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的内蒙古锡林郭勒草原,晨雾还没散尽,就被一阵马蹄声搅碎。广袤的草原特训基地上,几顶白色蒙古包散落其间,旁边的马厩里传来马匹的轻嘶,不远处的空地上,立着木质的练武桩,桩上还留着昨夜雨水打湿的痕迹。李岩和苏晓穿着简单的练功服,已经站在空地上热身——从海选结束到现在,他们已经在这里度过了整整一个月,而这,只是为期三个月封闭特训的开始。
陆砚辞特意为两人制定了一份堪称“严苛”的特训计划,每一项都精准指向“读懂角色”:对李岩,核心是“磨出郭靖的沉劲”;对苏晓,则是“养出黄蓉的灵气”。
天刚蒙蒙亮,李岩的蒙古语课就开始了。他坐在蒙古包前的小马扎上,跟着当地牧民学发音,手里的笔记本上记满了拼音标注——“阿爸”“草原”“家乡”这些简单的词,他却要反复练上几十遍,直到口音里没有一丝生硬。“郭靖在草原长大,蒙古语是他的母语,要是说出来带着违和感,观众一眼就能出戏。”陆砚辞在旁边看着,偶尔会纠正他的发音,“你试试把‘草原’的尾音拖长一点,像风吹过草地那样自然。”
上午的骑马训练更是对体能的考验。为了还原“郭靖骑马冲锋”的场景,李岩必须做到无替身完成所有动作——从翻身上马到策马狂奔,再到马背上挥“刀”(道具),每一个动作都要精准。刚开始的一周,他的大腿内侧被马鞍磨得全是水泡,下马时连路都走不稳,却只是简单处理一下伤口,第二天又准时出现在马场上。“郭靖在草原上骑马长大,他的骑术是刻在骨子里的,我不能让观众看到我骑马时的生涩。”李岩揉着酸痛的肩膀,眼神却依旧坚定,后来他甚至在马背上绑了沙袋练习平衡,直到能在奔跑的马背上稳稳地完成“挥掌”动作。
最耗时的是“降龙十八掌”的训练。资深武术指导每天会花四个小时,手把手教他招式框架与发力精髓——“亢龙有悔”要沉肩坠肘,掌力从腰腹发出,而非单纯靠手臂用力;“飞龙在天”需借助跳跃的惯性,身形要舒展却不能轻浮。李岩的手掌每天都要反复击打沙袋,练到红肿发麻,却坚持不用护具:“郭靖的掌法是‘刚猛’,要是我的手看起来细皮嫩肉,怎么让人相信他能‘一掌断树’?”
另一边,苏晓的特训同样充满挑战。清晨的古筝课是她的“第一道关”——黄蓉精通音律,剧中有一段“以琴退敌”的戏份,苏晓必须亲自弹奏。她出身戏曲世家,对旋律有敏感度,却对古筝的指法陌生,刚开始练“抹、挑、勾、托”时,指尖很快就磨出了茧子,连水杯都握不住。“黄蓉弹古筝时是‘从容不迫’的,我不能让观众看到我指尖的紧张。”苏晓对着镜子反复练习,连坐姿、手腕的角度都一一调整,直到弹奏时能自然地流露出“琴在指尖,意在弦外”的从容。
“打狗棒法”的训练则考验身形的灵巧。这套武功讲究“以巧破力”,苏晓需要穿着宋代的襦裙,手持道具打狗棒,完成“缠、点、戳、扫”等动作——既要保证招式的准确性,又要兼顾服装的飘逸感。有一次练“棒打双犬”时,她因为裙摆勾到脚,重重摔在地上,膝盖磕出了淤青,却笑着说:“黄蓉那么机敏,肯定不会摔这么笨的跤,我得再练。”后来她每天会提前一小时到场,穿着襦裙练习走路、转身,直到能在不影响动作的前提下,让裙摆随着招式自然摆动。
为了贴近黄蓉的“才情”,苏晓还专门学习了宋代的礼仪规范——行拱手礼时,女子右手覆左手,指尖不能超过袖口;与人对话时,眼神要温和却不怯懦;甚至连端茶的姿势,都要做到“腕平、指稳”。“黄蓉是黄老邪的女儿,她的礼仪里带着‘书香门第’的教养,却又不失江湖儿女的洒脱,不能太拘谨,也不能太随意。”礼仪老师手把手教她调整手势,苏晓则把每个动作记在手机里,吃饭、休息时都反复看。
