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道上空晨雾浓得化不开,曹云站在渡口朽坏的木栈桥上,指尖捻着石灰粉测试风速。她发现雾气里带着异常的咸腥气——这分明是海雾逆流上百里的异象,预示着今日潮汐将有剧变。
“监正,所有运粮船已按您的吩咐重新系泊。”漕运督吏气喘吁吁地跑来禀报。
曹云昨夜抵达后立即下令改变传统的“一”字停船法,采用渔帮的“七星锚阵”,使粮船彼此呼应又留出防火水道。
李世民正在临时军帐中审视沙盘,帝王的目光凝在易水与漳河交汇处的三岔河口,那里水道复杂暗礁丛生,却是通往北伐前线的必经之路。
当斥候呈上契丹游骑出没的谍报时,他忽然问随行的李震:“曹监正现在何处?”
话音未落,河面突然传来凄厉的号角声。浓雾中冲出十余艘快艇,船首皆安装着奇怪的铜管——正是浪里蛟惯用的石灰喷筒!几乎同时,上游飘来大量着火的草筏,火借风势直扑粮船。
曹云立即吹响海螺,预先埋伏在芦苇丛中的渔帮子弟纷纷拉动绳索,河面突然升起数十张浸湿的渔网,将草筏尽数拦截。更妙的是这些渔网都系着浮筒,着火后形成移动的火墙,反而阻断了敌艇的进攻路线。
“陛下小心!”曹云突然扑向李世民。
一支弩箭擦着她的发髻飞过,钉在帐柱上嗡嗡作响。箭杆上绑着的石灰包破裂,白粉弥漫中可见箭翎处刻着东宫卫率的徽记。帝王扶住踉跄的少女,发现她后肩已被箭簇划出血痕。
战斗迅速白热化,敌军显然有备而来,专门针对粮船的火攻装备层出不穷。最危急时,三艘装着猛火油的敌船突破防线,直冲主粮船“永丰号”。曹云见状立即跳上小舟,亲自掌舵迎敌。
“监正不可!”
李震在岸上疾呼,却见曹云巧妙利用水流,使小舟在敌船间穿梭。当她靠近敌船时,突然抛出手中的石灰罐。白雾弥漫中,敌船上的弓手顿时失去目标。趁此间隙,永丰号上的水手急忙斩断缆绳,让粮船顺流漂离火场。
李世民站在高处观战,发现曹云的战术暗合兵法中“以正合,以奇胜”的精髓。她总能在关键时刻出现在最危险的位置,如同精通水战的将领。当看见少女为保护粮船险些被火箭射中时,帝王不自觉地握紧了剑柄。
转折发生在午时三刻,曹云突然注意到河水开始反常退潮,她想起父亲说过“易水倒流”的异象通常预示地震。果然,河底开始冒出诡异的气泡,部分河岸出现塌陷。这个突发状况反而打乱了敌军的阵型。
“全军后撤三百步!”李世民果断下令。
这个决定看似保守,实则暗藏杀机——唐军早就在下游布设了暗桩。当敌船追来时,恰好被退潮暴露的暗桩困住。曹云趁机放出渔帮特制的“水鬼网”,网上缀满倒钩,将敌船缠得动弹不得。
战后清理战场时,曹云在俘获的敌船上发现重要线索。这些所谓的“辽东走私船”,实则都是改造过的战船。更令人震惊的是,她在船长室找到半封未烧尽的密信,上面写着“惊蛰日,龙首原”等字样。
“龙首原...”李世民沉吟着展开地图,“那是长安城郊的皇家园囿。”
帝王的目光突然锐利起来,他意识到这场看似针对粮道的袭击,实则是为掩盖更大的阴谋,曹云提供的潮汐情报,恰好印证了敌人选择今日动手的原因——他们要利用异常天象制造混乱。
李震带着新译出的密码本来见驾时,脸色异常凝重:“陛下,密码本最后几页用隐形药水写着‘甲胄入库’四字。”他解释说这是前隋皇室暗语,意为发动政变。而今日正是惊蛰,按照历法乃是“龙抬头”之日。
夜幕降临时,易水河畔燃起篝火。曹云正在为伤员包扎,忽见李世民独自走向河滩。她迟疑片刻还是跟了上去,发现帝王正对着北斗七星调整那把海疆星盘。
“云娘可知‘潜龙在渊’的卦象?”李世民忽然发问。不待回答便自顾自说道:“朕少年时随军征战,总以为真龙当腾云九天。如今方知,有时潜身暗流方能看清真相。”他指向星盘投影出的轨迹,“就像这潮汐,表面退去时,暗流却在积蓄力量。”
曹云注意到帝王用的是“朕”与“我”交错的自称,这是情绪波动的征兆。当她递上伤药时,李世民突然握住她的手腕:“待此事了结,朕要你常伴驾前。”这句话说得极轻,却比惊雷更震撼。
河风卷着火星掠过二人身侧,曹云发间的贝壳簪突然松动。在她俯身拾取时,帝王先一步捡起簪子,却未立即归还,而是就着月光端详簪身刻着的潮汐图。这个瞬间,他看见簪子内壁用鱼刺刻着细小的字迹:“愿为沧海水,常伴明月辉”。
三日后惊蛰,长安果然传来急报:太子承乾在龙首原集结府兵,以“清君侧”为名发动兵变。但叛军尚未走出园囿,就被李靖率领的玄甲军包围——原来李世民早已通过潮汐信标传来的密讯部署好一切。
这场震惊朝野的“惊蛰之变”迅速平定,而曹云在易水之战的表现也传遍朝野。当李世民班师回朝时,特意让曹云同乘御辇。车队行至渭水畔,帝王忽然指着河面问:“卿看此水与渤海孰大?”
曹云答得巧妙:“水无大小,能载舟覆舟者即为沧溟。”这个回答让李世民朗声大笑,他当即下旨设立海事监,破格任命曹云为首任女监正,秩同四品。
但真正的风暴还在后头。在清查东宫文书时,李震发现了更惊人的证据:太子与高句丽往来的密信中,多次提到“曹妃甸秘港”。经过彻查,这个所谓的“秘港”实则是前隋修建的地下船坞,里面藏匿着大量未经报备的战舰。
最令人心惊的是,在船坞深处找到了曹云父亲曹敬宗的遗物——一本用密码写成的航海日志。破译后显示,这位老海巫早在武德年间就发现太子与境外势力勾结,因此遭灭口。而曹云这些年来追查的“海匪”,实则是太子私养的水军。
真相大白之日,曹云独自在海边焚烧了父亲的遗物。
李世民悄然来到她身后,将一件紫貂大氅披在她肩上:“卿父冤屈,朕必昭雪。”望着海面上初升的明月,他轻声加上一句:“这万里海疆,今后要劳卿与朕同守。”
浪涛声中,新晋的女监正将夜光贝串抛向大海。贝片在月光下划出银弧,如同为这个充满暗涌的故事画上休止符。而更大的波澜,正在渤海深处悄然酝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