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1年暮春,南州老城区的梧桐叶遮天蔽日,巷子里飘着居民家做饭的烟火气。林砚刚在刑侦技术实验室看完新到的指纹比对设备说明书,传呼机就急促响起,屏幕显示“西关老宅发现无名尸骨,速往”。
“又是老宅案,大概率是陈年积案。”林砚收起传呼机,喊上苏晓和赵伟,抓起勘查箱就往外走。西关老宅区多是明清遗留的老房子,住户稀疏,常年有人闲置房屋,极易藏污纳垢,之前也出过几起老宅盗窃、遗弃案。
抵达现场时,西关派出所的警员已拉起警戒线,几个围观居民远远站着议论。报案人是老宅的房主李大爷,年过七旬,常年在外地投奔子女,这次回来想把老宅翻新出租,撬开门锁进屋,竟在东厢房的地窖里发现了尸骨。
“地窖是祖上留下的,我几十年没下去过,没想到会出这种事。”李大爷脸色发白,抓着警员的胳膊不停发抖。
林砚戴好手套,跟着警员走进老宅。老宅青砖黛瓦,院内长满杂草,东厢房光线昏暗,角落有个半米见方的地窖口,盖着破旧的木板,掀开后一股腐臭混杂着霉味扑面而来,让人作呕。
苏晓先拿出强光手电照向地窖,地窖深约两米,底部散落着一堆白骨,旁边还丢着几件破旧衣物和一个生锈的铁盒。“尸骨散落杂乱,初步判断死亡时间至少五年以上,得先清理尸骨做鉴定。”苏晓说着,拿出绳索固定好地窖边缘,准备下去勘查。
林砚拦住她,自己先顺着绳索滑到地窖底部。地窖地面潮湿,铺着一层薄土,白骨周围有明显的踩踏痕迹,应该是房主发现时不小心碰乱的。他小心翼翼地翻看尸骨,发现颅骨有一处凹陷,边缘整齐,像是被钝器击打所致,初步判断为他杀。
“苏晓,拿物证袋下来,先收集尸骨碎片,重点保护颅骨的损伤部位。”林砚喊道,目光扫过角落的衣物——是一件蓝色的确良衬衫和灰色长裤,都是八十年代中期流行的款式,衣物已腐烂发霉,但衣角处缝着一个小小的布标,上面隐约能看清“南州纺织厂”的字样。
旁边的铁盒引起了林砚注意,铁盒巴掌大小,锁扣早已生锈断裂,打开后里面是空的,只残留着一点黑色粉末。“这铁盒像是装手表或首饰的,粉末看着像氧化的金属碎屑。”林砚将铁盒和衣物一同装进物证袋,又在地面提取了少量泥土样本。
赵伟在老宅周边走访,很快带回消息:“林队,附近老人说,这老宅1985年之后就没人住了,之前租给过一个叫陈志强的男人,是南州纺织厂的工人,1986年之后就没见过他,大家都以为他搬走了。”
“南州纺织厂?”林砚眼睛一亮,衣物上的布标正好对上,“查一下陈志强的信息,看他是不是失踪人口。”
苏晓这时已将尸骨清理完毕,装进特制的物证箱:“林队,尸骨完整性还行,回去做颅像复原和骨龄检测,应该能确定死者身份。衣物上的纤维和铁盒里的粉末也带回实验室,检测一下成分。”
回到刑侦大队,实验室里很快忙了起来。苏晓先对尸骨做骨龄检测,判断死者年龄在二十五到三十岁之间,与陈志强失踪时的年龄吻合;颅像复原工作同步推进,三天后,一张模糊但能辨认轮廓的人脸画像出来了,与陈志强的档案照片高度相似。
“铁盒里的黑色粉末是黄铜氧化后的碎屑,”苏晓拿着检测报告走进办公室,“衣物纤维就是普通的确良材质,和南州纺织厂当年生产的布料一致,基本能确定死者就是陈志强。”
赵伟这时也查到了陈志强的详细信息:陈志强,1982年入职南州纺织厂,1986年失踪,当时家人报过案,但因没发现尸体,且无打斗痕迹,最后按失踪处理。他妻子叫刘梅,两人1984年结婚,陈志强失踪后,刘梅不到半年就改嫁了,现在住在城东小区。
“改嫁这么快,有点可疑。”林砚指尖敲着桌面,“查一下刘梅现在的丈夫,还有陈志强失踪前的人际关系,看他有没有仇家或经济纠纷。”
调查很快有了进展,陈志强失踪前,曾和纺织厂的同事张卫国因争抢车间主任的职位闹得不可开交,两人多次在厂里吵架,张卫国还放话要“收拾”陈志强。更关键的是,刘梅现在的丈夫,正是张卫国。