特训动员会上,陆砚辞看着两人满是汗水的额头,语气格外郑重:“你们现在练的,不只是‘像’郭靖、黄蓉的外表——不是李岩晒黑了、练壮了就像郭靖,也不是苏晓梳了黄蓉的发髻、会弹古筝就像黄蓉。你们要做的,是‘懂’他们的内心。”
他走到李岩身边,拿起一本《侠影篇》翻到“郭靖守襄阳”的章节:“郭靖的‘侠’,不是会武功、能打胜仗,核心是‘为国为民’的担当——他明明可以带着黄蓉隐居桃花岛,却选择留在襄阳,守着一座注定要破的城,这份‘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悲壮,你们要刻进骨子里。”
然后他转向苏晓,指着“黄蓉帮郭靖筹粮草”的段落:“黄蓉的‘灵’,不是耍小聪明、会算计,根基是‘聪慧而不失善良’的本心——她能用计骗走欧阳克的药材,却会在看到百姓挨饿时,把自己的干粮分出去;她能在江湖上‘伶牙俐齿’,却会在郭靖迷茫时,安安静静陪他看草原的星星。这些特质,要融入你们的每一个眼神、每一个动作里。”
这番话,让两人对角色的理解又深了一层。李岩特意抽了两天时间,前往襄阳古城遗址——站在斑驳的城墙上,听历史学者讲南宋军民死守襄阳的故事,看城砖上留下的战争痕迹,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郭靖守襄阳”的沉重。“以前觉得‘为国为民’是句口号,直到站在这里,才明白那是‘把家、把百姓扛在肩上’的重量。”回来后,李岩在笔记本上写下“守的不是城,是心里的‘义’”,再练“降龙十八掌”时,眼神里多了几分悲壮与决绝。
苏晓则为了演好“黄蓉烹制叫花鸡”的戏份,下了一番苦功。她不仅查阅《东京梦华录》等古籍,了解宋代的饮食文化,还跟着当地厨师学做叫花鸡——从选鸡、腌制,到用荷叶包裹、裹泥烘烤,每一步都亲自动手。刚开始烤出来的鸡要么外皮焦糊,要么里面没熟,她却不气馁,反复调整火候和裹泥的厚度,直到能烤出外皮金黄、肉质鲜嫩的叫花鸡。“黄蓉做叫花鸡时,是带着‘给郭靖解馋’的心意,不是单纯的‘做饭’,所以我要让观众看到这份‘用心’。”苏晓笑着说,手上还沾着烤鸡时的炭灰。
后来,一些特训花絮被工作人员无意间发到网上——李岩在草原上策马狂奔,汗水浸湿了后背;苏晓练古筝时,指尖的茧子清晰可见;两人在蒙古包前讨论剧本,手里还拿着啃了一半的馒头……这些没有滤镜、没有包装的片段,很快引发了网友的热议:
“看到李岩大腿上的骑马磨痕,突然懂了什么是‘演员的敬业’,这比流量明星的‘抠图演技’强太多!”
“苏晓为了做叫花鸡反复试错,连手上的炭灰都没擦,这才是对角色的尊重啊!”
“好久没在影视圈看到这样的匠心了,从选角到特训,《侠影篇》真的在用心做作品!”
特训快结束时,两人在草原上试演了“郭靖送黄蓉回桃花岛”的片段——李岩站在马旁,眼神里满是不舍却又带着“守襄阳”的坚定;苏晓牵着马绳,嘴角带着笑意,却悄悄把一块刻着“平安”的木牌塞进李岩手里。没有华丽的台词,没有复杂的动作,却让在场的工作人员红了眼——他们不再是“演郭靖、黄蓉”,而是真的成了那个在草原上惜别的少年侠士与灵动少女。
陆砚辞看着这一幕,缓缓点头。他知道,这场从“形似”到“神似”的特训,没有白费。李岩和苏晓不仅磨出了角色的“形”,更读懂了角色的“魂”——而这,正是《侠影篇》能打动观众的关键,也是“云栖模式”一直坚守的初心:用最笨的功夫,做最真的作品,让每一个角色都有血有肉,让每一份情感都能直抵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