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安部的指令如同出鞘的利剑,为“猎影”行动扫清了最高层面的障碍。专案组上下士气高昂,摩拳擦掌,只待一声令下,便要将那张精心编织的大网彻底收紧。
然而,就在总攻方案紧锣密鼓制定的同时,一股无形的、却切实可感的阻力,开始悄然浮现。它不像刀光剑影那般直接,却更令人窒息。
最先察觉到异常的是负责协调技术侦查手段审批流程的内勤小王。一份关于对“鼎峰资本”另外两名疑似核心高管进行深度通讯监控的申请,按照程序报上去后,如同石沉大海,超过了常规审批时限却迟迟没有回音。他小心翼翼地打电话去催问,对方部门的对接人语气客气却带着疏离:“领导正在审阅,涉及面比较广,需要慎重,请耐心等待。”
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经侦方面。一份请求紧急冻结“昌荣实业”几个新发现关联账户的报告,在流转到某个金融监管协查环节时,进度明显放缓。反馈回来的意见是“资料需进一步核实”、“程序需要完善”,提出了一些看似合理、实则苛刻的补充要求,无形中拖延了时间。
甚至连指挥部请求调阅某位已被重点关注的厅局级干部(非王副处长)及其直系亲属近年全部出入境记录的常规公函,也在某个环节被“无意中”积压了两天。
这些延迟和阻碍,单独看起来都似乎可以解释为官僚机构的正常效率问题,或者是对重大行动的谨慎态度。但当它们集中在“猎影”行动最关键的准备阶段,针对的都是行动的核心目标和关键证据链环节时,就显得极不寻常。
“这不是巧合。”陈副厅长在指挥部的小范围会议上,脸色阴沉地掐灭了烟,“有人不想让我们这么快动手,或者在为他们自己争取时间。”
陆野站在动态图谱前,看着代表那几个被拖延环节的节点上浮现出的黄色警示标识,眉头紧锁。他脑海中升级后的系统,【宏观态势感知】模块清晰地捕捉到了这种来自体系内部的、非暴力的“摩擦力”。这种阻力,比明刀明枪的对抗更难应付。
“他们在用规则拖延我们。”陆野的声音冷静,“给我们制造麻烦,为他们转移资产、销毁证据、统一口径争取时间。甚至……可能是在试探我们的决心和底线。”
“那我们怎么办?”张猛有些急躁,“总不能干等着吧?每多等一天,对方就可能多藏起来一分钱,多抹掉一条线索!”
陆野没有直接回答,而是看向陈凯:“我们之前布置的,不依赖这些审批的备用监控渠道,效果怎么样?”
陈凯立刻回答:“部分有效。我们对那几个高管常用的非工作社交账号、其家庭成员的网络活动监控一直在进行,也捕捉到一些他们近期频繁删除聊天记录、清理手机缓存的反常行为。但更核心的、需要权限的通讯内容,我们拿不到。”
陆野点了点头,目光重新回到图谱上,眼神锐利:“既然正规渠道暂时受阻,那我们就双管齐下。一方面,继续按照程序推动,但要提高汇报层级,直接向部指挥部反映我们遇到的非正常阻力,请求协调。另一方面,启动所有我们自身能掌控的技术和外线资源,加大对所有已锁定目标的监视力度,重点搜集他们在这段‘拖延期’内的所有异常举动!他们动得越多,留下的破绽就越多!”
“明白!”众人领命。
攻坚战,变成了消耗战和意志战。一面无形的墙壁,正在试图延缓正义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