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水推舟,潜龙归渊
一、战后困局,取舍之议
县城光复的喜悦还没褪去,李明远就召集众人在伪县政府开了场紧急会议。墙上的地图被炮火熏得发黑,上面新标着临城、省城的鬼子驻军——光是临城,就还有一个联队的鬼子,配备着迫击炮和轻型坦克。
“鬼子肯定会反扑。”陈参谋指着地图上的红圈,语气凝重,“县城是交通枢纽,他们不可能丢。按鬼子的习惯,不出三天,就会派飞机轰炸,再派大部队来夺城。”
赵铁山皱着眉:“咱刚打下来,难道又要拱手让人?”
“硬守守不住。”李明远摇头,他走到窗边,看着街上正在清理战场的百姓,“咱没防空武器,鬼子飞机一来,百姓得遭殃。城里的工事也被打坏了,靠土炮和步枪,根本挡不住鬼子的重武器。”
王老爷子叹了口气:“这城就像块烫手的山芋,拿着烫,扔了又可惜。”
“扔?也不能白扔。”李明远的目光落在地图上的国军防区,“南边的国军第17师一直想往这边扩张,他们有美式装备,不怕鬼子的飞机大炮,肯定想要这座县城。”
陈参谋眼睛一亮:“你的意思是……卖给他们?”
“不是卖,是‘让’。”李明远嘴角勾起一抹深意,“但这‘让’,得让他们付代价。国军向来对自己人‘大方’,为了邀功请赏,师长赵志国肯定愿意出点血。”
他顿了顿,说出计划:“跟赵志国谈判,咱把县城让给他们,但他们得给咱一批武器弹药,再支援些药品和粮食。条件谈妥,咱就撤,回狼牙山根据地,继续扩军、造武器。”
“就怕他们耍赖。”赵铁山不放心,“国军的德性,咱又不是不知道。”
“所以得拿捏住他们的软肋。”李明远冷笑,“赵志国一心想升官,咱把县城让给他,他正好可以向委员长报功。要是谈不拢,咱就把县城毁了再走——烧了粮仓,炸了军火库,让他什么都捞不着。他权衡利弊,肯定会答应。”
二、谈判桌上的较量
国军第17师的谈判代表是赵志国的副官,姓黄,一身笔挺的军装,带着股傲气。
“李队长,贵军能打下县城,确实不易。”黄副官端着茶杯,慢悠悠地说,“但这县城本就是国民政府的地盘,贵军‘归还’是应该的,谈条件就没必要了吧?”
李明远没接他的话,而是让战士抬上来几个箱子,打开——里面是从鬼子那里缴获的文件,有松井和临城联队的往来电报,还有伪县长的账本。
“黄副官请看。”李明远指着文件,“这些能证明,县城的鬼子是被我们消灭的,伪政府是我们端掉的。要是把这些送到重庆,委员长会怎么看?”
他话锋一转:“当然,赵师长一心抗日,我们佩服。把县城交给你们,也是为了团结抗日。只是我部伤亡不小,急需补充——五十支步枪,十挺机枪,两千发子弹,五百斤药品,三千斤粮食。这些对17师来说,不算难事吧?”
黄副官的脸色变了变。他知道赵志国多想要这个“收复县城”的功劳,要是八路军把功劳捅到重庆,师长的升迁就悬了。
“李队长这是漫天要价。”黄副官强作镇定,“我们最多给二十支步枪,两挺机枪。”
“那就没得谈了。”李明远合上箱子,“赵铁山,通知下去,准备炸城。粮仓、军火库、火车站,一个不留。”
“是!”赵铁山起身就走。
“等等!”黄副官急忙拦住,额头上渗出冷汗,“李队长别急,有话好说。我请示一下师长。”
电话打了半个时辰,黄副官挂了电话,脸色难看地说:“师长答应了,但机枪只能给五挺,药品三百斤,粮食两千斤。他说,这是最大诚意。”
“成交。”李明远干脆地说,“让他们明天把东西送到城外十里坡,我们验完货,后天一早就撤。”
黄副官松了口气,心里却暗骂八路军狡猾——这哪里是让城,分明是趁火打劫。但他不敢发作,只能硬着头皮答应。
三、悄然撤军,满载而归
第二天,十里坡的交接很顺利。国军送来的武器弹药堆成了小山,还有几箱进口的盘尼西林(青霉素),连周桂兰都忍不住惊叹:“这下伤员有救了!”
