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家人们也有这样的症状,就得关注一下自己的心理状况了。”
王和光伸手指了指自己右上角,随即右上角弹出了李若荀视频的缩小版片段。
“接下来,我们按视频的顺序,聊几个我个人觉得可以深入探讨的点。”
“第一点,幸存者内疚。”
“当李若荀醒来后,说‘我才发现,自己当初的决定是多么的自私……’。”
“这种对自己的强烈自责,在经历过创伤事件并幸存下来的人身上,其实并不少见。”
“感觉自己活下来是一种错误,或者对不起谁。”
“所以他会把自我救赎和帮助他人联系在一起,这也联系到了后面他说这是自己唯一能做的‘弥补’,以此来减轻内心的负罪感。”
“第二点,关于粉丝的信。”
“李若荀说这些信是把他拽回人间的绳子。”
“从心理学角度看,这触及到了存在性焦虑的问题。”
“‘绳子’这个比喻真的非常形象,显然李若荀可能是将粉丝的情感支持,投射为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命锚点……”
“这是一种很强的连接,但同时也可能带来压力。”
“比如,如果未来自己不能达到粉丝的要求, 是否就丧失了存在于世的资格呢?他很可能会这么想。”
“第三点,李若荀反复提到自己带来了很不好的影响,占用了公共资源。”
“这种愧疚感,其实折射出了两个层面的冲突。”
“一方面是普遍存在的‘病耻感’,觉得生病是羞耻的,不应该麻烦别人。”
“尤其是抑郁症这种大家会觉得‘你想开点就好了啊’的精神疾病。”
“另一方面,作为公众人物,他可能感受到了更高的社会期待和道德压力。”
“所以虽然是自己生病了,甚至都有可能要‘病逝’了,被救起来之后却觉得是自己的问题。”
王和光讲这段的时候是有一种使命感在身上的。
他认真的看着镜头,觉得宿舍天花板上的光就像是给自己镀上了一层金边。
“不是的,无论要说多少遍,我都会告诉屏幕前的你,抑郁症也是一种病。”
“就好像没有人会对骨折的人说,你怎么不努力一下站起来,对吧?那么对于有明确器质性病变基础的抑郁症来说同样如此。”
“看我视频的家人们,要是你有同样的问题,不要有病耻感,去看医生,父母也不要觉得我孩子这样啊呀怎么样了都是装的,就不带孩子去看,生病了不去吃药不去看病怎么会好呢?
“那么再说第四点,最后的约定。”
“根据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的依恋理论,这可以看作是李若荀对于一种依恋关系的重建尝试。”
“之前也说过,李若荀曾经觉得自己失去了一切,那么他必然会去寻求新的连接。”
“那些粉丝的信件,在某种程度上就扮演了‘安全基地’的角色,给了他力量和支撑。”
“而‘约定演唱会’,则投射出他对未来、对持续性关系的渴求和希望。”
“他希望这种支撑关系能够延续下去,并且在未来得到确认。”
王和光说到这里,语气稍微放缓了一些。
“其实如果换成其他人,我可能会觉得这就是一个普通的约定,但深入对李若荀的分析后,我却真的感受到了这个约定的分量。”
“说的直白点……”
“这可能是支撑他活下去的最大动力!”
“他必须要给自己这个念想,不然坚持不下去。”
王和光的眼神转动。
“唉,怎么说呢?”
“李若荀这种真的坦诚以待将自己的内心捧给所有人看的行为,即便是我这种铁石心肠的人也有点动容啊……”
“就是……“
他双手比划着,想更清晰的表达自己的意思。
“感觉这孩子单纯得有点过头了,仿佛完全不懂得人世复杂,甚至有时会让我怀疑,世界上真的有这样的人吗?”
“最后的最后,我想说……”
“我不知道李若荀或者他的团队是有意为之,还是无心插柳。”
“但他确实将非常私人的痛苦经历,进行了一次公开的呈现。”
“这在客观上,将一个个人议题,提升到了公共议题的层面——也就是对心理健康的关注和倡导。”
“这种分享,本身就赋予了创伤一种新的意义。”
“让更多人能了解抑郁症的真实面貌,减少污名化,鼓励有相似困境的人去求助。”
“这真的非常有勇气,也很有社会意义。”
“希望这个视频能帮助大家更深入地理解这个视频,也更理解处在类似困境中的人们。”
“我们需要更多的共情,而不是指责和不解。”
视频结束。
内容很复杂,大家一时还在消化,于是一片安静。
莫小瑜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轻敲击着,若有所思。
这个小王有点东西。
他的分析,精准地捕捉到了李若荀这次问候视频背后更深层的意义。
这无疑是一个绝佳的契机!
能最大限度地将这次看似普通的视频,转化为一次提升形象、凝聚粉丝,甚至拓展路人好感的公关事件。
“他的视频对我们确实很利好。”
她眼神扫过众人,原本还有些松散的气氛立刻重新紧绷起来。
“宣传方向调整一下。”
“联系粉丝团,引导粉丝评论方向,弱化单纯的心疼和卖惨,多往心理健康科普、关爱抑郁症群体这个角度靠。”
“重点突出艺人分享自身经历的勇气,以及这对其他患者可能带来的积极意义。”
她停顿了一下,看向负责媒介投放的组员。
“热搜方面,买一些相关词条,你懂的。”
“再筛选一些王和光视频里的心理学术语,做成文字或者短图文形式,配合词条扩散。”
组员们立刻行动起来,键盘敲击声再次密集地响起。
这年头社会压力大,抑郁症患者其实不少,算是一种社会现象了。
从功利的角度看能引起他们共情从而增加李若荀关注度,从公益角度看,也确实能增加社会心理认知。
是一件双赢的事情!
很快。
除开#李若荀新视频##约定好了一起去看演唱会#这两个本来就冲上热搜的词条以外,#抑郁症躯体化症状##关爱抑郁症患者#也爬上热搜榜的尾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