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凡将带着从巴彦淖尔汲取的田园安宁,向南折返,踏入那片被乌兰布和沙漠、库布其沙漠和毛乌素沙地环绕,却又以“乌金之海”和“葡萄之乡”闻名的独特城市——乌海。
列车离开河套平原的沃野,窗外的景色逐渐变得荒凉。巨大的沙丘开始出现在视野中,与零星的绿洲交织,呈现出一幅苍凉而壮阔的画卷。当“乌海”二字出现在站牌上时,楚凡知道,一座在沙漠戈壁中顽强生长,因煤而兴、因水而灵的工业城市正等待着他。
核心路线: 乌海湖 → 甘德尔山(成吉思汗雕像) → 煤炭博物馆 → 葡萄种植基地
徒步者所见与闻:
1. 乌海湖:沙漠中升起的“海”
楚凡的第一站,是堪称奇迹的乌海湖。这座在黄河海勃湾水利枢纽建成后形成的巨大湖泊,与紧邻的乌兰布和沙漠形成了“一半湖水一半沙”的奇观。他乘船游于湖上,碧波万顷,水鸟翔集,完全无法想象身处三大沙漠的包围之中。
一位在湖边拍照的本地摄影师告诉他:“以前这里就是干河滩和沙地。现在有了这片水,整个城市都活了,气候也湿润了。这湖水,是我们的‘救命水’,也是我们的‘风景线’。”
2. 甘德尔山与成吉思汗雕像
登上甘德尔山,仰望着那座矗立在山巅、高达88.95米的巨型成吉思汗锻铜雕像,楚凡感到了强烈的视觉与心灵震撼。雕像俯瞰着脚下的乌海湖、黄河与整座城市,充满了君临天下的气魄。
景区的工作人员说:“修建这座雕像和山上的博物馆,不仅是为了纪念一代天骄,也是想告诉我们乌海人,即使环境艰苦,也要有征服困难、开创伟业的雄心。”
3. 煤炭博物馆:地下的“乌金”史诗
在乌海煤炭博物馆,楚凡深入了解了这座“乌金之海”的起源。从亿万年前的森林到今日的煤炭,从简陋的小煤窑到现代化的综采设备,一部关于煤炭的史诗在眼前展开。
一位退休的老矿工在参观时,指着墙上的老照片激动地对楚凡说:“那是我年轻的时候!我们那代人,就是用镐头和汗水,把这地下的‘黑宝贝’挖出来,支援国家建设。苦是苦,但光荣!”
4. 葡萄种植基地:沙漠里的“紫色梦想”
令人意想不到的是,乌海是中国优质葡萄的重要产区。在沙漠边缘的葡萄种植基地,楚凡看到了一排排葡萄藤在沙地上顽强生长,上面挂满了成熟的、如宝石般的葡萄。
种植园主,一位皮肤黝黑的中年人,热情地请他品尝:“我们这儿的葡萄,日照足,温差大,糖分积累多,甜得很!我们不光卖鲜食葡萄,还酿葡萄酒。要让这沙漠,真正变成‘紫色的海洋’。”
5. 书法广场与“书法之城”
傍晚,楚凡来到市区的书法广场。乌海被誉为“中国书法城”,广场上矗立着众多书法名家的碑刻。许多市民在此以水为墨,以地为纸,挥毫泼墨,构成一道独特的文化景观。
一位正在练字的老者说:“我们乌海,有煤的硬气,有水的灵气,现在更要有文化的底气。练字,能让人静下来,在这沙漠边上,找到内心的安宁。”
在乌海,楚凡看到了一座城市在极端环境中创造奇迹的非凡能力:
· 他在乌海湖看到了人类改造自然、化戈壁为碧波的伟力。
· 他在甘德尔山感受到了这座城市不甘平庸、追求卓越的精神象征。
· 他在煤炭博物馆体会了工业文明的基石与一代人的奉献。
· 他在葡萄园品尝到了沙漠变绿洲后结出的甜美果实。
· 他在书法广场触摸到了资源型城市对精神文化的追求。
这座城市,就像它的名字一样,是沙漠(乌)中的海洋(海),是坚硬(煤)与柔软(水、葡萄、文化)的奇妙结合体。
楚凡的笔记本上,画下了一串葡萄和一块煤的剪影。他带着对这座沙海明珠的深深敬佩,即将结束他在内蒙古的漫长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