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要拿粗竹竿做两个扶手,这样比尔和李婆婆起来,也能轻省点。
并且,那茅房是半露天的。天花板要封闭起来,这样下雨,地面就不是湿黏的了。
还有,若是冬天了,上个茅房,露着,得多冰冷啊。
地上没有铺砖,也没有砖可用。他就给地面做一层竹木板,这样干干净净。
他不知道七十年前,他爷爷在清朝都城,在给乌鸦买的那座艾府宅子里,也曾经琢磨过这些东西。
只是现在,他要给教堂里的人,创造一个更舒适的居住环境。
按理说这么大教堂只住这么几个人,空间是挺大的,教堂教职人员多的时候,住了七八个人呢。
农村最不缺的就是地。打土豪分田地以后,普通农民家的居住面积宽敞,比起城里的人都舒服。
如今农民家家都有大院子、能种菜种些东西。
这会儿的农民,苦就苦在没钱。想挣点钱,吃些、买些稀罕物品很不容易。
李大和家的院子,往少了算三百平米。他爸现在天天叨叨着让他娶媳妇,早点生接班人,让小伢儿到处跑。
可他当组长的,革命干劲太大,还没顾上。
他还正琢磨着给远道来的德西,先娶媳妇、留住他呢。
毕竟都二十八了。还想在这里留下建设,本来就是外国人,再找不着对象,更得打光棍了。
德西干活儿,李婆婆和小可就做饭,当然李组长在,还得有他的饭。
今天的菜是丝瓜汤。炒黄瓜里打了两个蛋。那只母鸡吃了粮食,很争气地开始下蛋了。
赶鸭子的时候,也顺便在河里拿网子捞了点小虾,这简直是从鸭子嘴里抢出来的食。
自从他们进了生产队,就开始混上了吃喝。丰富多了。
今天德西白天要砍竹子,就没功夫去抓鱼。不然,还能整个鱼汤。
自从李大和教他钓青蛙,他就知道怎么钓鱼了。还会挖那种鱼虫了。
祖父哈德里在庄园里,有无数专业鱼竿。
德西在这儿,只有一根竹竿。
就是河里的鱼老被人捉,实在也少,个头也小。
看见饭菜有他的份儿,李大和也不客气,端过来就跟着一起吃。
饭后,德西拿了刚买的、和之前每天不知道从哪儿,敲敲打打拆下来的废钉子。
先把竹筒劈成细竹条,加上铁丝,钉了一个浴室的竹门,很轻便。
原来的浴室太小,他重新收拾出来了一间,比之前那个大三倍。
有密室屋顶、封闭。这样以后冬天洗澡,也保温。
最粗壮的竹竿做了门轴。用不知道哪儿拆下来的废旧铁环,做了门栓。
这下浴室就有门了。谁洗澡,都不会有人闯进去。
浴室里搭着两面内墙,他还做了挂衣服的竹竿,干净衣服就有地方挂,不会再碰着墙。
用细竹条钉成小框再钉在墙上,做了放东西的置物架,洗发膏和香皂,不用再搁在角落里的地上。
德西爱好钢铁工业机械设计,摆弄起这些竹子,就像他的儿时玩具。
脑海里有雏形,想怎么设计怎么设计。
而这里,竟然有竹子这种不花钱的用材,而且无穷无尽 !
