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犁推广章程》送到李世民案前时,他正在批阅奏折,案上堆着高高的奏折,像一座小山。李德全小心翼翼地把章程放在奏折旁边,生怕打扰了陛下。李世民抬起头,揉了揉眼睛,看到章程的封面,眼睛一亮,连忙拿了过来。当看到 “将新犁推广纳入地方官考核” 这一条,他眼前一亮,拿起朱笔在旁边批了个大大的 “善” 字,墨迹透过纸背,在后面的纸上也留下了淡淡的痕迹。“一年内,辖区新犁普及率达五成以上者,评优;不足三成者,罚俸。” 这短短的几行字,像一根鞭子,能抽醒那些敷衍塞责的地方官,让他们真正把百姓的生计放在心上。
旨意下发的第二天,各州刺史的奏章就像雪片一样飞到了长安,驿站的驿马一匹接一匹地跑,马夫们累得直骂娘,却又不敢有丝毫懈怠,因为他们知道,这些奏章里写的都是关乎百姓吃饭的大事。有的奏章说已经选好了新犁学堂的地址,有的说正在统计农户数量,还有的直接派人来了长安,指名要见李杰,恨不得当场把新犁的订单给定下来,生怕晚了一步就抢不到了。
洛阳刺史是个急性子,做事风风火火,以前因为催缴赋税太急,还被李世民训斥过。这次他派来的使者是他的亲随,姓赵,是个机灵人,一见到李杰就作揖,腰弯得像个虾米:“李大人,我们刺史说了,洛阳地处中原,土地肥沃,是大唐的粮仓,新犁推广绝不能落后。我们州要先订两百具,还请李大人优先供应!” 他递上一份厚厚的文书,用锦缎包着,上面详细写着洛阳各区县的土地情况、农户数量,甚至连去年的粮食产量都列得清清楚楚,看得出来是下了功夫的。
李杰接过文书,仔细看了看,文书上的字迹工整,条理清晰,不由得点了点头。他笑着说:“赵使者放心,只要各州有需求,司农寺定会尽力满足。不过这新犁的供应,还得按章程来,先保证农户自用,再考虑其他。你们州的情况特殊,我会让工匠们优先赶制,争取早日让洛阳的农户用上新犁。” 他让人给使者安排了住处,就在司农寺旁边的客栈,“你先在长安住下,好好歇息,明天我带你去改良坊看看,让工匠们先给你们州赶制一批,也好让你回去有个交代。”
赵使者一听,脸上乐开了花,连忙道谢:“多谢李大人!我家刺史说了,只要能早日用上新犁,什么条件都答应!”
扬州刺史更是直接,亲自带着几个下属来了长安。他是个务实的人,不喜欢搞那些虚头巴脑的礼节,没先去拜访朝中大臣,而是直奔司农寺。他穿着一身青色官袍,上面沾着些旅途的尘土,显然是马不停蹄赶来的。“李大人,” 他一进门就开门见山,手里还拿着一幅扬州的水田分布图,图上用不同颜色标注了水田的肥沃程度,“扬州多水田,泥土黏重,这新犁在水田里好用吗?要是不好用,我们可不能订。”
李杰早就考虑到了各地的差异,他微微一笑,从抽屉里拿出一幅改良后的新犁图纸,上面用红笔标注了改动的地方:“刺史请看,这是专门为水田设计的,犁铧更窄,只有三寸宽,不容易陷进泥里;曲辕也做了调整,弧度更大,在水田里转弯更灵活,不用像以前那样,还得把犁抬起来才能转弯。” 他还详细讲解了水田耕作的注意事项,比如什么时候耕最好,耕完后怎么放水,听得扬州刺史连连点头,手里的图纸都快攥皱了。
“太好了!” 扬州刺史高兴地说,声音都有些发颤,“我们州要订三百具,不,五百具!还请李大人派几个农技教头去扬州,帮我们培训新农人,工钱我们出,绝不亏待!” 他拍着胸脯保证,“李大人放心,我定会让扬州的新犁普及率超过五成,不,六成!绝不拖朝廷的后腿!”
