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目编号: IpdRc-dEV-007
项目名称: 高精度灵子场协同训练平台(代号:“灵子共鸣舱”)
项目负责人: 陈醒
核心参与人员: 苏青竹(安全与伦理),张云帆(能量系统架构),周立坤(理论物理支持),李慕白(云师 - 模型算法顾问),林雅(精卫 - 感知反馈顾问)
日志记录起始: “补天”工程标准历 元年 7月 12日
[日志条目 001 - 陈醒 - 7月12日]
主题:项目立项缘起与初步构想
“共鸣曲”团队训练暴露出的核心问题在于:外部环境能量场过于“粗糙”和“不可控”。学员们如同在波涛汹涌的海面上学习划船,大部分精力耗费在对抗环境干扰和寻找彼此那微弱且不稳定的连接点上,而非专注于协同技巧本身。
我们需要一个“平静的内海”,一个能够精确生成、独立调控、甚至编程模拟特定能量环境与协同模式的训练平台。灵感来源于林雅对能量“旋律”的描述,以及李慕白关于“分布式能量节点网络”的设想。
初步构想:建造一个或多个独立的封闭舱室,内部能量场可由主控系统精确控制。核心功能应包括:
基准能量场设定: 提供从“绝对零度能量真空”到“高浓度灵子流”的可调背景场。
协同模式模板: 预置或自定义多种协同能量结构(如同步振荡、相位差阵列、功能分区耦合等),供学员直接“接入”和体验。
实时反馈与纠偏: 监测每个学员的能量输出与协同状态,提供可视化或感知化反馈,并在出现严重偏差或冲突风险时自动介入调节。
模拟对抗环境: 模拟外部能量干扰、信息攻击或特定能量生物(假设存在)的攻击模式,进行防御性协同训练。
将此构想命名为“灵子共鸣舱”。目标是打造团队训练的“加速器”与“安全沙盒”。
[日志条目 015 - 张云帆 - 7月25日]
主题:能量场生成与调控系统的技术瓶颈
核心挑战在于能量场的 “精密度” 与 “稳定性” 。现有用于“龙心”大厅的广域能量场发生器,其调控精度不足以实现团队训练所需的微妙协同。
与周立坤教授团队反复论证后,决定采用 “多节点干涉聚焦” 方案。在共鸣舱内壁分布式部署大量(初步设计为108个)小型化、高精度的“灵子场发射单元”。通过超算实时控制每个单元的发射相位、频率与振幅,利用波的干涉原理,在舱内中央区域合成出高度复杂且稳定的目标能量场。
难点在于算法。需要实时计算108个独立变量,以抵消地脉背景波动、设备自身误差以及学员能量场反馈带来的扰动。已将基础数学模型提交给李慕白,希望他的团队能优化计算核心。
[日志条目 028 - 李慕白(云师) - 8月8日]
主题:协同控制算法的初步架构
接手能量场调控算法任务。问题可抽象为“多智能体系统在动态环境下的协同控制问题”,但变量维度更高,且涉及非经典的“灵子”相互作用。
设计了一套 “分层预测-校正”算法。
底层: 快速响应层。基于预设的协同模板和实时监测的学员能量状态,进行毫秒级微调,维持能量场结构基线。
中层: 自适应学习层。记录学员在协同过程中的习惯性偏差与成功经验,逐步微调针对该团队的能量场参数,实现“场随人变”。
高层: 战略规划层。针对复杂的模拟对抗场景,预生成能量场演变序列,引导团队做出最佳协同响应。
算法已通过模拟测试,但算力需求巨大。需要申请调动“昆仑之心”超算至少30%的持续算力资源。已提交算力申请报告。
[日志条目 042 - 林雅(精卫) - 8月22日]
主题:感知反馈接口的设计与测试
陈醒导师要求,反馈系统不能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图表,而应转化为学员,尤其是感知型学员,能够直观理解的形式。
基于我的“能量听觉”体验,设计了一套 “多模态感知映射”系统。
听觉映射: 将能量场的协同度、稳定度、强度等参数,映射为不同音色、音高、和声复杂度的音乐。和谐协同时,音乐优美流畅;出现冲突或偏差时,会出现不和谐音或特定声学警告。
视觉映射(辅助): 对于更习惯视觉的学员,可将能量流表示为不同颜色和亮度的光带,在虚拟现实环境中显示。
体感映射(实验性): 尝试通过特制座椅的微振动频率和模式,传递能量场的“触感”。