李明远让人仔细清点,确认数量无误后,对黄副官说:“告诉赵师长,县城我们会打扫干净,保证没有鬼子残余。”
黄副官皮笑肉不笑:“多谢李队长。”
当天夜里,八路军开始悄无声息地撤军。战士们背着缴获的武器,抬着药品和粮食,还有从伪县政府抄出的金银财宝(打算运回根据地充作军饷)。
百姓们舍不得他们走,拉着战士的手问:“你们还会回来吗?”
李明远站在城门口,对百姓们说:“我们会回来的,等把所有鬼子赶跑,我们就回来。现在,你们跟着国军,也要好好生活,别给鬼子当汉奸。”
王老爷子拄着拐杖,送了他们很远:“山里不比城里,万事小心。”
“您放心。”李明远握着他的手,“我们在狼牙山等着您,到时候还得请您给新工厂设计图纸呢。”
天快亮时,最后一批战士撤出了县城。李明远回头望了一眼,县城的轮廓在晨雾中若隐若现。放弃一座刚打下的城确实可惜,但他知道,这是目前最明智的选择——保存实力,才能打更长久的仗。
四、归山蓄力,闷声发展
回到狼牙山根据地,战士们刚放下行李,就投入到了新的忙碌中。
- 扩军练军:县城一战打出了名气,不少青年农民和镇上的学徒都来参军,队伍一下子扩到了五百人。李明远把他们分成三个营,赵铁山、马老根、水生各带一个,每天天不亮就出操,练射击、练刺杀、练山地作战。他还请了王老爷子教战士们看地形、挖工事,“在山里打仗,得把山变成咱的帮手”。
- 升级工厂:新缴获的机床和钢材派上了用场,铁厂扩建成了“兵工总厂”,刘铁匠带着徒弟们仿造“中正式”步枪,还试着造迫击炮。周先生的化学坊开始提炼硝酸,研究更厉害的炸药——他说要造出“能炸穿坦克的炸弹”。
- 储备物资:从县城带回的粮食和药品,足够根据地用半年。张老汉的运输队往山里运了更多的煤和矿石,山洞里的仓库堆得满满当当。周桂兰的医疗队办起了“卫生员培训班”,教村民们急救知识,“每个村都得有能救急的人”。
李明远没闲着,他带着陈参谋在山里转悠,规划新的防御工事。他们在狼牙山的入口处修了三道关卡,用巨石和铁丝网封锁,还在悬崖上挖了隐蔽的射击孔。
“鬼子要是来搜山,就让他们有来无回。”李明远指着地图上的伏击点,“这里设地雷阵,这里用滚石,这里埋伏机枪,让他们知道,大山不是好惹的。”
这天,刘铁匠兴冲冲地跑来:“队长,咱造出第一门迫击炮了!”
李明远跟着他去看,那门迫击炮用铁轨钢锻造,虽然看着粗糙,但炮管笔直,透着一股硬朗的劲儿。
“试射一下!”李明远下令。
战士们把迫击炮抬到山坳里,装弹,瞄准,点火——“轰!”炮弹呼啸着飞出,落在远处的空地上,炸出一个丈许宽的大坑。
“好!”战士们欢呼起来。
刘铁匠抹了把汗,嘿嘿直笑:“下次咱再改进改进,争取打更远、更准!”
李明远看着硝烟弥漫的山坳,心里充满了力量。放弃县城不是退缩,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他们在大山里积蓄力量,造更多的枪,练更强的兵,等时机成熟,就能像出山的猛虎,把所有侵略者都赶出家园。
夕阳落在狼牙山的顶峰,给山洞工厂的烟囱镀上了一层金边。那里的机器声日夜不息,像一首充满希望的歌,在山谷里久久回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