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主,采矿船的相关数据我共享给你。]
系统的数据流瞬间涌入尤启明的脑海,[ 船体尺寸:船长:280米(含前端采矿机械臂)、船宽:85米(两侧为水下推进舱)、船高:70米(上层驾驶控制、中层核聚变动力核心舱、下层冶炼、储存);动力采用“卡拉”文明成熟的“小型氦-3核聚变反应堆”,单堆输出功率1200m瓦,相当于160万马力,可同时支撑以下工况:
*飞行时反应堆驱动反物质喷射推进器,实现两马赫飞行速度、升限2万米(可规避卫星监测,续航里程无上限。一次加注氦-3可连续飞行半年);
*水面航行:切换为等离子喷水推进,80节速度下能耗是飞行模式的1\/6;
*水下潜航:推进器闭合为静音螺旋桨,50节潜航时,反应堆自动调低功率,同时,启动舱体抗压护盾,最深可潜至五千米深海。]
*防护能力:
外层装甲:覆盖两米厚的晶记忆合金,能抵御直径10米陨石的高速撞击(撞击后凹陷处,十秒内自动修复),同时,免疫宇宙射线、强酸矿尘的长期侵蚀,哪怕被蓝星现有穿甲弹命中,也仅会留下浅坑。
中层护盾:激活时会笼罩一层淡银色粒子,缓冲盾可抵消80%的能量攻击(如激光、电磁脉冲),面对常规火炮时,护盾甚至能直接反弹弹体,避免装甲直接受力。
核心防护:,核反应堆控制室等关键区域额外包裹反物质缓冲层,即便外层装甲被击穿,缓冲层也能吸收冲击能量,确保核心设备不瘫痪——相当于给心脏穿了双重防弹衣。
自卫能力:
虽定位为采矿船,但三级星系文明的科技冗余使其拥有极强的防护能力,且攻击方式隐蔽不张扬:
*高频激光阵列:船身两侧隐藏着24组微型激光发射器,射程50公里,可瞬间熔断坦克装甲、击落战机,日常也用于切割巨型矿岩,做到采矿反击两用。
*电磁脉冲弹舱:船底储备八枚低烈度Emp弹,引爆后,能让30公里内的电子设备(如雷达导弹制导系统)瘫痪30分钟,不造成人员伤亡,却能轻松化解常规武器围攻。
*声波震爆器:,船头下方的环形装置可释放次声波震波,针对近距离的生物目标(如登船敌人),能引发剧烈眩晕、呕吐,非致命但足以瓦解攻击意图。
尤启明指尖在虚空中划着参数:“氦-3燃料从哪里来?反应堆安全吗?”
[宿主,请放心,]系统立刻回应,[“卡拉”文明附赠了20吨固态氦-3,足够采矿船连续使用五年,后续可通过系统在小行星带采矿补充;反应堆外有三层防辐射舱和应急冷却系统。就算遭遇到撞击,也会自动启动能量护盾包裹核心,不会泄露——这是三级星系文明的安全标配,比地球现有核电安全等级高三个数量级。]
至于核心功能,系统补充道:“采矿-精选-冶炼-轧钢一体化,每小时采集矿物10万吨,电磁分离+重力筛选提纯至98%矿粉,在经船载3000度等离子电弧炉熔炼,经过轧钢可产出各种规格的钢材,能耗全靠核聚变反应堆供应,无需额外供电。”
“系统,我什么时候能见到这艘船?”
[宿主,现在就可以,不过现在是半夜,5点钟我将船放在东湾码头,]
尤启明立刻拨通了张晓明的通讯器:“晓明,你通知蓝海、陆风、玉杰、绿峰,明早5点钟在楼下集合。
尤启明今天实在太累了,他看了一下腕表,还可以睡三小时,他定了闹钟,便沉沉地睡去。
4:50,尤启明准时起床,洗了一把脸就来到楼下。五名AI早已在楼下等候。飞行舱门缓缓滑开,众人上了飞行舱,一分钟后,来到东湾码头上空。
几名AI都有些发懵,不知老板一大早叫他们来干什么?