看着各地送来的订单,李杰心里既高兴又有些担忧。高兴的是,新犁得到了大家的认可,推广有望;担忧的是,供应跟不上需求。他对老张说:“老张,你看这些订单,加起来都快两千具了,光靠皇家冶铁监肯定不够,他们每月五千斤铁,根本满足不了这么多地方的需求。得让地方冶铁坊也加入进来,众人拾柴火焰高,这样才能让更多的农户早日用上新犁。”
老张也愁眉不展,他手里拿着算盘,噼里啪啦打了半天,最后叹了口气:“大人说得是,可地方冶铁坊的工匠手艺参差不齐,有的连像样的铁料都没有,怕是打不出合格的新犁。到时候要是出了质量问题,不仅砸了贞观犁的名声,还会耽误农时,那可就糟了。”
“这个我早想到了。” 李杰笑着拿出一本册子,正是他连夜编制的《地方冶铁坊简易教程》,封面是用硬纸壳做的,还包了层布,显得很结实。“你看,我把贞观犁的锻造工艺简化了,哪些地方必须严格按照标准来,比如犁铧的硬度、曲辕的弧度,哪些地方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比如犁柄的长度,都写得清清楚楚。只要按教程来,普通铁匠也能打出合格的新犁。”
教程里不仅有详细的图纸,还有每道工序的说明,从选铁、加热、锻打,到淬火、打磨,都有具体的要求。比如锻打犁铧时,要加热到 “亮红色,像傍晚的晚霞”,用 “中等力度,每次锻打要均匀,像揉面团一样”,打 “八十下左右,直到表面光滑,没有气孔”,都写得明明白白。为了让铁匠们更容易理解,他还特意用了些比喻,“锻打时要像揉面团一样,把铁里的杂质都挤出来,这样犁铧才结实耐用”。
李杰让人把教程抄了几十份,分发给各地的冶铁坊。考虑到路途遥远,他还让人把教程刻在木板上,这样即便纸张磨损,木板上的字迹也能长久保存。他还派出了十个经验丰富的老工匠,每两人一组,带着教程和一套新犁模具,分赴各地指导。这些老工匠都是从皇家冶铁监里精挑细选出来的,不仅手艺精湛,还能说会道,擅长把复杂的技术讲得通俗易懂。
老工匠们出发那天,李杰亲自到城门口送行。他给每人都备了两双结实的牛皮靴和一件防雨的油布衫,还特意嘱咐:“路上小心,到了地方,别摆架子,好好教人家。遇到解决不了的问题,就快马传信回来,咱们一起想办法。” 老工匠们纷纷点头,拍着胸脯保证绝不辜负大人的信任。
最先传来好消息的是洛阳的一家冶铁坊。坊主姓周,是个四十多岁的汉子,以前靠着打些农具勉强维持生计。拿到教程和模具后,他先是召集工匠们一起研究,把木板上的教程挂在熔炉边,谁有不懂的就指着上面的图画讨论。周坊主还按照教程上的要求,特意挑选了优质的铁砂,亲自守在熔炉边控制温度。
第一具新犁打出来那天,周坊主紧张得手心冒汗。他拿着新犁和模具反复比对,又按照教程上的方法测试硬度 —— 用锤子轻轻敲打犁铧,听着那清脆的响声,心里踏实了不少。他还特意找来一个老农,让他试着用新犁耕地,老农扶着犁柄,没费多少力气就耕出了整齐的犁沟,高兴得合不拢嘴:“这新犁比我家那旧犁好用十倍!周坊主,给我也打一具!”
