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长孙浩在常务会议上的公开批评,如同一盆冷水,让路远发热的头脑瞬间冷静下来。他意识到,自己近期的动作确实过于迅猛,虽然取得了显着成效,但也无形中挑战了市长孙浩的权威,打破了市政府班子内部微妙的平衡。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路远在办公室独自沉思。他反思自己,在推动工作时,是否过于注重效率和结果,而忽略了必要的沟通和程序?是否在赢得民心的同时,也引起了同僚的忌惮?
然而,开弓没有回头箭。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对手的反扑日益猖獗,此刻若退缩或放缓步伐,不仅前功尽弃,更可能被对方反咬一口,陷入万劫不复的境地。
他必须调整策略,在坚持原则的同时,更加讲究方法和艺术。
首先,他主动缓和与孙浩的关系。会议结束后第二天,他亲自来到孙浩办公室,进行了一次坦诚的沟通。
“孙市长,昨天会上,我年轻气盛,有些话说得可能不太妥当,方式方法也有问题,请您批评。”路远态度诚恳,主动放低姿态。
孙浩见路远主动上门,脸色稍霁,但语气依旧平淡:“路远同志,你的能力和干劲,我是认可的。但是,政府工作讲究的是集体领导,分工负责。有些事情,你提前跟我通个气,我们商量着来,效果会不会更好?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嘛。”
“市长您说得对,是我考虑不周。”路远虚心接受,“以后涉及重大决策和重要人事安排,我一定提前向您详细汇报,在您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联合督查组那边,我也会注意把握节奏和分寸,既要解决问题,也要维护稳定大局。”
见路远态度转变,孙浩的语气也缓和了一些:“嗯,你有这个认识就好。罗山的情况复杂,我们班子内部首先要团结。你的那些发展思路,大方向是对的,我支持。但在具体推进上,要更加稳妥。”
这次沟通,虽然未能完全消除隔阂,但至少暂时缓和了表面的矛盾,为路远争取了喘息和运作的空间。
其次,路远更加注重“合纵连横”。他深知,仅靠自己和成辛铮的力量,还不足以应对错综复杂的局面。他开始有意识地团结市政府班子中那些作风正派、也想有所作为的成员。
他多次与分管农业的副市长刘翠英交流乡村振兴的思路,支持她推动的几个特色农业项目;他主动找分管科教文卫的副市长马文斌,探讨如何引进优质教育资源和提升城市文化品位,并承诺在财政上给予倾斜。这些举动,赢得了刘翠英和马文斌的好感与支持,使他们在一些关键议题上开始倾向于路远。
对于态度暧昧、甚至可能偏向陈海洋的副市长,路远则采取既合作又防范的策略。在工作接触中保持必要的尊重和沟通,但在核心信息和决策上,则严格保密。
最重要的,路远决定加快经济破局的步伐,用实实在在的发展成果来凝聚共识,打破僵局。他将高新技术产业园项目作为突破口,但改变了策略。他不再大包大揽,而是邀请孙浩共同担任项目领导小组组长,自己担任常务副组长,具体工作则由发改委和开发区管委会负责推进,定期向领导小组汇报。
同时,他指示赵干和林晓刚,加大对鼎盛实业及其关联企业违法违规证据的收集力度。他要知道,在新能源企业被骚扰、纺织厂被刁难的背后,鼎盛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只有拿到铁证,才能给予对手致命一击。
机会很快来了。联合督查组在审计鼎盛实业参与的一个老旧小区改造项目时,发现了重大线索。该项目招标程序明显违规,鼎盛以高于市场价中标,而实际工程量严重缩水,存在大量虚报冒领工程款的行为。更关键的是,督查组顺藤摸瓜,查到了一笔来自鼎盛子公司、流向境外某个指定账户的巨额资金,而该账户与副市长陈海洋的妻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这条线索,直接将陈海洋与鼎盛的利益输送关系暴露在阳光下!
路远立刻将这一重大发现秘密通报给了成辛铮。成辛铮高度重视,指示办案人员严密监控相关账户和人员,进一步固定证据,准备适时收网。
然而,就在路远和成辛铮紧锣密鼓地准备给予对手最后一击时,陈海洋和吴天佑似乎也嗅到了危险的气息。他们如同困兽,准备发动最疯狂的反扑。一场决定罗山命运走向的终极对决,已悄然临近。路远站在办公室的窗前,望着这座正在经历阵痛与希望的城市,目光坚定而深邃。他知道,最后的战役,即将打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