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时分,官渡南岸曹军大营笼罩在一片凝重的气氛中。曹操一夜未眠,此刻正与几位核心谋士站在望楼上,注视着对岸袁军营地的动向。只见北岸旌旗招展,数以万计的袁军正在有序调动,显然正在执行某种精心策划的作战计划。
看来袁本初已经做出决断了。曹操眉头紧锁,声音中带着难得的忧虑,如此大规模的兵力调动,分明是要多路并进。
曹仁快步登上望楼,神色凝重:丞相,斥候来报,袁军分三路行动:颜良率两万兵马在正面布阵;文丑领一万骑兵向东南方向移动;更有一支精锐部队由张辽率领,正在上游集结。
荀彧轻抚长须,目光深邃:袁绍这是要正面牵制,侧翼包抄,同时派奇兵断我粮道。用兵之道,可谓深得要领。
就在这时,一阵急促的马蹄声由远及近。传令兵飞身下马,单膝跪地:启禀丞相,敖仓急报!昨夜有一支袁军轻骑试图偷袭粮道,已被击退。
郭嘉轻咳几声,苍白的脸上浮现出洞察一切的神情:袁绍身边必有高人指点。这般用兵,既不是沮授的稳健,也不是田丰的刚直,倒像是...
程昱的手笔。荀彧接话道,与郭嘉交换了一个意味深长的眼神。
曹操深吸一口气,环视身边谋士:诸位,形势危急。是战是守,需要立即决断。且回大帐详议。
众人走下望楼时,李典匆匆赶来,低声禀报:丞相,昨夜巡营,发现数名士卒企图叛逃,已被擒获。军心...似乎有些动摇。
这个消息让所有人的心情更加沉重。
中军大帐内,曹操麾下谋士将领齐聚一堂。文臣以荀彧、郭嘉为首,贾诩、刘晔、满宠、戏志才分坐两侧;武将有夏侯惇、夏侯渊、曹仁、曹洪等宗室将领,以及李典、于禁、乐进等大将,曹纯率领的虎豹骑将领也位列其中。
曹操开门见山:诸位都已知晓军情。袁绍兵分三路,意在使我首尾不能相顾。是主动出击,还是坚守待变,请各位畅所欲言。
夏侯惇首先起身,独目中燃烧着战意:丞相,末将以为当主动出击!袁军虽众,但分兵之后,每一路的兵力都已削弱。若能集中精锐,先破其一路,必能挫敌锐气!
夏侯渊立即附和:元让所言极是!末将愿率本部兵马,迎击文丑骑兵!
曹仁却持不同意见:二位将军勇气可嘉,但袁绍分兵,正是要诱使我军出击。若贸然迎战,恐中埋伏。
于禁支持曹仁的看法:末将观察袁军布阵,看似分兵,实则各路军马相距不远,可随时相互支援。此时出击,绝非良机。
谋士们的争论更加激烈。贾诩缓缓开口:文和以为,不妨暂避锋芒,后撤三十里,重整阵线。
刘晔反驳道:不可!一旦后撤,军心必乱。袁绍骑兵众多,若趁势追击,恐溃不成军。
满宠提出折中方案:或许可以派小股部队袭扰,主力仍坚守营垒。
就在众人争论不休时,又一份急报传来:袁军前锋颜良部已开始渡河!
帐中顿时一片寂静。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曹操,等待他的决断。
曹操沉思良久,终于开口:诸位所言都有道理。但...他站起身,走到地图前,我军兵力不足,若分兵迎击,必败无疑;若全军后撤,更是自取灭亡。
他转向一直沉默的荀彧和郭嘉:文若、奉孝,你们以为该如何?
郭嘉轻咳一声,缓缓站起:嘉以为,当坚守营垒,以逸待劳。
荀彧紧接着说:彧附议。袁绍虽众,但我军据险而守,足以相持。况且...
他走到地图前,手指划过袁军漫长的补给线:袁军十万之众,日耗粮草惊人。其粮道从邺城至官渡,绵延数百里。只要相持日久,其粮草必成问题。
戏志才补充道:文若先生所言极是。袁绍麾下谋士各怀心思,将领之间也非铁板一块。久持之下,必生内乱。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认同这个策略。夏侯渊激动地说:难道要坐视袁军渡过官渡水吗?若让敌军在对岸建立桥头堡,我军将更加被动!
