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通过“隐蛇”的情报已经大致判断出,肖自在的问题根深蒂固,可能与先天心性有着难以分割的关联,绝非简单的外部干预所能彻底根治,但罗恩仍然决定进行一次尝试。他始终记得,当年对徐翔的引导,亦是从最细微的点滴开始,如同在荒芜的土地上播撒种子,谁也无法预料哪一颗会在未来生根发芽。对肖自在,他同样不抱一蹴而就的奢望,但也不愿放弃任何可能的机会。
罗恩没有选择直接接触,更没有动用任何强制性的手段——那不符合他一贯的干预原则,更可能激起肖自在内心的逆反与警惕,适得其反。他再次动用了“隐蛇”的匿名渠道,只不过这一次,干预的目标精准地指向了少年肖自在的生活圈,干预的方式也变得愈发隐蔽而温和。
他首先筛选了一批适合青少年阅读的书籍,这些书籍并非枯燥的说教,而是以故事、寓言、浅释的形式,传递着关于心性修养、克制欲望、化解杀念的理念。其中既有《心经浅释》《菜根谭》等蕴含东方哲学智慧的经典入门读物,文字浅显易懂,剔除了深奥晦涩的理论,着重讲解“慈悲”“克制”“平和”的要义;也有精心编撰的历史人物故事集,收录了诸如王阳明格物致知、克制心中私欲,司马光“警枕励志”、坚守本心,岳飞“精忠报国”、以忠义克制戾气等典故,通过具体的人物事迹,让少年在阅读中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坚守正道”“克制自我”的力量。
为了让这些书籍自然地出现在肖自在的视野中,罗恩可谓煞费苦心。他通过“隐蛇”的线下联络点,将一部分书籍匿名捐赠给了肖自在所在的特殊学校图书馆,并特意在书籍的扉页上贴上了“青少年推荐读物”的标签,还安排图书馆管理员在肖自在借阅相关书籍时,“无意间”推荐这些书目。
另一部分书籍,则被伪装成二手书,通过一位与肖家相邻、且喜欢收集旧书的退休教师“无意间”遗落在了楼道的公共书架上。这位退休教师本身便是心性温和之人,平日里常与邻里分享书籍,肖自在偶尔也会从公共书架上取书阅读,这样的安排,完全符合日常场景,不会引起任何人的怀疑。
此外,罗恩还通过匿名方式,向肖自在所在社区的广播室提供了一系列短篇故事音频,内容多是关于动物之间的互助、少年如何化解矛盾、如何控制自己的脾气等,这些音频被安排在每日下午放学后的时段播放,音量不大,却能自然地传入路过的居民耳中,包括可能在家中或楼道里活动的肖自在。
罗恩所做的这一切,都遵循着“润物细无声”的原则。他没有在书籍或音频中刻意强调“你不能怎样”“你应该怎样”,而是通过故事的感染力、哲学的启发性,让“克制”“慈悲”“救赎”这些概念,以最温和的方式,悄然进入肖自在的认知范围。
他深知,对于肖自在这样先天心性中便带有偏斜倾向的少年,强行灌输道理只会引发抵触,而这种看似微不足道的渗透,或许能在他心灵深处,埋下一颗微弱的种子。这颗种子可能不会立刻发芽,甚至可能在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处于休眠状态,但只要它存在,就意味着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或许是在他遭遇挫折时,或许是在他面临重大抉择时,或许是在徐翔的引导下——这颗种子便有可能被唤醒,生根发芽,为他提供一丝克制内心阴暗面的力量,为他未来可能的转变保留一丝极其渺茫的希望。
罗恩没有期待这些微薄之力能彻底改变肖自在的天性,他清楚地知道,一个人的性格形成是先天与后天共同作用的结果,想要彻底扭转几乎是不可能的。他所追求的,只是在肖自在心中种下一丝“可能性”——让他知道,除了“以暴制暴”“终结生命”之外,还有另一种对待世界、对待生命的方式;让他在未来被内心的杀念驱使时,能隐约想起曾经读过的某个故事、听过的某段音频,从而产生一丝犹豫,一丝克制。
这份干预,更像是一种“预防性的保险”。罗恩知道,有了徐翔的提前崛起与庇护,肖自在大概率不会再经历原命运中的家庭悲剧,这已经从根源上减少了他走向极端的一大诱因。而他此刻所做的,便是在这个基础上,再为肖自在的人生增加一道微弱的正向牵引力,让他未来的道路,能尽可能地偏向光明,而非彻底坠入黑暗。
完成这一切后,罗恩关闭了与“隐蛇”线下联络点的通讯,没有再持续追踪肖自在是否真的阅读了那些书籍、收听了那些音频。他选择相信时间的力量,相信潜移默化的影响。就像当年他在徐翔的梦境中种下“守护”的种子,历经多年才逐渐开花结果一样,对肖自在的这份引导,也需要时间的沉淀与耐心的等待。
窗外的月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落,温柔地照亮了室内的一角。罗恩的眼神平静而悠远,他知道,自己能做的已经做完了。未来的肖自在会走向何方,终究还要靠他自己的选择,靠徐翔的引导,靠身边环境的影响。但至少,他已经为这份可能的转变,播下了一颗善的种子,这便足够了。
异人界的命运脉络,如同一张复杂的大网,每一次细微的干预,每一颗悄然播下的种子,都可能在未来引发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罗恩能做的,便是在这张网中,尽可能地编织更多正向的丝线,守护更多值得守护的灵魂,让这个世界,能多一份光明,少一份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