尤启明将飞行舱降落在码头边,众人走出飞行舱。
东湾码头的晨雾里,一道银灰色的巨影,出现在众人视线里,只见一艘巨轮,船体泛着哑光金属光泽,前端三根30米长的机械臂垂在两侧,船体中层隐约能看到淡蓝色的能量护盾光晕,那是核聚变反应堆运行的微弱外溢信号。
尤启明指着采矿船向大家介绍道:“这是系统刚卖给咱们的采矿船,晓明,你马上与采矿船建立联系。”
“老板,船体结构扫描完成,核心舱的核聚变反应堆状态正常,输出功率稳定在1180兆瓦,安全护盾完整。”张晓明的检测仪连上船载系统,屏幕上跳出反应堆的实时数据,“我已与船载AI对接,动力模式切换、采矿流程都能一键操控。”
尤启明跟着张晓明走进中层动力舱——隔着厚厚的防辐射玻璃,能看到反应堆核心发出的淡紫色光芒,周围的冷却管道里流动着银白色的液态金属,屏幕上的辐射值显示为“0.01微西弗\/小时。相当于地球自然本底辐射”。“比我想象的还安全。”他松了一口气。
“目标:太平洋中部铁矿床,启动飞行模式。”蓝海在驾驶舱的全息屏上点选路线,核聚变反应堆瞬间调整输出,原本贴合船身的八个巨型喷口向外展开,形成多环嵌套结构,环间闪烁着淡紫色的电弧,像张开的金属花瓣。
启动瞬间,喷口内部涌出了浓密的,靛蓝色“能量雾”,雾中夹杂着细小的金色粒子,这是氦-3反应的副产物,随后,能量雾被瞬间点燃,化作宽8米的柱状焰流——焰流呈现出极白的光柱,光柱边缘缠绕着蓝色电离带,将周边的海域照得一片雪亮。
喷口下方100米范围内的空气被瞬间电离,形成肉眼可见的“空气波纹”,海水被瞬间蒸发成水蒸气,同时伴随低频次的嗡鸣,这种嗡鸣会让周围物体轻微震颤,却不会对船体造成任何影响,尽显三级文明的动力控制精度。
一众人观看了起飞的画面,不禁张大了嘴巴。
尤启明擦了一把额头的冷汗,“你们记住,以后,不能在码头直接起飞,先航行到安全的海域,再启动飞行模式。”
两小时后,采矿船抵达目标海域,蓝海切换为水下潜航模式——推进器闭合,船体周围升起一层透明的抗压护盾,平稳下潜至500米深海。矿物探测仪锁定铁矿床,储量超1.2亿吨,纯度65%。船载AI的声音响起。
张晓明按下“采矿启动”按钮,三根机械臂同时伸向前方的铁矿层,末端的激光破碎头发出刺眼蓝光,将矿石源源不断吸入船体。“采矿量:每分钟1600吨,正在输送至提纯舱。”
矿石进入提纯舱后,电磁筛快速分离脉石杂质,屏幕上的矿粉纯度从65%飙升至98%;随后,提纯后的铁精粉被送往下层的等离子电弧炉——炉膛内的火焰由核聚变反应堆供电,温度稳定在3000度,铁精粉瞬间融化成铁水,炉壁的成分检测仪实施显示:“碳含量百分之0.15,硫含量,百分之0.005,符合军工低碳装甲钢标准。”
半小时后,第一块2毫米厚的装甲钢板被传送带送出,表面光滑无杂质。尤启明敲了敲钢板,声音清脆:“这质量比在系统采购的还好。”
接下来的5小时里,采矿船在核聚变反应堆的持续供能下,不断重复“采集-提纯-冶炼-轧钢”流程——存储舱内军工装甲钢、舰艇用耐腐蚀合金钢、精密机械高碳钢堆的满满当当,最终满载50万吨钢材返航。
当采矿船顶着阳光回到东湾码头时,尤启明站在甲板上,看着工程机器人将钢材卸往产业园仓库,心里彻底踏实了——有了核聚变支撑的“移动钢铁工厂”,不仅解决了钢材供应的燃眉之急,更让“宝安军工产业园区”有了不依赖外部供应链的底气。他抬头看向远处的军工厂房,嘴角扬起笑意:“接下来,该轮到建造坦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