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晚送别众兄弟后,奕帆扶着已喝醉的吴荣送回了他的房间后,独自在新宅漫步。
月光洒在青石板上,映出斑驳树影。
这宅子共有三进,前院待客,中堂和后院居住,后院的外围还有个菜园和花园。
最妙的是东厢房外有株百年四季海棠,正值花期,暗香浮动。
他在院中石凳上坐下,取出那枚杨芳所赠的玉佩。
羊脂白玉在月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上面的莲花图案栩栩如生。
安身立命...
他轻声自语。
有了这处宅院,总算在这个时代扎下了根。
但他的目标,远不止于此。
海外贸易、工业革命、改变历史...这些宏图大业,都需要从长计议。
眼下最重要的是积累人脉,培养势力。
忽然,他想到储物空间里那些现代知识。
《天工开物》要等到明末才问世,《农政全书》更是明末的着作。
若是他能提前将这些知识运用起来...
路要一步一步走。
他收起玉佩,望向满天星斗。
来到书房,从空间内取出A3纸和圆珠笔、强光手电筒数支,开始绘制改造图纸。
前世建筑公司工程经理的经历,此刻竟在这四百年前的大明派上了用场。
奕帆运笔如飞,将现代卫生理念与明代建筑特色巧妙融合,直到更夫敲过二更梆子,才放下了笔。
既要舒适,又不能太过惊世骇俗。
奕帆揉着发酸的手腕,仔细端详图纸。
每个细节都经过深思熟虑:陶瓷管道要用青釉,既防渗又符合时代审美;竹制水管要选三年生的毛竹,内壁需用桐油反复浸泡;铁质部件则要镀锡防锈...
待到图纸完成,已是丑时三刻。
奕帆盘膝打坐,九阳真气运转三个周天,便觉神清气爽,一夜未眠的疲惫尽数消散。
次日清晨,他将众兄弟请到新宅。
朝阳初升,为这座三进院落披上金色光辉。
大家在院中石桌旁围坐,他缓缓展开连夜绘制的图纸。
诸位兄长请看,
奕帆指着图纸详解,前厅改为议事厅,设八仙桌一张,太师椅六把,两侧置兵器架。中堂东厢房为吴大哥居住,西厢房供各位兄弟暂住,后院为我居住。
吴荣感动地握住他的手,道:
二弟想得周到!
当他讲解到改造细节时,众人皆露困惑之色。
付刚捻须沉吟:这厨房也要通水管?还要设沉淀池?
正是。
他取出一张厨房详图,道:
厨房每日用水最多,若无排水系统,地面总是湿滑不堪。
他设计了两套系统:一是引水入厨,在灶台旁设水缸,用竹管从水井引水;二是排水出户,所有污水经陶瓷管道排入花园的沉淀池。
他指着图纸上的沉淀池解释道:这池分三级,第一级沉淀杂物,第二级澄清污水,第三级的清水可用来浇灌菜园。池底留有清淤口,定期清理即可。
张猛瞪大眼睛道:在厨房里就能取水?这...这太方便了!
奕帆笑道:不仅如此,我还设计了专用水缸。
展开另一张图纸道,这口水缸分内外两层,外层储水,内层放置食材,利用井水低温保鲜。
缸底开孔,接排水管直通沉淀池。
李胜指着淋浴图纸道:这淋浴间与厨房共用一套给水系统?
正是。
奕帆点头,道:我在后院建了蓄水塔,利用高低差形成水压。厨房、淋浴、洗衣都可共用此系统。
众兄弟面面相觑,最后还是付刚拍板道:
就按奕兄弟说的办!我这就去寻最好的泥瓦匠!
就在他给众兄弟讲解图纸到收尾时,新来的捕快兄弟急匆匆从前院跑来道:
奕兄弟,门外有客来访,说是四方仓行的杨员外。
说话间,就见杨员外携着夫人和杨芳已走进院来。
杨员外今日穿着暗红色万字纹直身,显得格外精神;杨夫人身着藕荷色比甲,端庄大方;而杨芳...
但见这少女身着淡粉绣梅花的交领襦裙,外罩月白色比甲,发间只簪一支珍珠步摇,清丽脱俗。
她悄悄抬眼望来,正对上奕帆的目光,顿时双颊绯红,忙不迭低下头去,那含羞带怯的模样,着实惹人怜爱。
听闻奕公子新居落成,杨某特来道贺。
杨员外笑着让随从抬进贺礼,是两坛上等花雕、四匹杭绸,还有一盒精致的文房四宝。
奕帆连忙还礼道:员外太客气了。
杨夫人慈爱地打量着院落道:这宅子收拾得真雅致。
她特意看了眼后院,听说公子还要改建?
他正要回答,却见杨芳悄悄走到海棠树下,假装赏花,眼角余光却不时瞟向奕帆这边。
当她发现奕帆在看她时,急忙扭过头去,耳根却悄悄红了。
吴荣在一旁碰碰奕帆的胳膊,低声道:二弟,杨姑娘对你...
奕帆微微一笑,不动声色地转移话题:员外、夫人请到前厅用茶。正好我在讲解宅院改建的图纸,还请员外指点。
杨员外果然被图纸吸引,连连称奇:这排水系统设计精妙!若是用在粮仓防潮上...
