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皇子和陈宇泽到了别院后,坐在装饰典雅的正厅中。阳光透过精致的窗棂,洒在光滑的地面上,映出一片斑驳的光影。厅内摆放着几件古朴的家具,散发着淡淡的木香,让人心生宁静。
二皇子端起桌上的茶杯,轻轻抿了一口,眼神中透露出几分期待。他转头看向陈宇泽,微笑着说道:“陈公子,赵志书此人,虽出身乡野,但才情出众,相信你们定能相谈甚欢。”
陈宇泽微笑着点头,回应道:“在下也很期待能与赵兄见面,共同探讨学问,增进见识。”
正说着,小厮安顺匆匆走进正厅,躬身行礼道:“殿下,赵公子已经请到。”
二皇子闻言,放下茶杯,站起身来,目光温和地看向门口。只见赵志书身着朴素衣衫,步伐稳健地走进正厅,脸上带着谦逊的微笑。他看到二皇子和陈宇泽,连忙上前行礼:“见过安公子和这位公子。”
二皇子微笑着说道:“赵公子不必多礼,快请坐。”
待赵志书坐下后,二皇子介绍道:“赵公子,这位是瑞溪县的陈宇泽陈公子,也是今年的备考学子。他听闻你的才名,特地前来相见。”
赵志书闻言,连忙起身向陈宇泽行礼:“原来是陈公子,失敬失敬。在下才疏学浅,还望陈公子不吝赐教。”
陈宇泽微笑着还了礼,说道:“赵兄客气了。在下也很期待能与赵兄共同探讨学问,共同进步。”
三人落座后,气氛变得愈发融洽。小厮安顺适时地送上新泡的茶水,茶香袅袅,为这场文人雅集更添了几分雅致。
二皇子轻抚着茶杯边缘,缓缓开口:“今日能聚三位青年才俊于此,实乃幸事。吾辈当以学问为舟,以志向为帆,共赴科举之路,为国效力。”
陈宇泽点头赞同:“殿下所言极是。吾等虽出身不同,但皆怀有一颗求知若渴之心,愿以此心,共探圣贤之道,不负韶华。”
赵志书亦神色郑重:“在下虽出身乡野,但常怀凌云之志。得遇二位公子,实乃人生一大幸事。愿我们能在相互切磋中,各有所得,共赴科举,扬名立万。”
二皇子见状,心中暗自欣慰,说道:“考试之前,你们不妨多聚聚,共同讨论学问,互相启发。陈公子,若不嫌弃,便在我这别院中住下吧,也方便你们交流。”
陈宇泽闻言,脸上露出感激之色,连忙起身行礼道:“多谢公子盛情款待,在下荣幸之至。”
赵志书也连忙起身,拱手说道:“多谢安公子提供如此宝贵的交流机会,在下定当珍惜。”
二皇子微笑着点了点头,示意他们不必客气。他深知,像陈宇泽和赵志书这样的青年才俊,是国家未来的栋梁之才。能够为他们提供一个交流学习的平台,也是自己作为皇子的一份责任。
接下来的日子里,陈宇泽便住在了别院中,与赵志书、二皇子三人朝夕相处,共同讨论学问,切磋文采。他们时而品茗论道,时而挥毫泼墨,彼此之间的友谊也在这一过程中日益深厚。
在二皇子的引导下,他们还时常关注时局,讨论治国安邦之策。赵志书虽出身乡野,但其见解独到,往往能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让二皇子和陈宇泽都刮目相看。
而陈宇泽则以其广博的知识面和敏锐的洞察力,为二人提供了许多新的思路和视角。他们的讨论不仅限于书本上的知识,更涉及到了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命运。
时光如白驹过隙,不经意间,距离科举考试只剩一日之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