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现代化方面,柳晴在市农业局给予了大力支持,帮助青溪成功申报了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以黑石乡的智慧农业示范基地为核心,引入了全套的农业物联网系统、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平台,并与省农科院合作建立了专家工作站,重点攻关“青禾7号”的提纯复壮和深加工技术,提升农产品附加值。
各项工作都在有条不紊地推进,但过程并非一帆风顺。
这天下午,路远正在听取开发区关于一家拟清退的化工企业谈判进展汇报(该企业安置职工和债务问题复杂,阻力很大),秘书进来通报,说省委宣传部打了招呼,省报首席记者苏晚晴带队下来,想做一组关于青溪“后发赶超”的深度报道,希望县委主要领导能接受访谈。
路远微微蹙眉。
省报的能量他清楚,好的报道能带来正面效应,但若记者带着预设观点或追求爆点,也可能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尤其是现在正处于发展的关键期,很多矛盾还在化解中。
“知道了。请金县长先接待一下,了解一下他们的具体采访意向和行程安排。我晚点再见他们。”
路远决定先让金茹去接触,她心思缜密,善于沟通。
金茹接到任务后,立刻安排了与苏晚晴团队的见面。
苏晚晴,三十出头,是省报的王牌记者,以思维敏锐、视角独特、文笔犀利着称。
她穿着一身得体的职业装,举止干练,眼神中带着新闻人特有的探究欲。
“金县长,您好。久仰大名。”
苏晚晴落落大方地与金茹握手,
“我们这次来,不是做常规的成就报道,而是想深入了解青溪在经历重创之后,是如何修复政治生态、重塑发展动能、并处理诸如淘汰落后产能中职工安置这类尖锐问题的。我们希望能呈现一个真实、立体、正在进行中的青溪。”
金茹心中了然,这是一位有想法、有深度的记者,不好糊弄。她微笑着回应,
“欢迎苏记者和各位深入青溪。我们县委县政府秉持开放的态度,取得的成绩不夸大,面临的困难不回避。我们会尽可能为采访提供便利,也相信各位会秉持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客观公正地进行报道。”
接下来的两天,苏晚晴的团队深入开发区、乡镇、政务大厅、甚至是一些上访户家中,进行了大量暗访和明察。
路远则按计划,在办公室接受了苏晚晴一个小时的专访。
专访中,路远没有回避过去的问题,坦诚讲述了青溪面临的挑战和付出的代价,重点阐述了新班子“不折腾、重实干、惠民生”的发展理念,以及在体制机制创新上所做的探索。
他语气平和,数据详实,思路清晰,既展现了自信,也不缺乏忧患意识。
苏晚晴听得非常专注,不时提出几个相当尖锐的问题,路远都一一坦诚回应。
访谈结束时,苏晚晴合上笔记本,由衷地说,
“路书记,谢谢您的坦诚。您和您的团队,让我看到了不一样的地方官员形象。青溪的故事,很有价值。”
送走记者团,路远稍稍松了口气,但知道真正的考验在于报道最终如何呈现。
周末,路远兑现承诺,参加了小雨学校的亲子运动会。
林静特意穿了一身运动装,显得青春活力。
一家三口参加“两人三足”比赛,配合默契,笑得开心。
路远暂时抛开了所有工作烦恼,享受着难得的家庭时光。他看到不远处,沈绣心也来了,她是作为教育局年轻教师代表来帮忙组织活动的,目光偶尔瞟向这边, 迅速又躲开。
林静也看到了,只是淡淡一笑,仿佛没看见一般,继续为女儿加油。
运动会后,路远接到金茹的电话。
“路书记,苏记者那边反馈,报道初稿已经出来了,总体基调是积极正面的,但也反映了我们遇到的一些实际问题,比如那家化工企业的安置难题。她们想让我们确认一下事实部分。”
“好,事实部分一定要核实准确。至于观点,尊重记者的专业判断。”
路远指示道,
“另外,你以县委县政府的名义,邀请苏记者团队下周再来一趟,我们专门召开一个关于那家化工企业处置方案的协调会,请职工代表、债权人、收购方都参加,全程向媒体公开。我们不怕问题,展现我们解决问题的决心和过程。”
金茹愣了一下,随即明白这是化被动为主动的高招,
“明白了,我立刻安排!”
几天后,省报以一个整版的篇幅,刊发了苏晚晴撰写的深度报道《青溪涅盘:一场关于发展与民生的再平衡》。
文章既生动描绘了青溪产业升级、政务改革的新气象,也深刻剖析了其背后经历的阵痛和正在攻坚的难题,尤其是公开报道了那场多方参与的协调会,展现了地方政府不回避矛盾、努力寻求最大公约数的负责态度。
报道一出,引起了广泛好评,甚至得到了省委书记的批示肯定,要求各地学习青溪“直面问题、透明施政”的作风。
苏晚晴给路远发来了一条短信,
“路书记,报道反响热烈。感谢青溪的开放与坦诚。期待继续关注青溪的蜕变。另,协调会的报道,棋高一着。”
路远看着短信,笑了笑,回复,
“实事求是而已。欢迎苏记者常来青溪看看。”
他心里清楚,与媒体的良性互动,也是发展软环境的一部分。
而这位苏记者,敏锐、专业,或许未来还能成为青溪发展的一个“诤友”。
青溪的发展故事,正在被更多人看见。
而路远的前行之路,也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