进来,抬眸一笑:“汝默,可是高拱有回音了?”
申时行拱手道:“阁老,高大人并非全然不愿和解,只是……他提出一个条件。”
徐阶放下笔,目光微凝:“哦?说来听听。”
申时行深吸一口气:“高大人说,若阁老能亲自登门拜访,他便考虑放下成见,共商国是。”
徐阶眉头一皱,指尖轻叩案几:“他这是要我低头?让我亲自去见高拱?他倒是好大的架子。”徐阶冷冷说道,双手背在身后,在书房中来回踱步。
申时行沉声道:“阁老,高大人并非贪图虚名之人,他真正介怀的,是朝堂党争。若阁老能以‘为国共谋’之名登门,而非示弱,或许能让他接受。”
“阁老,如今局势紧迫,若想促成和解,挽回局面,这或许是唯一的办法。高大人那边已然松口,只要阁老前去,说不定就能化解这场纷争。”
徐阶停下脚步,目光锐利地看着申时行,“汝默,你觉得我该去吗?高拱此人心高气傲,我若前去,岂不是显得我徐阶示弱了?”
申时行沉思片刻,说道:“阁老,此举并非示弱,而是为了朝廷大义。如今朝堂内外皆在关注此事,若能达成和解,既能彰显阁老的胸怀,又能为朝廷带来稳定。再者,裕王那边也在等着看结果,若此事处理不当,恐怕于您我都不利。”
徐阶沉默许久,长叹一口气,“罢了罢了,为了朝廷,我便走这一遭。但此事需从长计议,不可操之过急。”
接下来的几日,申时行忙着为徐阶和高拱的会面做准备。他一方面与高拱的亲信沟通,确定会面的时间和地点;另一方面,又协助徐阶准备相关事宜,力求万无一失。
终于,会面的日子到了。申时行早早来到约定的场所,这是一座幽静的庭院,四周种满了翠竹,微风拂过,沙沙作响。庭院中央摆放着一张圆桌,上面摆满了茶点。
申时行焦急地等待着,心中默默祈祷此次会面能够顺利。不一会儿,高拱带着几名随从率先到达。他身着一袭黑袍,脸色冷峻,眼神中透露出一丝不屑。
申时行赶忙上前迎接,“高大人,一路辛苦了。徐阁老随后便到,请稍作歇息。”
高拱哼了一声,坐在椅子上,端起茶杯抿了一口,“希望徐阶这次是真心和解,否则休怪我高拱不客气。”
就在这时,远处传来一阵脚步声。徐阶身着官服,神态庄重地走进庭院。他的目光与高拱交汇,两人的眼神中都闪过一丝复杂的情绪。
申时行赶忙打起精神,上前介绍,“二位大人,此次会面旨在化解误会,为朝廷共谋福祉。还望二位大人以大局为重。”
徐阶缓缓走到桌前,坐下后说道:“高大人,老夫与高大人之前多有争斗,彼此心知肚明。可如今边患未平,朝堂动荡,若我二人继续内耗,只会让亲者痛仇者快,今日前来,便是希望能与大人摒弃前嫌,携手为朝廷效力。”
高拱冷笑一声,“徐阁老,你倒是说得轻巧。我那亲信被袭之事,你又作何解释?”
徐阶面色平静,“高大人,此事我已派人彻查,相信不久便会有结果。我可以向大人保证,这绝非我徐阶所为。”
高拱冷哼一声,“但愿如此。若真是有人从中挑拨,我定不轻饶。”
申时行见状,赶忙打圆场,“二位大人,当务之急是先商议如何应对朝廷的困境。如今边境战事吃紧,内部又有党争,若不团结一心,恐有大祸临头。”
高拱目光一凝,沉默片刻,忽然冷笑:“徐阶,你少来这套!你真以为老夫会信你?”
徐阶叹息一声:“高大人不信老夫,总该信裕王吧?”
高拱眼神骤然锐利:“你什么意思?”
徐阶压低声音:“裕王虽未明言,但心中所虑,与我二人相同。若我等继续争斗,只会让他人势大,最终渔翁得利。”
高拱脸色微变,指尖微微收紧。
徐阶趁热打铁:“老夫愿与高大人立誓,今后共辅裕王,共襄国事,绝不再起私怨。”
高拱冷笑一声:“徐阁老,你此言有理。不过,我要看到你的诚意。”
申时行赶忙说道:“高大人,徐阁老既已亲自前来,足见诚意。如今朝廷正值多事之秋,我们应该摒弃前嫌,共同为朝廷效力。”
高拱目光在徐阶和申时行身上扫视了一番,说道:“好,既然徐阁老有此心意,我也不是不通情理之人。但我有几个条件。”
徐阶神色平静,说道:“高大人但说无妨。”
高拱道:“其一,以后朝堂之上,各凭本事,不得再暗中使绊子;其二,涉及朝廷大事,我们共同商议,不得擅自专权;其三,尽快商议出应对边患之策。”
徐阶微微点头:“高大人所提条件,我皆可答应。但我也希望高大人能言出必行。”
高拱拍了拍胸脯:“徐阁老放心,我高拱向来一诺千金。”
申时行见二人达成初步共识,心中稍感宽慰,连忙说道:“既然如此,我们不如立下盟约,将今日所言之事记录下来,也让朝廷上下都能看到二位大人为朝廷和解的决心。”
徐阶和高拱对视一眼,皆点头同意。于是,申时行赶忙命人准备笔墨纸砚,写下盟约,二人签字画押,并邀请了几位在场的大臣作为见证。
此事传开后,朝廷上下为之一振,原本紧张的气氛缓和了许多。申时行也松了一口气,但他知道,这只是暂时的平静,未来的路还很长。
然而,就在众人以为事情朝着好的方向发展时,皇帝那边却有了新的动向。黄锦秘密召见了申时行,对他说道:“皇帝对你促成徐高和解一事并不满意,皇帝认为如今朝廷需要有一股力量来打破这种平衡,而不是让他们和平共处。明日辰时前来面圣。"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