原本鹅卵石下面是泥地,泼的水大一些,泥就会溅上来。
他在泥地上面,垫一层竹地板,这样脏水沥下去,赤脚踩着就更干净了。
那碗口大的竹,被劈柴刀弄成两半,拿锤子和楔刀挖断竹节,做成水管。
在水井边他做了个水系。用大石头固定竹筒楔入地面,左拼右拼出来支架,架起粗竹管。
洗碗、洗澡的流动的水,都可以顺着竹管持续流下,就像有了自来水一样。
最后两段竹子,劈成大管,做了水井边的置物架。
明天再砍竹子弄成篾条,做成双层。
洗碗就不用弯腰了,冲淋也方便。
连小可洗衣服,也不用使劲蹲着了。他要做一个稳靠结实的洗衣台。
德西始终还是蹲不稳。那就弄得弯腰的时候舒服点。
不仅如此,他还要有机会去生产队弄点洋灰和旧瓦片,在后院弄一条生活用水排污水系。
他说怎么弄,洪宁就在旁边给他打下手,这小子也乖得很,特别听话。
自从德西来了,就有了糖、有米饭、有青蛙、有鱼有虾,有猪油吃,还有鞋穿。
这位德西哥哥,他跟定了。
比尔岁数大了,小可是女孩子,这些活他们都干不了。就只有德西干。
别忘了,德西上过几年的工科、机械大学。工厂里的精密仪器,钢铁车床机械他都操作过。
他童年少年时,艾徳勒克家地产公司就开始在废墟中重建城市。
维修教堂、建公寓都是项目内容。他跟着爸爸马丁经常去工地,看工人施工。
马丁就是个凡事身体力行的人,常跟工人一起干活。经常把锤子钉子交给儿子,让他在墙壁上、木头上帮着敲敲砸砸。
艾兰德城堡里基本上每年都有一次的建筑循环翻新、维修,德西长大后虽然不怎么动手,但看见工人们干过。
那些原材料是钢、铁、木,今天他手里的,只是竹子。
但万物不离其宗。很多事异曲同工。
李大和目瞪口呆地看着德西各种“心灵手巧”的创造。这兄弟总能给他带来意外惊喜。
这些事德西之前每天都在琢磨,看着小可各种干活儿,都不方便。
他全记在心里了。今天一气儿都改造了。
这点活儿当然还没完。他明天还要再砍几根竹子背回来,做别的。
教堂里之前,哪儿有这么能干又高效率的年轻男人。
况且还心思细腻缜密,把一个姑娘做家事的不方便全记在心里,纯粹想给自己和她,整理出来一个舒适怡人的“家”。
德西干活儿,小可也没闲着。她坐在旁边竹凳上,给德西的衣袖裤腿先加长拼接。
她的活儿不止这个。拿着那张脱了丝的旧床单,做鞋子。
新床单德西给她用了。她这张脱丝厉害、旧的,就可以剪裁做别的了。
对,就是把布料还算厚的部分,按鞋型剪下来,叠成厚厚的一摞,纳千层底。
一张床单剪下来,能做一双布鞋,给德西穿。
院子里墙上挂了两盏大煤油灯。德西叮叮当当地敲打着。毕可安安静静地缝补着。
李大和在一旁看着这“一家三口”。外加那一对儿\"老人\"比尔和李婆婆。
怎么看,都觉得像老少一家子。
*
到这月底,村里按工分发了粮。
公社大队决定口粮。
今年风调雨顺粮食丰收,每人一年大约三百多斤稻谷,秋后“分红”时一次性决算。
村里看着德西小可的勤劳表现,倒是给教堂五人预支了口粮。
老老小小现在粮食还算够吃,当然也要精打细算,配些红薯南瓜。
小可规划好了,还可以存一点粮,喂鸡。她又从庆和奶奶家,要了三只刚孵出来的鸡仔。有五只鸡了。
因为参加了劳动,布票也给了。五个人,85尺布。一下子发看着多,但是这是他们一年的量。
就是说,五个人的衣服、床单、被子、袜子,包括冬天棉被的被套,就这些了。
每人只能做一身衣服。而比尔又高又胖,他的衣服最费衣料。人均17尺。他做一身得20尺。
洪宁小巧。他的衣服,倒是可以用比尔和德西穿旧的衣服裁裁剪剪、再打点补丁。
按工分领钱。这没干满一个月,德西挣了7块钱、毕可6块,洪宁3块。比尔和李婆婆干的是宣传,每人3块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