昏睡百年,国人渐已醒。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哪个愿沉沦自弃?万里长城永不倒,千里黄河水滔滔。
我一提起这几句歌词,相信不少朋友的脑海中已然浮现画面——这正是香港电视剧《霍元甲》的主题曲。
当年这部剧可谓真正做到了“万人空巷”,它的热播,不仅大大推动了中国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也让电视机逐渐走入千家万户。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靠山屯的第一台电视机,以及当时发生的一些趣事。
靠山屯的第一台电视机是谁家买的呢?正是咱们的主人公——小三子家。
按理说,三子爸是屯里唯一的公办教师,三子爷爷也能挣钱,他家的条件应当还算不错,在屯子里率先买电视机也说得过去。
可实际上,那时三子妈时常生病,家里孩子又多,再加上二哥刚考上大学,花销不小,家里还真拿不出钱买电视,更不可能成为屯里第一个有电视的人家。
那这台电视机究竟是怎么来的?说来话长——那是三子二姐结婚时置办的嫁妆之一。
可电视才看了不到一个月,就被搬到了三子家里。原来,二姐和姐夫体恤父母辛劳了一辈子,爷爷年纪也大了,就想让他们先看上电视,等父母家日后买了再搬回去。
反正早晚都得买,一家人商量之后,就把电视送了过来。
那是一台17寸的黑白电视机。恰好那时电视台正在热播《霍元甲》,于是那些日子里,三子家里热闹非凡。
电视剧晚上八点开播,可七点不到,屋里屋外、甚至连院子里都挤满了人。哪怕是《新闻联播》,大家也看得津津有味。
每天从七点左右开始,一直到节目播完、屏幕飘起“雪花”,看电视的人才陆续散去,日日如此。
起初还好,人多热闹,也不多费电。可时间一长,三子家就有点吃不消了。但都是左邻右舍,总不能因为家里有台电视就不让人家来看吧?
三子的爸妈和爷爷始终对来看电视的乡亲笑脸相迎,可小孩子就不一样了。
有了电视之后,小三子自觉威风了起来。每天他都特意留两个小板凳,一个自己坐,另一个是留给小秋燕的。
他对小秋燕还是一如既往地好,照样给她留座;可对虎子、二小、大成子他们,就有点趾高气扬。
那几个孩子为了能看《霍元甲》,不得不巴结小三子,每天来看电视时,都会带点瓜子、花生,偶尔奢侈一点,还能弄到一块糖给他。
三子妈见小三子这副模样,很是生气。等看电视的人都走了,就开始训他,给他讲做人的道理。可小三子总是嬉皮笑脸的,也不知有没有听进去。
大家眼见电视机这东西实在好——坐在家里就能看新闻、天气预报,还有好看的电视剧,尤其大人孩子都爱看武打片。
于是,一些人家便开始琢磨着借钱,或是想别的办法,也打算买电视了。总上别人家看,毕竟不太合适。
渐渐地,三子家看电视的人就没那么多了,不过每天晚上,他家的门还是关不早。
有一次,大家正看到霍元甲和日本人打擂台,激动之下,后街的二狗子竟把三子家的锅台给踩塌了。
二狗子尴尬不已,第二天赶紧和泥垒砖,重新给砌了个新锅台。大人都看得如此投入,更别说孩子们了。
有一天,虎子来得早,坐了平时小秋燕的凳子。小三子一看就来了气,上前一把将虎子推倒在地。
虎子爬起来,瞪着眼睛想跟小三子干架,可转念一想这是在别人家看电视,只好忍了下来。最后还是大人们给拉开了。
之后一连几天,虎子、二小、大成子、三丫他们都没来三子家看电视。小三子心里纳闷,就问小秋燕是怎么回事。
小秋燕告诉他:“他们都去虎子家看了,虎子姐夫也给他们家买了一台电视,据说还请大家一起看,不用带瓜子,虎子妈还给大家炒瓜子吃呢!
要不是咱俩关系好,我都想去了——去他家不用带东西,还有人给吃的。昨天他们几个每人都得了一块糖!现在虎子可神气了,上学放学都有一大帮小孩围着。”
小三子一听,心里顿时空落落的,后悔自己之前对小伙伴们太不友善。他忍不住想:以后还能和虎子、二小他们一起玩吗?
就这样又过了一段时间。有一天放学,小三子独自往家走,远远看见虎子、二小他们迎面而来。
他心想,之前因为看电视的事闹得不愉快,还是低头走过去吧,实在不好意思主动打招呼。
谁知二小一眼看见他,大声招呼道:“三子,过来呀,一起回家!晚上咱们去虎子家看电视吧?”
三子一愣,心想:这不尴尬吗?他们难道不记得当初在我家看电视那事了?
他正犹豫着,李家三丫也开口说:“是啊三子,晚上要不咱们去二小家也行,他家电视大,还是带色儿的大彩电!看完咱们还能一块儿捉迷藏。”
三子一听,心里惊呼:我的乖乖,连彩色电视都有了?这世界变化也太快了!看来自己真得改改了,眼光不能再那么短浅——有什么能比哥们儿之间的友情更重要呢?
于是他赶紧应道:“好,我晚上去二小家看看大彩电!然后咱们一起玩,我带点毛嗑过去。”
孩子们听了,都笑了起来,笑得格外开心。
说到这儿,或许有些城里的朋友会质疑:看个电视而已,至于这样吗?可这确实是当年东北农村真实的生活写照。
一到播放热门电视剧的时候,几乎万人空巷,大家都守在电视机前,眼睛眨都不舍得眨。
其实,早在电视普及之前,类似的场景也曾出现——那就是收听刘兰芳老师播讲的《岳飞传》《杨家将》等评书。
那时,所有人也都围坐在收音机旁,聚精会神地收听,如痴如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