今天进行了第一次主观体验测试。当算法模拟出一次成功的“同频共振”时,耳机里传来的是一段如同天籁般的纯净和弦,全身心都感到一种极致的愉悦与顺畅。而当模拟能量冲突时,刺耳的噪音和座椅传来的紊乱震动让人极度不适。效果显着,但需要谨慎校准,避免过度刺激。
[日志条目 055 - 苏青竹 - 9月5日]
主题:安全协议与伦理边界核定
共鸣舱能力强大,风险同样巨大。强制定向的能量协同,可能对学员意识产生不可预知的影响。必须建立最高等级的安全围栏。
已制定安全协议草案:
物理隔离: 共鸣舱具备独立能源和紧急切断系统,与主基地能量网络物理隔离,防止故障扩散。
生理心理监控: 训练期间,学员所有生理指标、脑波活动、主观报告将被实时监控,AI与安全官双重研判。
意识锚定强化: 训练前后强制进行意识锚定程序,确保学员自我认知稳定。
渐进式暴露: 严格遵循从简单到复杂,从低强度到高强度的训练流程,禁止越级。
自愿与知情原则: 所有参与训练的学员必须充分了解潜在风险,并签署新的知情同意书。吴岩(顽石)暂不被允许参与涉及外部能量强耦合的训练模式。
伦理委员会已初步审核,原则同意,要求在实际运行中持续观察并报告。
[日志条目 069 - 陈醒 - 9月18日]
主题:初号机集成测试与首次真人试验
首台“灵子共鸣舱”原型机在3号实验室组装完毕。外观呈流线型蛋壳状,内部空间可容纳一个九人小组。今天进行首次非训练性功能测试,由我、林雅、李慕白作为首批体验员。
测试1:基准场稳定性。 设定为“温和灵子流,零干扰”。进入舱内,瞬间感觉进入了一个与世隔绝的能量“温室”。外界所有杂乱波动消失,只剩下系统生成的、均匀而稳定的能量场。林雅报告“背景噪音完全消失,像进入了绝对安静的录音棚”。李慕白确认内部能量场参数波动率低于设计指标的0.1%。成功。
测试2:协同模板加载。 加载最简单的“同频圆环”模板。系统引导我们的能量场调整到同一频率,并形成一个缓慢旋转的能量环。那种感觉无比奇妙,仿佛三个独立的声部瞬间被整合进了一个统一的旋律中,无需费力维持,自然而稳定。李慕白监测到,在此状态下,三人能量场的总输出效能提升了15%,且消耗的精神力有所下降。成功。
测试3:模拟干扰对抗。 系统模拟一道随机能量脉冲冲击我们的“圆环”。在冲击来临前约0.5秒,林雅通过“听觉映射”提前预警!我们得以下意识地集体微调频率,成功化解了冲击,圆环仅产生了轻微涟漪。成功,且证明了感知反馈的有效性。
首次测试结果远超预期!共鸣舱展现出了成为团队训练利器的巨大潜力。下一步,将选择一支准备最充分的小组,进行首次正式团队训练试验。
[日志条目 070 - 张云帆 - 9月19日]
主题:初号机首次团队训练数据摘要
参与小组:代号“磐石”小组(非吴岩所在组,该组以稳定性见长)。
训练模式:基础同频屏障构建(与“和弦厅”任务相同)。
结果:在共鸣舱辅助下,该小组首次在预定时间内,成功构建出强度为单人7.8倍、稳定性超标的能量屏障!耗时仅为“和弦厅”最佳记录的六分之一!
能量协同效率曲线显示,学员们的能量浪费(内耗与无效溢出)降低了70%以上。
主观报告:学员们普遍反映,在舱内训练“目标更清晰,配合更省力,仿佛有看不见的手在帮助我们协调”。
结论: 灵子共鸣舱初号机验证了其核心设计理念,团队协同训练效率与安全性得到质的提升。建议立即启动后续机型的优化与批量建造计划,并着手开发更复杂的协同模式与对抗场景。
[项目状态更新 - 9月20日 - 陈醒批准]
项目IpdRc-dEV-007 “灵子共鸣舱” 初号机验证成功,转入优化与小批量生产阶段。
下一步重点:
开发针对不同特质小组的“专属协同模式”。
研究共鸣舱在紧急情况下(如能量暴走)的快速分离与个体保护机制。
探索共鸣舱是否可能用于辅助个体突破(如帮助吴岩型学员)。
灵子共鸣舱的研发成功,标志着“先行者计划”的团队训练,从“摸索过河”进入了“架桥铺路”的新纪元。它为集体能量智能网络的诞生,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孵化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