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山坳总带着露水的清凉,顾念苏刚走到红裸石旁,就听见菜地里传来“沙沙”的声响。走近一看,妞妞正蹲在小番茄苗前,小心翼翼地用小铲子给幼苗松土,额头上沾着泥土,却笑得眼睛弯弯:“念苏姐姐,你看!小番茄又长高了一点,还长出新叶子了!”
顾念苏顺着她指的方向看去,嫩绿的幼苗已抽出三四片叶子,茎秆细细的却透着韧劲。不远处,秦叔正搭黄瓜架,几根竹竿交叉绑在一起,稳稳地立在菜畦边。“黄瓜藤长快,得早点搭架子,不然藤蔓趴在地上容易烂。”秦叔一边绑竹竿,一边笑着说。
摄影姑娘举着相机赶来,镜头对准菜畦里的幼苗,又扫过秦叔搭架的身影:“这幼苗的生长速度真快,上周还只是芽尖,现在都能看清叶片纹路了。”她蹲下身,轻轻拨开一片番茄叶,拍下叶尖上滚动的露珠,“这张《晨露与新叶》,肯定能放进摄影集的‘山坳生机’栏目里。”
李婶提着竹篮走来,里面装着刚摘的野菜:“我采了点马齿苋,中午给大家做凉拌菜。顺便来看看菜苗,你们看这黄瓜苗,也冒出藤蔓了!”她指着黄瓜畦里的幼苗,细小的藤蔓顶端已长出卷须,像是在努力寻找可以攀爬的地方。
孩子们陆续赶来,有的帮着浇水,有的蹲在菜畦边观察幼苗,还有的学着秦叔的样子,用小树枝给番茄苗做支撑。“秦爷爷,为什么要给番茄苗插树枝呀?”一个小男孩好奇地问。秦叔放下手里的竹竿,耐心解释:“番茄苗长大后会结果,枝秆太细撑不住,插根树枝能帮它站稳,结更多果子。”
大家一边打理菜地,一边说笑。老人拄着拐杖走来,坐在红裸石上看着菜畦,忽然开口:“以前在老家种地,每天都要来看好几遍庄稼,看着它们长高、开花、结果,心里就特别踏实。现在看着这些菜苗,就像看到了老家的庄稼地。”
顾念苏走到老人身边坐下:“等这些菜苗成熟了,咱们就像在山坳里有了块‘小庄稼地’,到时候摘番茄、摘黄瓜,再用荞麦做面食,肯定特别有成就感。”老人点点头,眼里满是期待:“好啊,我还能教孩子们辨认野菜,告诉他们哪些能吃,哪些有药用,这些都是老祖宗传下来的学问。”
中午,大家坐在红裸石旁吃午饭,凉拌马齿苋清爽可口,配着糙米饭,吃得格外香。孩子们一边吃,一边讨论着菜苗什么时候结果,妞妞说希望番茄快点变红,这样就能第一个尝到;小男孩则盼着黄瓜快点成熟,想试试自己种的黄瓜甜不甜。
午后的阳光有些烈,顾念苏和秦叔给菜苗浇了水,又在菜畦边插了几根树枝,挡住过强的阳光。“幼苗怕晒,得适当遮阴,等再长大点就不怕了。”秦叔擦了擦额头的汗,笑着说。摄影姑娘拍下两人浇水的背影,红裸石在阳光下泛着暖红色,菜畦里的幼苗生机勃勃,画面格外温馨。
夕阳西下时,大家收拾好东西准备回家。顾念苏回头看了一眼菜地,幼苗在晚风里轻轻摇曳,像是在和大家告别。她掏出日记本,在红裸石旁写下:
“红裸石旁的菜畦,成了山坳里最热闹的角落。幼苗在晨露中生长,在阳光下拔节,我们在菜畦间忙碌、守望。这就是‘落日吻过红裸时’的日常——没有轰轰烈烈的情节,只有幼苗生长的细微声响,和大家对未来的淡淡期待。就像这些菜苗,在时光里悄悄扎根、慢慢成长,终会在某天,用累累果实,回报这份默默的守望。”
接下来的日子,大家每天都会来打理菜地。黄瓜藤顺着竹竿慢慢攀爬,开出了黄色的小花;番茄苗长出了花苞,嫩绿的果实悄悄冒头;荞麦也长出了细长的叶片,在风中连成一片浅绿。孩子们的期待越来越浓,每天都要数一遍番茄的果实,盼着它们快点变红。
顾念苏知道,红裸石下的故事,正随着菜苗的生长慢慢展开。从种下种子的期待,到幼苗生长的欣喜,再到对丰收的守望,这份藏在菜畦间的温暖,就像落日吻过红裸石的余晖,柔和又坚定,在山坳的时光里,静静书写着关于成长与陪伴的篇章。而红裸石,会继续站在这里,见证每一片新叶的舒展,每一朵小花的绽放,把这份平凡的美好,从夏日的阳光里,带到秋日的丰收时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