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先买了些外表看上去适合这个年代的生活用品,比如蚊帐,上林村属于南省中部,亚热带季风气候,地方多丘陵山水,资源丰富,同样蚊虫也多。
在这里生活,尤其是牛棚那种地方,蚊帐是必不可少的。
其实蚊香的效果更好,但是不属于这个时代的东西她买了也不敢拿出来。
除了蚊帐,她还买了棉被,和粮油等一些不起眼的日常生活用品。
也不知道空间是怎么操作的,她买的东西只要商家打包好,很快就会出现在门外,她只要打开门就能拿到。
她也看了,门外没有人,还是浓雾包裹着,东西就像凭空出现的一样。
买完东西,她又回到空间的小屋里,拿出一块灰扑扑的布料和一堆碎布片,先把灰色布料做成被套,然后把碎布片做成补丁缝在被套上。
棉被她买的是最大号的,够秦蓉教授一个人冬天的时候垫一半盖一半了。
新蚊帐她也故意缝了不少补丁上去,牛棚里用太好的东西不仅保不住,还会带来麻烦。
陈小满索性将要给秦蓉教授的东西,都认真的改装了一番。
空间里面的时间和外面的不一样,是十比一,就是空间里十个小时,外面才一个小时。
所以,当陈小满忙完躺在床上睡觉时,也才十点十几分钟。
第二天,新知青到小林村时才上午九点多,陈小满没去上工,从王老婆子出事后,她就一直没去上工。
这段时间也不是农忙,他们家有秋穗和冬雪俩姐妹去了,别人也不会说她,现在还加上一个春芽,她就更有理由留在家里了。
以前的陈小满是会心疼孩子,让她们少干点活,历经过一世的陈小满,也依然爱孩子,但她不会为了孩子奉献自己的一切。
就像老话说的,享福在后头,是啊,孩子们还年轻,正是奋斗的时候,而她,后头的日子眼看着一天比一天少了。
这次来的新知青有三个,两女一男,陈小满没有心情看新知青,她的眼睛一直锁定在知青后的三个老人身上。
看到人群里那个熟悉的身影时,她的眼睛亮了,躁动了一早上的心也安稳下来。
村口的老槐树下早围了半村子人,大人抱着娃,姑娘们凑着堆,眼神都往拖拉机来的方向瞟。
“来了来了!”有人喊了一声,人群顿时静了静,又很快炸开低低的议论。
拖拉机在槐树下停住,李队长先跳下来,拍了拍身上的灰,冲驾驶楼里喊:“都下来吧,到地方了。”
头一个跳下车的是个男知青,穿着件的确良白衬衫,袖口卷得整整齐齐,露出的手腕比村里姑娘还白净。
他背着个军绿色帆布包,戴了副黑框眼镜,落地时被石子硌了下,踉跄了两步才站稳,脸顿时红了。
“啧啧,这细皮嫩肉的,怕是连锄头都握不住。”
二婶子撇撇嘴,跟旁边的人嘀咕,“看着是俊,可咱村不养闲人啊。”
接着下来两个女知青。
头一个穿了条蓝色连衣裙,裙摆到膝盖,头发梳成两条麻花辫,垂在胸前,皮肤白得像刚剥壳的鸡蛋。
她往人群里一站,跟晒得黝黑的村民们比,像株刚浇过水的嫩黄瓜。
“这闺女长得是真俊啊……”
有人叹道,话音刚落就被自家婆娘拧了胳膊,“俊有啥用?看那细胳膊细腿的,能下地割麦子?怕是风一吹就倒,咱村小伙要是娶了她,不得当祖宗供着?”
最后下来的女知青就普通多了,灰布褂子,黑布鞋,裤脚沾了点泥,看着精瘦,眼神却亮得很,落地时稳稳当当,还伸手扶了把差点摔倒的男知青。
可这模样在大娘们眼里也不讨喜:“太瘦了,怕是生不出娃。”
三个知青站在那儿,被几十双眼睛打量着,脸上都带点局促。
男知青推了推眼镜,刚要说话,拖拉机上又传来动静。
众人这才注意到,拖拉机斗里还有几个人。
先是下来两个穿制服的年轻人,李队长对他们还挺客气的。
然后是一个老爷子,头发花白,背有点驼,穿着件洗得发灰的中山装,袖口磨破了边。
他手里紧紧攥着个布包,下车时腿一软,差点跪在地上,旁边的人赶紧伸手扶了一把。
接着是个中年男人,脸上带着道浅疤,眼神沉沉的,下车时没看周围,径直往拖拉机后面走,像是在找什么东西。
最后下来的是个女人。
她头发乱蓬蓬的,沾了些草屑,身上那件深蓝色干部服又脏又皱,裤脚还撕了个口子,露出的脚踝上有片淤青。
可她抬头时,陈小满的心还是猛地一跳——是秦蓉。
秦蓉的脸色很白,眼下有浓重的青黑,嘴唇干裂得起了皮,双眼扫过围观的人群时,没有慌乱,也没有躲闪,只是平静地落在远处的山梁上。
“这就是那几个……下放的?”
有人压低了声音,语气里带着点敬畏,又有点好奇。
“听说以前都是城里的大先生呢……”
“大先生又咋了?犯了错还不是得跟咱一样刨地?”
议论声嗡嗡的,像围着蜜罐的苍蝇。
李队长也清了清嗓子:“都散了都散了!该上工的上工,该做饭的做饭!知青先去知青院,王会计,你带他们过去!”
又转头对那两个年轻人和那三个下放人员说,“跟我来,先带你们去住处看看。”
人群慢慢散开,还有人回头瞅那三个老人,眼神里有好奇,有同情,也有避之不及的谨慎。
秦蓉跟在李队长身后,步子不快,却很稳。
路过陈小满家院墙外时,她像是被什么绊了一下,踉跄着扶住了院墙。
陈小满的心揪了一下,差点就冲过去帮她。
但她忍住了。
现在不行。
看守他们的人还在,村里人也都看着,这时候凑上去,不是帮秦蓉,而是在给她招祸。
那些藏在暗处的眼睛,巴不得抓住点由头,给这些“犯了错”的人再扣顶帽子。
知青院在村东头,是座青砖瓦房,以前是村里张地主家下人住的院子,土改后收归大队,改造成了知青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