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质疑者再找茬,被数据打脸
日内瓦国际会议中心的大厅里,暖黄色的灯光洒在光滑的大理石地面上,映得四周的落地玻璃窗亮堂堂的。全球光伏联盟首届技术论坛正开得火热,台下密密麻麻坐满了人——前排是西装革履的各国能源官员,手里捧着厚厚的笔记本,时不时低头记两笔;中间几排是光伏企业的高管,有人凑在一起小声讨论技术细节,有人举着手机拍摄台上的演示画面;最后几排却坐着些脸色不太轻松的人,他们大多穿着深色西装,胸前的名牌印着“某石油集团”“某天然气公司”的字样,显然是传统能源领域的代表,有人手指无意识地敲着桌面,眼神里带着几分审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他们是来“挑刺”的。
舞台侧方的展示区里,星辰科技的柔性光伏板被做成了可折叠的样式,工作人员轻轻一拉,就能展开成一张一米宽的面板,引得不少人驻足观看;旁边陆氏能源的抗寒组件旁,放着个透明的展示盒,里面装着在零下50度环境下测试过的零件,表面连一点脆裂的痕迹都没有。原本气氛还算融洽,时不时有人凑过去摸一摸组件、问两句技术参数,直到一个穿着深灰色西装的男人突然“唰”地站起来,打破了这份平静。
“我有个疑问,想跟林主席探讨一下!”男人的声音洪亮,带着股不容置疑的傲慢,说话时还特意挺了挺胸,胸前的名牌在灯光下格外显眼——“汉森,某石油集团欧洲区总裁”。他扫了眼台下,目光最后落在主席台上的林晚身上,嘴角带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嘲讽:“林主席今天一直在说光伏是未来能源的方向,但据我所知,光伏的建设成本比石油高太多了!就拿我们集团来说,建一座光伏站的钱,足够我们挖三口油井,还能剩下钱买设备;而且光伏靠天吃饭,晴天能发电,遇上阴雨天、暴风雪就歇菜,后期维护成本也不低,这样的能源,怎么跟稳定又便宜的石油比?”
这话一出,台下瞬间安静了几分,连原本嗡嗡的议论声都停了。有几个坐在汉森附近的石油企业代表,立刻跟着点头附和,其中一个还故意清了清嗓子,像是在给汉森撑腰;还有人拿出手机,假装低头记录,实则用眼角余光偷瞄林晚,等着看她怎么应对这场“突袭”。
坐在后排的玛丽婶子,气得攥紧了拳头,指节都泛白了,她凑到旁边的肯尼亚代表耳边,压低声音却满是火气地说:“这人根本不懂实际情况!我们索马里的光伏站,发一度电的成本比买柴油便宜多了,要是靠石油,我们村现在还得摸黑过日子呢!”肯尼亚代表赶紧拍了拍她的手,小声劝:“别着急,听林主席怎么说,她肯定有办法。”
林晚倒没显得生气,反而从桌上拿起平板,对着台下温和地笑了笑,声音透过音响传遍全场:“汉森先生提出的疑问,其实很多人在接触光伏初期都会有。不过‘光伏成本高’这个说法,放在现在已经有点滞后了——今天既然大家都在,我就用几组真实数据,跟大家好好聊聊光伏成本的变化。”
她说着,抬手示意工作人员切换大屏幕。原本展示技术原理的画面瞬间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张清晰的柱状对比图,蓝色柱子代表光伏度电成本,红色柱子代表石油度电成本,两条曲线从左到右的变化一目了然。“大家看这张图,”林晚的手指在平板上轻轻点了点,屏幕上的光标跟着移动到2018年的数据上,“2018年的时候,全球光伏度电成本大概是0.5美元,而石油度电成本是0.4美元,那时候说光伏成本高,确实没毛病。但这几年,随着技术突破,情况已经完全不一样了——到2023年,我们通过优化光伏组件材料、改进安装技术,把度电成本直接降了50%,现在全球平均光伏度电成本只有0.25美元。”
她顿了顿,光标又移到石油数据上,语气客观:“而石油呢?受国际局势、运输成本、开采难度增加的影响,这几年度电成本一直在涨,现在已经涨到了0.3美元。也就是说,现在全球大部分地区,光伏发一度电的成本,已经比石油便宜了0.05美元。别小看这0.05美元,一座100兆瓦的光伏站一年发的电,能比用油省出几百万美元。”
台下立刻响起一阵“哦”的惊叹声,不少代表纷纷前倾身体,盯着屏幕上的数据仔细看,还有人拿出手机对着屏幕拍照。汉森皱了皱眉,脸上的傲慢淡了几分,但还是不甘心地追问:“可林主席只说了度电成本,建光伏站的初期投入还是很高吧?比如买组件、建支架、铺电缆,这些加起来,比打一口油井贵多了。”