曹洪也道:军中长期坚守,粮草能否支撑?若是袁军断我粮道,又当如何?
面对将领们的质疑,荀彧从容不迫:诸位将军的担忧都有道理。但请想一想,若是出战,有几成胜算?
这个问题让帐中再次陷入沉默。
就在争论最激烈的时候,传令兵又送来了更紧急的军情:文丑的骑兵已经渡过官渡水,在东岸建立营垒;张辽的部队也在上游渡河成功。
军情如火,必须立即决断。
曹操目光扫过全场,最后定格在荀彧身上:文若,你若主张坚守,可有必胜的把握?
荀彧深吸一口气,站起身来。这一刻,所有目光都集中在这位平日里温文尔雅的谋士身上。
丞相,荀彧的声音清晰而坚定,彧不敢说必有必胜把握,但却知道出战必败!
他走到大帐中央,环视众人:诸位可知道,为何楚汉相争,刘邦屡败屡战,最终却能战胜项羽?
不等众人回答,他继续道:正是因为刘邦据有关中根基,能源源不断获得补给。而项羽虽勇,却无稳固后方。
今日之势,恰如当年!荀彧越说越激动,袁绍空有十万大军,却要从千里之外转运粮草。我军虽少,但背靠兖豫富庶之地,粮草供给便利。只要坚守不出,待袁军粮尽,自然退兵。
郭嘉接过话头:文若所言,正是取胜之道。袁绍急于求战,正是知其不能久持。我军若中其计,才是自取败亡。
然而夏侯惇仍然不服:若是袁军强攻,又当如何?
荀彧从容应答:我军营垒坚固,更在营前挖掘深壕,布置障碍。袁军若来强攻,必遭重创。
李典也提出疑问:若袁军断我粮道?
这次是曹操亲自回答:曼成所虑,正是关键。我已命曹纯加强粮道巡逻,更在敖仓增派守军。袁军想要断我粮道,绝非易事。
荀彧见时机成熟,做出最后陈述:丞相,诸位!今日之势,关乎天下存亡。若能在此拖住袁绍主力,待其粮尽兵退之时,乘势追击,必可一举平定河北!
他目光炯炯地看着曹操:昔日项羽有垓下之围,今日袁绍也将在官渡迎来他的末日!
这番慷慨陈词,终于说服了在场的所有人。就连最主战的夏侯惇也不再反对。
曹操猛地站起,眼中重新燃起斗志:好!就依文若之策!全军坚守,不得妄动!
命令迅速传遍各营。曹仁负责加固营垒,于禁调配防守兵力,李典统筹粮草分配,曹纯率领虎豹骑作为机动部队。
就在曹军定策坚守的同时,对岸袁军大营中,程昱正在向袁绍献策:曹操必会坚守不出。在下以为,当立即发起猛攻,不给他们喘息之机。
袁绍采纳建议,下令颜良部强渡官渡水。
然而当袁军渡河部队靠近南岸时,等待他们的是曹军密集的箭雨和严阵以待的守军。首轮进攻被打退,袁军伤亡惨重。
望楼上,曹操与荀彧并肩而立,望着退去的袁军。
文若,曹操轻声道,今日之策,若成,你当居首功。
荀彧谦逊地摇头:此乃丞相圣断,彧不敢居功。
夕阳西下,官渡水被染成一片血红。曹军大营中,防守的号令此起彼伏,一场旷日持久的攻防战正式拉开序幕。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袁军发动了无数次进攻,却始终无法突破曹军的防线。而随着时间的推延,袁军的粮草问题果然日渐突出,军心也开始浮动。
每当曹操巡视营垒时,总能看到荀彧在灯下研究地图、计算粮草的身影。这位看似文弱的谋士,用他的智慧为曹军撑起了一片天空。
官渡之战的命运,在这一刻已经被改写。而这一切,都源于那个危机四伏的清晨,荀彧那番振聋发聩的战略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