周坊主连忙让人把新犁送到洛阳府衙检验,府衙的小吏拿着司农寺发的检验标准,一项项核对,最后在合格书上盖了章。周坊主捧着合格书,激动得热泪盈眶,他把合格书贴在坊门最显眼的地方,来往的农户看到了,都纷纷来订购新犁,没过几天就订出了五十多具。
扬州的冶铁坊也不甘落后。坊里的铁匠大多擅长打水田用的农具,拿到专门为水田设计的新犁教程后,很快就掌握了要领。他们还根据当地的泥土特点,在犁铧上做了些小改动,让犁铧更耐磨。有个老铁匠还琢磨着在犁柄上刻上防滑的纹路,这样农户在水田里耕作时就不容易打滑,这个改动后来还被李杰推广到了其他地方。
当然,也不是所有地方都一帆风顺。青州的一家冶铁坊就遇到了麻烦,他们打出来的新犁总是不合格,不是犁铧太软,就是曲辕角度不对。坊主急得满嘴起泡,连忙派人去长安请人指导。李杰接到消息后,立刻派了两个老工匠赶去青州。
老工匠一到青州,就直奔冶铁坊。他们围着不合格的新犁看了半天,又观察了工匠们的锻造过程,很快就找到了问题所在 —— 原来是熔炉的温度控制得不好,时高时低,导致铁的硬度不均匀。老工匠们没有直接批评,而是亲自示范,一边加热一边讲解:“你们看,这铁加热到亮红色,像傍晚的晚霞时,就得赶紧拿出来锻打,晚了就过了火候。” 他们还教工匠们用稻草灰来控制淬火时的冷却速度,这样能让铁更结实。
在老工匠的指导下,青州冶铁坊很快就打出了合格的新犁。坊主感激涕零,非要给老工匠们送礼,被老工匠们婉拒了:“咱们都是为了让农户用上好犁,客气啥。”
随着各地冶铁坊陆续开始生产新犁,新犁的供应量大大增加,各地的订单也越来越多。李杰让老张专门负责统计各地的需求和供应情况,每天都要汇总成报表给他看。看着报表上不断增长的数字,李杰心里美滋滋的,他知道,贞观犁的推广已经走上了正轨。
为了确保新犁的质量,李杰还制定了严格的检验制度。各地生产的新犁,都要经过当地官府的检验,合格后才能发给农户,不合格的必须回炉重造。他还让人不定期地到各地抽查,一旦发现有偷工减料的情况,不仅要严惩冶铁坊,还要追究当地官员的责任。
有一次,抽查的小吏发现雍州的一家冶铁坊为了赶工期,打出来的新犁犁铧厚度不够。李杰得知后,立刻让人把坊主叫来长安,当着其他冶铁坊的面严厉训斥:“你这是拿农户的血汗钱开玩笑!新犁是用来耕地的,不是摆设,厚度不够,用不了几天就会坏,你让农户们怎么办?” 他下令让这家冶铁坊停业整顿,所有不合格的新犁全部回炉,还扣了雍州刺史一个月的俸禄,让他好好反省。
这件事传开后,各地的冶铁坊再也不敢马虎,都严格按照教程和标准来生产,新犁的质量有了很大的保证。
李世民听说了各地推广新犁的进展后,非常高兴。他在朝会上拿着李杰送来的报表,对百官说:“你们看看,这就是推广新犁的成效!短短几个月,就有这么多农户用上了新犁,照这样下去,用不了几年,我大唐的粮食产量定会翻一番!” 他还特意表扬了李杰:“李杰为推广新犁殚精竭虑,功不可没,赏绸缎百匹,黄金五十两!”
李杰连忙起身谢恩:“陛下谬赞,这都是陛下的英明决策和各地官员、工匠、农户共同努力的结果,臣不敢居功。” 他心里清楚,新犁的推广还任重道远,还有很多偏远的地方没有用上新犁,他不能有丝毫懈怠。
散朝后,李杰回到司农寺,立刻召集下属开会,商量下一步的推广计划。他说:“现在关中、中原和江南地区的推广情况不错,但边疆地区还有很多农户不知道新犁。咱们得想办法把新犁推广到那里去,让边疆的百姓也能受益。”
下属们纷纷出谋划策,有的说可以让军队帮忙运送,有的说可以在边疆设立新的冶铁坊。李杰认真听着大家的意见,最后决定先派几个熟悉边疆情况的小吏去考察,了解当地的土地情况和农户需求,再制定具体的推广方案。
窗外的阳光透过树叶洒进来,照在司农寺的院子里,暖洋洋的。李杰看着院子里那棵新栽的小槐树,心里充满了希望。他相信,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贞观犁一定会传遍大唐的每一个角落,让更多的农户过上好日子,大唐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繁荣昌盛。
欲知下文如何,请先关注收藏点赞!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