罢(罢)bà,停止。《史记·秦始皇本纪》:“秦出兵,五国兵罢。”
我们来解读一个出自《史记》的典故。与上一个“欲罢不能”中“罢”的“停止”义不同,这里的“兵罢”是另一个经典用法。
一、 原文、注释及翻译
【原文】
《史记·秦始皇本纪》:“八年,王弟长安君成蟜将军击赵,反,死屯留,军吏皆斩死,迁其民于临洮。将军壁死,卒屯留、蒲鶮反,戮其尸。河鱼大上,轻车重马东就食。嫪毐封为长信侯。予之山阳地,令毐居之。宫室车马衣服苑囿驰猎恣毐。事无小大皆决于毐。又以河西太原郡更为毐国。九年,彗星见,或竟天。攻魏垣、蒲阳。四月,上宿雍。己酉,王冠,带剑。长信侯毐作乱而觉,矫王御玺及太后玺以发县卒及卫卒、官骑、戎翟君公、舍人,将欲攻蕲年宫为乱。王知之,令相国昌平君、昌文君发卒攻毐。战咸阳,斩首数百,皆拜爵,及宦者皆在战中,亦拜爵一级。毐等败走。即令国中:有生得毐,赐钱百万;杀之,五十万。尽得毐等。卫尉竭、内史肆、佐弋竭、中大夫令齐等二十人皆枭首。车裂以徇,灭其宗。及其舍人,轻者为鬼薪。及夺爵迁蜀四千馀家,家房陵。是月寒冻,有死者。杨端和攻衍氏。彗星见西方,又见北方,从斗以南八十日。十年,相国吕不韦坐嫪毐免。桓齮为将军。齐、赵来,置酒。齐人茅焦说秦王曰:‘秦方以天下为事,而大王有迁母太后之名,恐诸侯闻之,由此倍秦也。’秦王乃迎太后于雍而入咸阳,复居甘泉宫。大索,逐客,李斯上书说,乃止逐客令。李斯因说秦王,请先取韩以恐他国,于是使斯下韩。韩王患之。与韩非谋弱秦。大梁人尉缭来,说秦王曰:‘以秦之强,诸侯譬如郡县之君,臣但恐诸侯合从,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湣王之所以亡也。愿大王毋爱财物,赂其豪臣,以乱其谋,不过亡三十万金,则诸侯可尽。’秦王从其计,见尉缭亢礼,衣服食饮与缭同。缭曰:‘秦王为人,蜂准,长目,挚鸟膺,豺声,少恩而虎狼心,居约易出人下,得志亦轻食人。我布衣,然见我常身自下我。诚使秦王得志于天下,天下皆为虏矣。不可与久游。’乃亡去。秦王觉,固止,以为秦国尉,卒用其计。而李斯用事。十一年,王翦、桓齮、杨端和攻邺,取九城。……****当是时,秦已并巴、蜀、汉中,越宛有郢,置南郡矣;北收上郡以东,有河东、太原、上党郡;东至荥阳,灭二周,置三川郡。吕不韦为相,封十万户,号曰文信侯。招致宾客游士,欲以并天下。李斯为舍人。蒙骜、王齮、麃公等为将军。王年少,初即位,委国事大臣。晋阳反。元年,将军蒙骜击定之。二年,麃公将卒攻卷,斩首三万。三年,蒙骜攻韩,取十三城。王齮死。十月,将军蒙骜攻魏氏畼、有诡。岁大饥。四年,拔畼、有诡。三月,军罢。秦质子归自赵,赵太子出归国。十月庚寅,蝗虫从东方来,蔽天。天下疫。百姓内粟千石,拜爵一级。五年,将军骜攻魏,定酸枣、燕、虚、长平、雍丘、山阳城,皆拔之,取二十城。初置东郡。冬雷。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
【节选关键句】
“六年,韩、魏、赵、卫、楚共击秦,取寿陵。秦出兵,五国兵罢。”
【注释】
· 六年:指秦始皇即位后的第六年(公元前241年)。
· 韩、魏、赵、卫、楚:即战国末期除齐、燕外的东方五国。此为战国时代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 寿陵:秦地邑名。
· 秦出兵:秦国派出军队。
· 五国兵罢:五国联军撤退、解散。“罢”音pi,通“疲”,此处意为军队停止行动、解散。
【翻译】
(秦始皇)六年,韩国、魏国、赵国、卫国、楚国联合起来共同攻打秦国,攻取了秦国的寿陵。秦国派出大军(迎战),五国联军就撤退解散了。
二、 典故介绍与背景
这段记载描述的是战国末期一次标志性的事件——最后一次合纵攻秦。
