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人刚松了一口气,新的问题又冒了出来——运输机突然开始做小幅机动。模拟规避动作。屏幕上的亮点开始左右晃动,信号强度忽强忽弱。
“目标机动时,反射面积变化,信号容易断!”蓝海喊道。
尤启明却很镇定,指着屏幕上的跟踪曲线:“把“多帧关联跟踪算法”打开,让系统根据前几帧的轨迹预测目标位置,就算信号短暂中断,也能续上。”
张晓明立刻照做,果然,几秒钟后,晃动的亮点变成一条稳定的绿色轨迹。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目标跟踪稳定,距离280公里,高度50米,速度,每小时430公里。”
此时,运输机已经飞到了产业园上空10公里处,低空掠过歼击机制造厂的厂房。地面上,雷达站的天线还在不停转动,屏幕上的跟踪数据始终稳定。最低探测距离318公里,远超设计指标!”
通讯器里传来总部的欢笑声,李参谋放下设备,激动地握住尤启明的手:“尤总,您太厉害了!刚才那两下调整,比我们军方的雷达专家还快!总部说,定型评估专家下周一就到,到时候直接测整机集成!”
尤启明笑着摇头:“是团队配合的好,张晓明改参数快,蓝海找干扰源准,少了谁都不行。”他看向远处的飞机制造厂,那里停放了一架改装中的运输机——那是尤启明在购买三级星级文明的“卡拉”位面的一条二手飞机生产线时,附赠的3台运输机中的一架,它坚固的机身结构,用来改装成预警机再合适不过,接下来的任务,就是把这套雷达系统完整集成进去。
“对了,老板,”张晓明突然想起什么,递过来一份报表,“飞机制造厂刚才报告,机身的雷达罩已经做好了,是用你指定的玻璃钢材质,能透过98%的雷达波,就等咱们的雷达系统送过去安装了。”
“好,下午就组织团队对接。”尤启明接过报表,目光落在预警机集成进度表上——雷达系统、指挥中枢、通讯模块,三个核心部分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集成,时间紧得很。
太阳渐渐升高,薄云散去,产业园的上空又恢复了平静。运输机已经返航,雷达站的屏幕上还在回放着刚才的测试数据。
李参谋拿着录有测试视频的磁带,急匆匆的要赶回总部汇报;蓝海和工程师们围着雷达天线,讨论如何进一步优化抗干扰性能;张晓明则在整理测试报告,准备提交给专家组。
尤启明独自站在雷达站旁,望着飞机制造厂的方向。他知道,雷达测试成功只是第一步,接下来的整机集成,还会遇到更多的难题——比如雷达和机身供电系统的兼容、指挥中枢与军方通讯网的对接、高空飞行时雷达的散热……但此刻,看着屏幕上稳定的测试数据,他心中充满了信心。
这款“空警-1型”预警机,终将从“宝安军工产业园”起飞,成为守护祖国领空的千里眼。而他要做的就是带领团队攻克一个又一个的难关,他期待这一天能早日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