狮城的夜色漫进“亚洲自然综艺盛典”的晚宴场馆时,白日里的喧嚣已化作柔和的氛围。水晶灯的光被调得温润,透过悬在半空的竹编吊饰,在餐桌上投下细碎的阴影;每张桌角都摆着一小盆迷你枯山水,白砂耙出的波浪纹映着烛光,连空气里都飘着淡淡的香茅茶气息。嘉宾们三三两两围坐,有的在讨论白天的论坛,有的在交流后续的合作意向,轻声笑语混着餐具碰撞的清脆声响,透着一种圆满的松弛——直到主持人走上台,拿起麦克风,场馆里的声音才渐渐轻了下去。
“接下来,让我们用热烈的掌声,有请本次盛典评委会主席,陆砚辞先生,为我们带来压轴致辞!”
聚光灯瞬间聚焦在会场入口,陆砚辞正站在那里。他换下了白天的棉麻西装,穿了一件深青色的立领衬衫,领口依旧别着那枚竹制稻穗领针,手里没拿厚重的手稿,只捏着一张边缘微微卷起的照片——照片上是云栖村的老竹匠,正坐在晒谷场边编竹篮,阳光落在他满是老茧的手上,竹条在指间翻飞,留下一道模糊的虚影。
他走上台时,脚步不快,却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笃定。台下的掌声渐渐平息,连呼吸声都轻了些,所有人的目光都落在他身上——有期待,有好奇,还有几分熟悉的信任。陆砚辞站在麦克风前,没有立刻说话,而是先将手里的照片举起来,对着台下展示了片刻,照片上的老竹匠与竹篮,在聚光灯下清晰可见。
“白天和大家聊了很多‘综艺作为文化切片’的话题,也看到了我们用镜头记录下的乡村——济州岛的稻田、京都的庭园、云栖村的竹编。”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开,没有之前演讲的激昂,却多了几分沉甸甸的恳切,“这些画面很美,很真实,也打动了很多人。但现在我想问问大家:记录之后呢?”
他放下照片,指尖轻轻按在麦克风上,目光扫过台下的每一张脸——有熟悉的金敏哲,有佐藤雅彦,还有许多来自东南亚、南亚的媒体人与创作者。“全球化的浪潮跑得很快,我们的镜头追得上稻田的金黄,追得上庭园的落樱,却未必能追得上那些正在悄然消失的东西。”他的语气里多了一丝紧迫感,“上个月我去云栖村旁边的一个老村落,村里最后一位会编‘万字纹’竹篮的老匠人,已经八十岁了,他的徒弟嫌编竹篮赚钱慢,去了城里打工;前几天看韩国团队发来的消息,济州岛的海女越来越少,年轻人宁愿去酒店当服务生,也不愿再冒着风浪出海采贝;还有日本京都的和纸匠人,机器生产的和纸又便宜又快,传统的手工和纸,订单已经少得可怜。”
这些具体的细节,像细小的石子投进平静的湖面,台下的议论声渐渐停了,连之前轻轻晃动的茶杯,都被人下意识地稳住。陆砚辞看着大家的反应,深吸了一口气,语气变得坚定起来:“所以今天,站在这里,我想向在座的各位,尤其是中日韩三国的同行们,提出一个倡议——由我们联手,启动一个‘亚洲山村文化保护与记录计划’。”
“计划”两个字刚落,台下就传来一阵细微的惊叹声,有人立刻拿出笔记本,笔尖悬在纸上,等着他继续说。陆砚辞没有停顿,详细阐述起来:“我们可以先共同拍摄一部大型系列纪录片,暂定名叫《亚洲山村纪行》。不是简单拍风景,而是把镜头对准‘人’,对准那些扎根在土地上的文化与技艺。”
他伸出手指,轻轻点了点台下的方向,像是在与大家确认:“比如去中国的云栖村,我们不只是拍稻浪,还要拍老竹匠教徒弟编竹篮的过程——从选竹、破篾到编织,记录他指尖的力度,听他讲竹篮上每一个花纹的寓意;去韩国的济州岛,我们跟着海女出海,拍她们潜入海里采贝的身影,记录她们上船后分享热汤的温暖,听她们聊海女的传承与担忧;去日本京都的山村,我们守在和纸作坊里,拍匠人煮楮树皮的蒸汽,记录竹帘捞纸时的轻盈,听他们说手工和纸与机器和纸的区别。”
“不止这些。”他补充道,眼神里闪着光,“我们还要记录那些藏在日常里的民俗:云栖村春耕时的‘祭田仪式’,村民们给土地神献稻种,祈求丰收;济州岛海女出海前的‘海祭’,她们对着大海鞠躬,嘴里念着古老的祈愿词;京都山村秋分时的‘晒柿节’,家家户户把柿子挂在屋檐下,像一串串红灯笼,老人会给孩子讲柿子与家族的故事。”
他顿了顿,语气里多了几分温柔:“更重要的是,我们要拍他们的‘真实’——不是只拍美好的一面,还要拍他们的迷茫与新生。拍老竹匠看到徒弟回来时的欣慰,也拍他担心技艺失传的愁容;拍海女面对年轻一代不愿传承的失落,也拍她们尝试用短视频分享海女生活的努力;拍和纸匠人面对订单减少的焦虑,也拍他们与设计师合作,让手工和纸变成文创产品的希望。这些真实的情绪,才是文化最鲜活的灵魂。”
台下的掌声这次不再是绵长的回响,而是带着共鸣的、热烈的爆发。金敏哲手里的笔飞快地在笔记本上写着,佐藤雅彦则举起手机,对着陆砚辞的方向,悄悄录下这段致辞——他们的眼神里,满是激动与认同。还有来自泰国、马来西亚的创作者,纷纷举起手,想要提问,想要加入这个计划。
陆砚辞看着台下的热烈反应,轻轻笑了笑:“这只是一个开始。纪录片拍完后,我们还可以做更多——把拍摄时记录的技艺,整理成‘亚洲山村技艺手册’,免费发给对这些文化感兴趣的年轻人;在三国的城市里办‘山村文化展’,让更多人看到这些美好的东西;甚至可以联合高校,设立‘山村文化保护奖学金’,鼓励年轻人去学习、传承这些技艺。”
聚光灯下,他的身影不算高大,却透着一种让人信服的力量。“我们用镜头记录乡村,不只是为了留下回忆,更是为了守护未来。”他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会场的每一个角落,“这些扎根在土地上的文化,是我们亚洲的宝贵财富,不该在全球化的浪潮里悄悄消失。我希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人看到它们,喜欢它们,守护它们——这就是我今天提出这个倡议的初心。”
致辞结束时,台下的掌声持续了很久,久到陆砚辞走下台,还有人在不停鼓掌。金敏哲和佐藤雅彦立刻围了上来,手里拿着写满笔记的本子:“陆先生,这个计划我们全力支持!济州岛的海女我们已经联系好了,随时可以开拍!”“京都的和纸作坊也愿意配合,我明天就去确认拍摄时间!”
晚宴的灯光重新变得柔和,香茅茶的气息混着大家的讨论声,飘满了整个场馆。陆砚辞看着眼前这些热情的同行,看着他们手里写满计划的笔记本,心里清楚——那个关于“亚洲山村文化保护”的构想,已经从一个简单的倡议,变成了即将落地的计划。
夜色渐深,狮城的滨海湾亮起了灯火,像一串落在海上的星星。而场馆里的讨论还在继续,那些关于竹编、海女、和纸的话题,那些关于记录与守护的期待,正一点点汇聚成一张宏大的蓝图,在亚洲的文化版图上,慢慢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