“初期投入也在降,而且降得不少。”林晚没等他说完,就调出了另一组数据,屏幕上出现了非洲索马里光伏项目的前后对比表,“以我们在索马里建的10兆瓦光伏站为例,三年前建第一座的时候,用的是传统支架和组件,光是材料采购和安装费用就花了1.2亿美元。但去年我们建第二座的时候,用了陆氏能源研发的新型轻量化支架,还有星辰的柔性光伏组件——支架重量减轻了30%,运输成本降了25%;柔性组件可以卷起来运输,还能直接贴在简易屋顶上,安装效率提高了40%。最后算下来,总成本只花了6000万美元,还不到之前的一半。”
她特意抬眼看向汉森,语气平和却有力量:“汉森先生说光伏靠天吃饭,维护成本高。那我再给您看个实际案例——我们在北极建的光伏站,用了抗寒涂层和智能清洁系统。冬天不用派人冒着零下50度的严寒去扫雪,组件表面的涂层会自动融雪;遇到沙尘天气,智能清洁机器人会定时清理面板,不用人工操作。而且光伏组件的设计寿命能到25年,期间除了每5年换一次储能电池,基本不用大修。”
说着,屏幕上跳出了北极光伏站和某油井的运维成本对比表:“2023年,北极光伏站的运维成本只占总投入的2%,主要花在电池更换和远程监控上;而同期我们调研的某石油集团油井,运维成本占比是8%——要清理油污、维护抽油机,还要应对可能的泄漏事故,这些隐性成本,汉森先生刚才好像没算进去吧?”
台下的议论声越来越大,不少代表开始点头赞同。坐在中间的埃里克忍不住举了举手,得到允许后站起来笑着补充:“林主席说的没错!我们欧洲去年就大面积用了星辰的光伏储能系统,现在德国有30%的家庭都装了户用光伏板,发的电不仅够自己用,多余的还能卖给电网。我自己家也装了,算下来度电成本比买俄罗斯的天然气还低20%,现在没人再喊‘光伏成本高’了!”
“还有我们索马里!”玛丽婶子也没等主持人同意,直接站起来大声说,声音清亮得整个大厅都能听见,“我们村的光伏站,每天发的电够全村两百多户用,还能带动抽水机浇地。之前用柴油发电机的时候,一个月要花八千美元买柴油;现在用光伏,除了偶尔换个小零件,基本不用花钱,一年能省快十万美元!再也不用等破冰船冒着风暴送油了!”
汉森的脸慢慢涨成了淡红色,他张了张嘴,还想找理由反驳,目光扫过台下,却发现刚才跟着点头的几个石油代表都悄悄低下了头,没人再敢帮他说话。他顿了顿,硬着头皮说:“可……可你们的技术只适合晴天多、温度适宜的地方吧?像高纬度地区、多雨多雾的地方,光伏发电效率肯定上不去,还是得靠石油天然气。”
“这些地区我们早就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了。”林晚调出一张彩色的世界地图,上面密密麻麻标着不同颜色的圆点,旁边还有图例说明,“蓝色的圆点代表高纬度地区,比如俄罗斯、加拿大、冰岛,这些地方用的是我们研发的-50c抗寒组件,就算冬天日照短、温度低,发电效率也能保持在标准值的80%以上;绿色的圆点是多雨多雾地区,比如英国、日本,用的是透光率90%的新型超白玻璃组件,就算阴天,也能吸收散射光发电;红色的圆点是沙漠地区,比如沙特、阿联酋,用的是防沙尘自清洁涂层,组件表面不容易积灰,半年不用人工清理,发电效率也不会降。”
她指着地图上冰岛的位置,屏幕上立刻弹出冰岛光伏项目的效果图:“冰岛刚跟我们联盟签了合作协议,要在雷克雅未克附近建一座20兆瓦的光伏站,用的就是抗寒组件和储能系统。根据测算,项目明年投产之后,他们的光伏度电成本能降到0.2美元,比当地的地热发电还便宜15%。到时候,冰岛就能实现‘地热+光伏’的清洁能源组合,彻底摆脱对石油的依赖。”
大屏幕最后跳出一张总结性的图表,标题醒目:“2023年,全球已有60%的地区,光伏度电成本低于石油;预计2025年,这个比例将达到80%”。图表下方还附了一个蓝色的链接按钮,标注着“点击查看各国项目详情”——谁想验证数据,只要点进去,就能看到每个项目的成本明细、技术参数、甚至现场照片,全都是公开透明的信息。
汉森盯着屏幕上的数据和案例,嘴巴张了张,却半天说不出一句话。他之前准备的那些质疑理由,在这些具体的数据和实际案例面前,全都站不住脚了。台下突然响起一阵掌声,先是零星的几声,很快就像潮水似的蔓延开来,比刚才汉森提问时热烈多了,还有人吹起了口哨,显然是被这组有力的数据说服了。
