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总监离开后,书店里恢复了表面的宁静。阳光依旧温暖,咖啡香气依旧氤氲,但苏晚却感觉周遭的空气都凝滞了,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寒意。
她没有立刻去翻看那份策划案,而是先仔细检查了名片和文件。名片做工精良,材质特殊,上面的信息与陈总监自我介绍的一致,还有一个官方的工作邮箱和电话。策划案同样无可挑剔,装帧精美,内容详实,从展览主题“生命之镜:科技伦理下的美学沉思”,到展区规划、预期合作艺术家、媒体宣传计划,一应俱全,看起来完全是一个高端、正规的文化项目。
太完美了,完美得像一个精心设计的舞台背景。
苏晚将策划案放在一边,走到电脑前。她没有使用常规网络,而是启动了加密程序,通过“谛听”的渠道,再次深入查询“新纪元基金会”以及这位“陈总监”——陈明远。
公开信息与之前无异。陈明远,45岁,斯坦福大学生物伦理学博士,五年前加入新纪元基金会,一路升至项目总监,负责多个跨界合作与公众科普项目,风评极好,无任何不良记录。他的学术背景、工作经历、甚至几次公开演讲的视频,都展现出一个学识渊博、富有魅力的学者型管理者形象。
然而,在“谛听”提供的、需要更高权限才能访问的模糊信息层中,出现了一些耐人寻味的碎片。有数条未经证实的线索指出,陈明远与几家注册地在开曼群岛的空壳公司有过间接的资金往来,而这些空壳公司,又与“影狐”信息中提到的、流向东南亚某些灰色地带的资金,存在着千丝万缕的关联。
这不是证据,只是飘忽的烟雾。但足以让苏晚确信,陈明远的到来,绝非为了什么艺术展览那么简单。
她沉吟片刻,没有联系陆沉渊。直觉告诉她,陆沉渊一旦知晓,很可能会采取过于直接和激烈的干预手段,这或许会打草惊蛇,让她失去窥探对方真实目的的机会。这是一场无声的博弈,她需要先落子,看看对方的反应。
她拿起日常使用的手机,按照名片上的工作邮箱,给陈明远发去了一封措辞谨慎的邮件。邮件里,她表达了对基金会和展览主题的浓厚兴趣,称赞了策划案的专业性,同时提出了几个关于作品选择、展览风格契合度等方面的具体问题。语气热情而诚恳,完全像一个被高端项目吸引、又有些专业顾虑的艺术家。
她需要扮演好这个角色,一个略有才华、有些机遇(经历了东南亚事件),但本质上仍是“圈外人”的摄影师。既要表现出合作意愿,又不能显得过于急切或深不可测。
邮件发出后,如同石沉大海,整整一天都没有回复。
这种沉默,反而加剧了苏晚心中的警惕。对方在观察,在评估她的反应。
傍晚,叶蓁收拾东西准备下班,看着依旧坐在电脑前,眼神沉静的苏晚,忍不住问道:“晚晚,你没事吧?今天那个什么基金会的总监来找你,是不是有什么麻烦?”她虽然单纯,但并不迟钝,能感觉到苏晚从回来后身上多了一种难以言喻的紧绷感。
苏晚回过神,对她露出一个安抚的笑容:“没事,一个商业合作邀请而已。我在考虑要不要接。”
“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不过你自己要当心点,别太累了。”叶蓁不疑有他,叮嘱了几句便离开了。
书店里只剩下苏晚一人。暮色渐沉,她没有开灯,任由昏暗将自己包裹。她拿起那份策划案,再次细细翻阅,指尖划过那些关于“生命”、“基因”、“人工智能”、“伦理边界”、“美学表达”的词汇,试图从中解读出隐藏的密码。
突然,她的目光在“合作艺术家”的参考名单里,凝固了。
名单里除了几位国内外知名的现代艺术家,还有一个她无比熟悉,却又绝不应该出现在这里的名字——顾慎知。
顾慎知,她已故的导师,一位才华横溢却英年早逝的生物艺术先驱。他的作品极少公开,多以探讨生命、细胞、基因的视觉化为主题,充满了哲学思辨和超前意识,在极小的圈子里被视为传奇。他正是在三年前,因为一次意外的实验室事故去世。
新纪元基金会,一个生物科技研究机构,怎么会知道顾慎知?还将他列为“参考”?
导师的意外去世……基因工程……生物艺术……基金会……
一些模糊的、可怕的联想开始在苏晚脑海中翻腾。她感觉背脊窜上一股凉意。
就在这时,桌面上那部日常使用的手机屏幕亮了起来。是陈明远的回复邮件。
邮件内容客气而详尽,一一解答了她提出的问题,并表示非常理解艺术家的创作考量。在邮件的最后,他写道:
“……关于展览的深层理念,或许我们可以找时间面谈。另外,看到苏小姐过往的一些作品,风格让我想起一位故人——顾慎知先生。不知苏小姐是否认识?他的理念,与我们基金会追求的‘生命美学’不谋而合,可惜天妒英才。”
苏晚盯着屏幕上的字,心脏仿佛被一只冰冷的手攥紧。
对方不仅知道顾慎知,还主动提及,并且点明了她与导师的关联!
这不是巧合。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一个精准的试探。
他们调查了她的过去,甚至可能猜到了她与顾慎知的关系匪浅。这个“邀请”,从一开始,目标就异常清晰。
她缓缓靠向椅背,闭上眼睛,深深吸了一口气。
平静被彻底打破了。对方已经出招,并且直指她内心最深处的秘密和伤痛。
她该如何回应?承认,还是否认?
这场无声的博弈,陡然升级。而她,已然置身于风暴的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