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乐乐最近有点“移情别恋”了。
作为杨颜知选秀时期就一路追随过来的死忠粉,她曾以为自己会爱本命一辈子。
杨颜知c位出道,唱跳俱佳,转型演员后也是顺风顺水,常被夸赞有天赋。
虞乐乐最爱的,就是这种才华横溢、实力超群的天才型选手!
可追了几年,热情总会慢慢进入平淡期。
而且杨颜知最近进组,一点消息都没有!
就在她觉得有点无聊的时候,李若荀的名字,铺天盖地闯入了她的世界。
【史无前例!李若荀新专《为谁而作的歌》达成全专钻石唱片成就!】
【我们或许正在见证一位真正的国民级天王!】
随便点开一个社交软件,都是关于他的消息。
虞乐乐抱着一丝好奇点了进去。
结果,一眼万年!
哎哟,这颜值!
清隽温和,笑起来眼睛里像是有星星,带着一点恰到好处的忧郁气质。
这实力!
她找来专辑一听,直接跪了。
这年纪!
居然才二十!
妈呀!这不就是她的天菜吗!
虞乐乐懊恼地拍了一下大腿,这么一个宝藏,她以前怎么就没注意到呢!
她立刻行动起来,光速注册了一个新的微博小号。
幸好,最近像她这样的新粉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来,她很快就在超话里找到了组织,认识了不少聊得来的同担朋友,日子重新变得充实起来了。
而最让所有新粉感到幸福的是,刚一入坑,偶像就要开演唱会!
月中,【相遇之后】巡回演唱会海市站正式开票。
虞乐乐仔仔细细地研究了购票信息,当她看到“连开九场”的时候,忍不住惊叹出声。
“天哪,海市,连开九场!好牛!”
她心里瞬间安定下来。
九场啊!
她买的又是最高价位的内场票,怎么想都觉得十拿九稳。
然而,现实给了她沉重一击。
开售时间一到,她卡着点冲进去,选好场次和票价,点击付款。
页面转了转,然后……
【已售罄】
秒没!
虞乐乐傻了。
她不死心地刷了半个小时的回流票,结果都一样。
怎么会这样?连开九场啊!体育场啊!这也能秒没?!
她颤抖着手点开千草园和微博超话,里面已经是一片鬼哭狼嚎。
【究竟有多少人在抢票啊!我怀疑是不是全夏国的人都在跟我抢!】
【我点进去就没了!!】
【哭死,这辈子还能看到李若荀的演唱会吗?】
虞乐乐茫然地切回大麦,看了一眼演唱会的页面。
“想看”人数赫然突破了五百万。
好吧,五百多万人想看……牛!
不愧是海市!
不愧是李若荀!
可是……她没票啊!
一股巨大的失落感和不甘心涌上心头。
这可是【相遇之后】巡演的第一站啊!
对于一个刚入坑、热情正处于顶峰的新粉来说,没有什么比错过现场演唱会更让人难过的事情了。
虞乐乐不甘心地打开了摩天轮,想看看二级市场的票价。
只看了一眼,她就被那一串零给吓得差点晕过去。
内场前排的票,直接被炒到了几万块一张!而首场最前排的位置,有黄牛甚至挂出了十几万的天价!
卧槽……
十几万?!抢钱啊!
虞乐乐捂住了胸口。
哪怕是一万块,她咬咬牙,跺跺脚,或许也就买了。
但现在这个价格,是真心负担不起!
她叹了口气,转而打开了闲鱼,挨个点开那些声称有票的帖子,试图在鱼龙混杂的信息里,找到靠谱的卖家。
……
虞乐乐的遭遇并非孤例。
不少粉丝或者想去看现场的路人默默刷新着各个平台,期盼着奇迹的降临。
然而,奇迹没有降临,魔幻现实主义的闹剧却率先上演。
事情的引爆点,来自一个富婆香草。
或许是单纯的分享喜悦,又或许是带着一丝隐秘的炫耀,她在社交媒体上晒出了一张内场第一排的实体票,配文是:
“为爱发电!虽然有点小贵,但为了近距离看荀宝,一切都值了!”
照片的角落,不经意间露出了票务网站的成交价格,十万出头。
这条帖子瞬间激起千层浪。
评论区迅速被攻陷。
羡慕嫉妒者有之,认为“有钱任性,花自己的钱没毛病”也有,但更多的,是愤怒和不安。
【十万?!我的天,黄牛真的疯了吧!】
【姐妹,我理解你想支持李若荀的心,但你这样做,不就是在助长黄牛的气焰吗?以后票价只会越来越离谱,我们这些普通学生党和上班族还怎么活?】
【这就是世界的参差吗?打扰了,我不配当香草】
更可怕的是,这种炫耀刺激了一部分本就上头的粉丝。
有人在帖子下半开玩笑半认真地询问:【我现在去申请网贷还来得及吗?真的好想去现场……】
立刻有人惊恐地回复。
【千万别!姐妹,冷静一点!为了看演唱会背上贷款不值得!】
【别犯傻,那些网贷平台都是吃人不吐骨头的!李若荀要是知道你们为了看他去借钱,他会难过的!】
理智的香草们劝阻的声音很大,就连粉丝团和李若荀工作室的官方号也紧急发博,提醒大家警惕高价票,切勿上当受骗,务必量力而行。
然而,李若荀此刻的热度太高了。
海量新粉涌入,其中还混杂着大量想把抢到票当成网红打卡项目来炫耀的路人。
整个粉丝生态鱼龙混杂。
很快,就有不少被黄牛高价伤害到的粉丝,开始在评论区诉苦,甚至还不乏有人被骗!
路过的普通网友看到这番景象,纷纷皱起了眉头。
【一个演唱会而已,至于吗?又是天价票又是贷款又是诈骗的,乌烟瘴气】
【十几万看一场演唱会,你们的钱都是大风刮来的?有这钱干点什么不好?捐给山区小孩不好吗?】
【李若荀自己不就是搞慈善的?怎么粉丝被黄牛当猪宰,他一点反应都没有?团队都不管?不会是联合黄牛一起割韭菜吧?】
质疑和嘲讽的声音开始出现。
舆论的矛头开始偏移,从指责黄牛和不理智的粉丝,逐渐上升到了对李若荀本人的质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