林晚把平板轻轻放在桌上,看着台下说:“我知道,传统能源企业可能会担心,光伏的发展会影响你们的利益。但我想说,能源转型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是共同进步的过程。我们联盟非常欢迎石油、天然气企业加入,一起研究‘光伏+传统能源’的混合能源系统——比如在油井旁边的空地上建光伏站,用光伏电给抽油机、输油管道供电,既不浪费土地资源,又能降低你们的运营成本;还可以合作建光伏储能电站,在石油运输受阻的时候,用光伏电保障民生用电。”
汉森这才缓过神来,脸上的傲慢彻底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几分尴尬。他站起身,对着林晚微微欠了欠身,语气也软了下来:“林主席的数据分析得很清楚,案例也很有说服力,是我之前获取的信息太滞后了,对光伏技术的进步了解不够。后续我们集团,或许可以跟联盟探讨一下混合能源系统的合作可能性。”
“我们随时欢迎,联盟的技术团队可以随时跟你们对接。”林晚点点头,没有趁机追问,也没有表现出丝毫得意——数据已经说明一切,没必要再纠结谁对谁错,推动合作才是更重要的事。
论坛结束后,不少代表围着林晚,有的想深入了解成本控制的技术细节,有的直接拿出合作方案,想尽快引进光伏项目;还有几个原本持怀疑态度的石油企业代表,也主动过来交换名片,说想进一步了解“光伏+石油”的混合模式。玛丽婶子挤到林晚身边,笑得合不拢嘴,拉着她的手说:“林主席,你刚才那几下太解气了!把汉森说得哑口无言,看他以后还敢不敢随便质疑光伏!”
林晚笑着摇摇头:“不是我厉害,是技术和数据厉害。只要我们的技术一直在进步,成本一直在降,用实际案例证明光伏的价值,质疑声自然会越来越少。”
陆哲从人群外挤进来,手里端着一杯温水,递到林晚手里:“早就知道你提前准备了这些数据,刚才汉森突然站起来的时候,我还稍微捏了把汗,怕你没来得及整理。”
“怎么会没准备?”林晚喝了口温水,缓解了一下喉咙的干涩,“这种质疑我们早就预料到了,这些数据都是我跟陆氏的技术团队、联盟的调研小组一起整理了半个月的成果,每个数字都有实际项目支撑,每个案例都能找到负责人核实,假不了。”
当天晚上,“光伏度电成本低于石油”“林晚用数据打脸质疑者”的话题就冲上了全球各大社交平台的热搜。国内网友把林晚在论坛上展示的数据做成了九宫格图片,配文“用实力说话,用数据打脸,林总这波操作太飒了!”;还有人翻出汉森所在石油集团去年的财报,调侃“建议汉森总多看看联盟的技术报告,别还活在五年前的认知里”。
全球光伏联盟的官网也趁机更新了一份《全球光伏成本白皮书2023》,把林晚在论坛上展示的所有数据、案例、技术参数都完整地放了上去,还附带了Excel格式的原始数据下载链接,供各国政府、企业免费参考。不到24小时,白皮书的下载量就突破了10万次,不少国家的能源部门都发来了邮件,想邀请联盟的专家去做光伏成本测算,还有些小岛国直接提出要加入联盟,希望尽快引进光伏项目。
林晚坐在酒店的书桌前,翻看着网友的留言和联盟官网的下载数据,手指无意识地摸了摸口袋里母亲苏晴的旧钢笔——笔身的纹路已经被摸得光滑,却依旧带着熟悉的温度。她想起母亲当年在实验室里搞光伏研发时,也有人说“这东西成本太高,根本推广不开”,母亲当时没多说什么,只是埋头画图、反复试验。现在,她终于用一组组扎实的数据,证明了母亲当年的坚持没有错。
“在想什么呢?”陆哲洗完澡出来,看到她对着电脑发呆,走过去从身后轻轻抱住她,下巴抵在她的肩膀上。
“在想,下次再有人质疑光伏,我们就能拿出更多数据打脸了。”林晚转过身,对着他笑了笑,“明年我们还要推更高效的光伏薄膜,成本估计还能降10%,到时候会有更多地方用得起光伏电。”
陆哲点点头,指着窗外的夜景——日内瓦的街道上,不少路灯已经换成了光伏供电的款式,柔和的灯光照亮了行人的路。“你看,连这里的路灯都在变。等我们的技术再进步,说不定以后油井旁边都会长满光伏板,到时候就没人再质疑光伏成本高了。”
林晚看着窗外的灯光,心里满是期待。她知道,质疑声不会完全消失,毕竟能源转型是个漫长的过程,总会有人固守旧的认知。但只要每一次面对质疑时,都能用扎实的数据、实际的案例回应,就能让更多人看清光伏的价值,让更多国家选择清洁能源。而这,正是全球光伏联盟存在的意义——用技术打破偏见,用数据证明未来,让清洁能源真正走进地球的每一个角落,照亮更多人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