· 历史背景:经过秦昭襄王时期的持续打击(如长平之战),东方六国已元气大伤,国力与秦国差距悬殊。秦国呈现出“一国独强”的态势。此时,秦国在位的少年嬴政(后来的秦始皇)尚未亲政,国政由吕不韦把持。
· 事件经过:公元前241年,由楚国春申君黄歇牵头,联合韩、赵、魏、卫,组成五国联军攻打秦国。联军一度攻至函谷关,并占领了秦国的寿陵。然而,当秦国真正调集精锐部队出关迎战时,联军却不敢与之决战,望风而退,草草收场。
· 深远影响:这次“雷声大,雨点小”的合纵行动,彻底暴露了东方各国已无力与秦国正面对抗,各国之间互不信任、各怀鬼胎的弱点。从此以后,山东六国再也无法组织起有效的联合军事行动,只能坐待秦国各个击破。这为秦始皇日后统一六国扫清了最后的障碍。
三、 寓意
“秦出兵,五国兵罢”这句话,简洁而深刻地揭示了几个核心寓意:
1. 绝对实力下的威慑效应:当一方拥有绝对强大的实力时,仅凭展示实力(“出兵”)的姿态,就足以震慑对手,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最高战略目的。秦国军力的强大,使得联军未战先怯。
2. 联盟的脆弱性:在没有共同且坚定的核心利益和信任基础时,联盟往往是脆弱的。五国各为自身利益算计,都希望别人打头阵,自己坐收渔利。一旦遇到真正的压力,这种松散联盟便瞬间瓦解。
3. 从主动到被动的心态转变:五国本是主动进攻方,但在强大的秦国做出反应后,他们立刻从“攻”转为“守”和“逃”,心态上完全被压制。这体现了战略主动权的重要性。
四、 结合现实论述
这个典故在当今的国际竞争、商业博弈乃至个人发展中,都有着深刻的镜鉴意义。
1. 在国际关系与地缘政治中:
当今世界格局中,强国往往通过展示军事力量(如军演、新型武器亮相、舰队巡航)来进行战略威慑,以期让潜在对手知难而退,这正是“秦出兵”的现代版本。
· 例如:某个区域大国展示其强大的军事实力,其周边心怀不满或试图挑衅的小国联盟,很可能就会像“五国兵罢”一样,在权衡利弊后选择退缩或改变策略。这说明了综合国力是外交最根本的后盾。一个国家只有自身强大,才能在复杂的国际博弈中占据主动。
2. 在商业市场竞争中:
在商战中,强大的龙头企业也常常扮演“秦”的角色。
· 例如:当几个中小公司联合起来,试图挑战某个行业巨头的市场地位时(如联合推出竞争性产品、制定新标准)。如果该行业巨头迅速做出反应,宣布大幅降价、推出颠覆性技术或启动强大的市场宣传攻势(这即是“秦出兵”),那些原本就实力不济、合作松散的中小企业联盟很可能就会因恐惧而瓦解,放弃直接竞争(“五国兵罢”)。这告诫我们,在挑战强者之前,必须评估对方的反制能力和己方联盟的稳固度。
3. 在个人职场与发展中:
这个道理同样适用于个人。
· 对于个人:不断学习、精进专业技能,打造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和“护城河”,让自己变得足够强大(成为“秦”)。当你在某个领域成为不可或缺的专家时,很多潜在的竞争和麻烦自然会绕道而行。你的“实力”本身就是最好的防御。
· 对于团队合作:这个故事也提醒我们,组建或加入一个团队时,要审视团队的目标是否一致,成员之间是否信任,凝聚力如何。一个貌合神离、同床异梦的团队,看似人多势众,一旦遇到真正的困难,很容易作鸟兽散,重蹈“五国兵罢”的覆辙。
结论
“秦出兵,五国兵罢”不仅是一个历史事实的陈述,更是一种关于权力、威慑与联盟本质的深刻隐喻。它告诉我们,终极的胜利来自于自身不可撼动的强大,而任何缺乏坚实内核的联合,在真正的压力测试面前都不堪一击。无论是在国家、企业还是个人的层面,致力于提升自身的硬实力与软实力,才是应对一切挑战的根本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