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固城头的硝烟渐渐散去,战争的创伤却深刻地烙印在这片土地上。城池虽克,但南燕故地青州,早已因连年战乱、慕容超的横征暴敛以及最后的围城困守,变得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田野荒芜,村落十室九空,大量失去家园和土地的流民如同孤魂野鬼,在废墟和官道旁挣扎求生,成为亟待解决的不稳定因素。
刘裕志在天下,绝非只想得到一片焦土。将新占领的青州迅速转化为稳定的大后方和北伐的粮饷基地,是比军事清剿更为紧迫的任务。这一日,刘裕召集麾下文官武将,包括陈衍在内,商议青州善后与重建事宜。
“广固已下,然青州疲敝,百废待兴。流民数十万,嗷嗷待哺,若处置不当,恐生民变,亦为北虏所乘。”刘裕开门见山,目光扫过众人,“当务之急,在于安民、垦荒、积谷!诸位有何良策?”
主管后勤的文官率先出列,面露难色:“大将军,府库虽得南燕积蓄,然大军消耗甚巨,若要赈济数十万流民,恐力有未逮。且春耕已过,今岁收成无望,即便分发粮种,也只能待来年……”
帐内气氛一时有些沉闷。单纯赈济确是杯水车薪,且易养成惰性。
陈衍沉吟片刻,出列拱手道:“大将军,末将以为,与其单纯放赈,不如以工代赈,授之以渔,使其自食其力,方能长治久安。”
“哦?细细说来。”刘裕目光投向他。
“青州土地肥沃,如今荒芜,非地不利,乃人祸所致。”陈衍分析道,“流民之所以流离,根源在于无地可耕,无粮可食。我军可颁布《垦荒令》:凡无主荒地,流民皆可认领垦殖,官府登记造册,三年内免征赋税,并提供必要之助。”
“提供何助?”刘裕追问。这才是关键。
“首重农具!”陈衍语气坚定,“流民孑然一身,岂有农具垦荒?正可大力推广我军所用之‘破荒犁’!”
他早有准备,让人抬进一具崭新的“破荒犁”。此犁乃之前熔炼缴获兵器所铸,其辕弯曲,犁铧锋利,犁壁光滑,结构轻便且效率远超直辕犁。
“此犁破土深,省畜力,一人一牛,一日可垦荒数亩!远比传统直辕犁高效!”陈衍亲自演示其结构优势,“可于青州各郡县设立官营农具坊,大量打造此‘破荒犁’,以极低价格租借甚至赊贷予垦荒流民,待其收成后以粮偿付即可!”
刘裕眼中精光一闪,这确是良法!既解决了流民无力购置农具的难题,又推广了新技术,提高了垦荒效率,官府还能回收部分成本。
“然今岁已误农时,即便垦荒,又当如何?”有文官提出疑问。
“垦荒并非只为今岁。”陈衍答道,“即便今岁只能种些荞麦、蔬菜等生长期短的作物,亦可稍解饥荒。更重要的是为来年春耕做好准备,将荒地变为熟田。此其一。”
他顿了顿,继续道:“其二,可组织流民兴修水利,疏通河道,修缮陂塘。以工代赈,每日发放口粮,使其有力劳作,亦为日后灌溉奠定基础。其三,可鼓励流民利用山泽之利,渔猎采集,补充食物,官府可统一收购其多余产出。”
这一套组合拳下来,思路清晰,考虑周全,将安置流民、恢复生产、推广技术、积蓄物资紧密结合在了一起。
刘裕听得连连点头,抚掌道:“善!大善!阿衍此策,深得朕心!便依此办理!即刻颁布《垦荒令》与《劝农令》!”
他看向陈衍,目光中充满期许:“阿衍,你于工械素有心得,这推广‘破荒犁’,督造农具,兴修水利之事,便交由你统筹负责!所需工匠、物料,尽可调配!”
“末将领命!”陈衍慨然应诺。这并非单纯的军事任务,却关乎北伐根基,意义重大。
政令迅速下达。在北府军刀剑的保障和各级新委任官吏(其中不乏投降的南燕旧吏,需戴罪立功)的推动下,庞大的流民安置机器开始运转起来。
在各处设立的流民登记点,面黄肌瘦的百姓们排起长队。当他们听说不仅能分到口粮渡过眼前危机,还能认领荒地,三年不交税,并且官府还提供那种听说很厉害的“破荒犁”时,麻木的眼神中终于重新燃起了希望的光芒。
很快,一批批打造好的“破荒犁”从临时设立的官坊中运出,分发到各个屯田点。陈衍亲自带队,组织工匠和懂得新式犁使用方法的士兵,深入田间地头,向流民们演示如何操作。
广阔的荒原上,昔日战火留下的焦痕尚未完全褪去,但新的生机已经开始勃发。无数流民家庭,扶着崭新的“破荒犁”,驱赶着官府贷给的瘦弱耕牛(或甚至人力拉犁),奋力地犁开板结的土地。锋利的犁铧深深切入泥土,翻起黑褐色的、孕育着希望的新土。
“快!真快啊!这犁真好用!”老农抚摸着光滑的犁壁,激动得手都在颤抖。
“一天能犁这么多地!明年……明年一定能吃饱饭!”一个半大的孩子看着翻开的土地,眼中充满了憧憬。
水利工地上同样热火朝天。数以万计的流民在官吏的组织下,疏浚河道,加固堤坝,挖掘沟渠。虽然辛苦,但每日能吃到实实在在的粥饭,还能积攒一点微薄的工钱,人人干劲十足。
陈衍骑着马,巡视在各处屯田点和工地之间。看着荒芜的土地被一点点开垦,看着绝望的流民脸上重现生机,他心中充满了一种与战场杀敌截然不同的成就感。这才是“新天在民田”的真正意义所在。
慕容月也被允许跟随陈衍参与一些农具的改良和图纸绘制工作(严格限定在技术范畴)。她站在田埂上,看着眼前这片繁忙而充满生机的景象,看着那些曾经属于慕容氏的子民如今在北府军的组织下开始新的生活,心情复杂难言。有黯然,有失落,但也有一丝莫名的慰藉。至少,这些人活下来了,并且有了希望。
技术的力量,在此刻展现出了它温暖而普惠的一面。冰冷的钢铁铸成的犁铧,翻开的却是生活的希望。北府军的战旗,在青州的原野上,不仅象征着征服,也逐渐开始意味着秩序与重建。
广固之战的胜利,正在从军事层面,迅速向政治和经济层面巩固和转化。青州,这片饱受创伤的土地,在北府军的组织和新技术的推动下,开始焕发出新的活力,一步步朝着刘裕和陈衍所期望的“北伐粮仓”的目标迈进。而陈衍的威望,也因其在战后重建中展现出的卓越能力,进一步攀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