“这就对上了,”赵伟拿着调查资料,语气激动,“1986年,纺织厂选拔车间主任,陈志强和张卫国是热门人选,最后陈志强票数更高,眼看就要上任,却突然失踪了。刘梅和张卫国现在结婚快五年了,两人说是陈志强失踪后才慢慢走到一起的。”
林砚却没急着下结论:“查一下张卫国1986年的行踪,还有他和刘梅的通话记录、书信往来,看有没有异常。另外,陈志强失踪前有没有留下什么财物,比如手表、首饰之类的,铁盒里的黄铜碎屑,说不定是首饰氧化的。”
赵伟接着调查,发现陈志强失踪前,刚买了一块黄铜表,是当时很稀罕的物件,他经常戴在手上;而张卫国1986年陈志强失踪那段时间,正好请了一周病假,说是回老家,却没人能证明他真的回去了。更重要的是,在陈志强家的旧书信里,发现了一封刘梅写给张卫国的信,日期是1986年3月,也就是陈志强失踪前一个月,信里隐约提到“想和他彻底了断,和你好好过”,字迹潦草,能看出当时很纠结。
“证据链越来越全了,”林砚看着信,眼神锐利,“张卫国和刘梅早有私情,为了争夺车间主任职位,也为了能在一起,两人联手杀了陈志强,然后把尸体藏在老宅地窖里,伪装成失踪。刘梅改嫁张卫国,就是为了掩盖真相。”
“那现在传唤他们吗?”赵伟问道。
“先传唤刘梅,她心理素质可能更差,容易突破。”林砚安排道,“苏晓,把颅像复原图和陈志强的照片对比报告准备好,还有铁盒里的黄铜碎屑,和陈志强那块手表的材质对比,确保一致。”
刘梅被传唤到刑侦大队时,神色慌张,眼神躲闪。当林砚拿出颅像复原图和陈志强的照片时,她身体明显抖了一下,嘴里反复说“不认识,不是他”。
“这是在你前夫陈志强租住的老宅地窖里发现的尸骨,骨龄、颅像都和他一致,衣物也是他当年常穿的款式。”林砚语气平静,却带着压迫感,“你和张卫国在陈志强失踪前就有私情,他失踪后你立刻改嫁,你敢说这只是巧合?”
刘梅脸色惨白,嘴唇哆嗦着,说不出话来。苏晓这时拿出黄铜碎屑的检测报告:“陈志强失踪前买了一块黄铜表,铁盒里的碎屑就是黄铜氧化产生的,和他手表的材质完全一致,这块表现在在哪里?”
这句话彻底击垮了刘梅的心理防线,她捂着脸哭了起来,断断续续说出了真相。1984年,刘梅和陈志强结婚后,很快就和同厂的张卫国勾搭在一起,两人想长久在一起,又觊觎车间主任的职位。1986年,陈志强竞选车间主任领先,张卫国急了,和刘梅商量着杀了陈志强。
当年4月的一个晚上,张卫国以讨论工作为由,约陈志强到老宅,趁陈志强不注意,用铁棍从背后砸向他的头部,将他打死。之后,两人把尸体藏进地窖,清理了现场,还把陈志强的黄铜表放进铁盒里一起丢进去,想掩盖财物纠纷的嫌疑。陈志强失踪后,刘梅故意拖延时间,半年后才改嫁张卫国,以为时间久了,事情就会被遗忘。
“是张卫国逼我的,我不想杀他,可我没办法……”刘梅哭着忏悔,却早已为时已晚。
林砚立刻安排警力抓捕张卫国,此时的张卫国已是南州纺织厂的副厂长,得知刘梅招供后,还想试图逃跑,刚出家门就被埋伏的警员抓获。面对铁证,张卫国起初还想狡辩,直到看到刘梅的供述和尸骨鉴定报告,才彻底放弃抵抗,承认了杀人事实。
案件告破的那天,林砚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看着外面盛开的梧桐花,心里五味杂陈。一桩尘封五年的命案,藏在老宅地窖里的尸骨,终究没能逃过正义的审判。当年陈志强的家人以为他只是失踪,苦苦寻找多年,如今真相大白,也算给了他们一个交代。
这时,传呼机又响了起来,屏幕上跳出新的报案信息:“城郊水库发现一具浮尸,速往勘查。”
林砚收起传呼机,转身对苏晓和赵伟说:“走,又有新案子了。”警车的引擎声再次划破天际,朝着城郊的方向驶去,守护这座城市的正义,他们从未停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