趁着大人们讨论图纸,杨芳悄悄走到他身边,声如蚊蚋:奕公子...这海棠花开得真好。
说着飞快地塞给他一个香囊,转身就跑回了母亲身边。
奕帆低头一看,是个绣着并蒂莲的香囊,针脚细密,显然费了不少心思。
再抬头时,见杨芳正躲在母亲身后偷眼看他,那眼神既期待又忐忑。
他心中了然,却只是对她微微一笑,将香笼小心收入袖中。
双方年龄还小,现在还不是谈婚论嫁的时候,前路漫漫,他还有很多事要做。
送走杨家众人后,吴荣忍不住问道:二弟,杨姑娘分明对你有意,你为何...
他望着院中海棠,轻声道:缘分未到,强求无益。况且...
他转身看需施工的宅院,大业未成,何以为家?
吴荣似懂非懂地点点头,不再多问。
十月初八,工程正式动工。
奕帆从灾民中招募了二十余名劳力,由老匠人陈师傅统领,当他告诉他们每人每月工钱为四两,陈师傅为五两,大家都兴奋的不得了,都赞叹感恩不止,这是发三倍工资啊。
当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师傅初见图纸时,震惊得半晌说不出话。
妙!妙啊!
他颤抖着抚摸图纸,老朽营建半生,从未见过如此精妙的设计!特别是这厨房的排水系统,简直巧夺天工!
开挖地基时,奕帆亲自监督。
化粪池的位置选在后院角落,厨房沉淀池则设在菜园旁,两个系统既独立又相邻,便于维护。
陈师傅指挥工人用三合土夯实池壁,再砌青砖抹灰,最后还要刷上三层桐油。
东家,
陈师傅感慨道,这般讲究,便是王府的厨房也没这么精细!
管道安装更是费尽心思。
陶瓷厂按他的要求烧制出特制管道,每节长二尺,内径六寸,接口处预留榫卯。
安装时要用糯米浆混合石灰密封,确保不漏不渗。
厨房的排水管特别加粗到八寸,以防菜叶等杂物堵塞。
十一月十五,第一套卫生设施完工。
奕帆邀请众兄弟试用,吴荣第一个体验厨房新设施。
这水缸太实用了!
他兴奋地拉动竹管上的阀门,一开就有水,再也不用挑水了!
付刚试用排水系统后,捻须微笑道:
果然排水顺畅,地面再也不会积水湿滑了。奕兄弟奇思妙想,令人叹服。
最让大家称奇的是食材保鲜水缸。
奕帆用双层陶缸设计,内缸放置食材,外缸注满井水,利用水循环保持低温。
李胜好奇地放入几个萝卜试验,三天后取出依然新鲜如初。
神奇!太神奇了!
他连声赞叹,这要是夏天存放肉食,该有多好!
腊月初七,工程全部完工。
结算工料,整整花费三百两。
但看着焕然一新的宅院,特别是功能齐全的厨房,奕帆觉得每一文钱都物超所值。
当晚,付刚带来三个人选,说道:奕兄弟既已安家,也该添些下人了。
他特意在议事厅面试。
第一个是个四十余岁的寡妇,想要应聘厨娘。
奕帆问她可会做面食,她答得头头是道,但奕帆见她眼神闪烁,便婉言谢绝了。
第二个是个十六七岁的丫鬟,模样周正,却总是偷瞄屋里的摆设。
奕帆心中不喜,也打发走了。
直到见到那对母女,他的心被触动了。
母亲约二十六七岁,虽然面黄肌瘦,但收拾得干干净净;女儿十二岁上下,躲在母亲身后,却有一双明亮的眼睛。
民妇王氏,原是渭南农户。
女子怯生生地说,丈夫去年饿死了,带着女儿逃荒到此...
他注意到小女孩手腕上系着一条褪色的红绳,忽然想起前世妹妹也喜欢系红绳,心中不由一软。
可会做饭?
他和颜悦色地问。
会!会!王氏连忙道,民妇最拿手的是臊子面,还会用土窖存菜...
“好,那就你们母女留下,月钱各二两”母女两听闻再次泣声拜服。
这时,门外探头探脑地露出个小脑袋。
付刚笑道:这是狗儿,父母双亡的孤儿,在城里讨饭为生。
那孩子约莫十一二岁,瘦得皮包骨头,但眼睛很亮。
奕帆招手让他进来,他怯生生地跪下行礼:老爷...
以后不要叫老爷,奕帆扶起他,叫公子就好。你本名叫什么?
狗儿没大名...
那就叫李达吧。
奕帆取之意,以后你负责看门通传,月钱一两五。
他让三人先去沐浴更衣。
半个时辰后,再见到他们时,简直判若两人。
王氏换上干净的青布衣裙,竟有几分秀丽;小姑娘梳着双丫髻,活脱脱是个小美人胚子;李达穿着新棉袄,虎头虎脑很是可爱。
三人跪地谢恩,王氏泣不成声:公子大恩,民妇母女愿做牛做马报答...
奕帆扶起他们,正色道:在我这里,不必如此。只要忠心勤勉,我必不会亏待你们。
临近黄昏,新宅第一次开火。
王氏在改造一新的厨房里大展身手,臊子面的香气飘满院落。
李达在前院认真守门,小姑娘小洁则在厨房帮忙,熟练地使用着新式排水系统。
他和吴荣在院中石桌对饮,望着满院灯火,听着厨房里传来的欢笑声,感慨万千。
二弟,吴荣举杯道,从今往后,这里就是咱们真正的家了!
他微笑颔首,心中暖流涌动。
有了这个根据地,有了这些可靠的人,我的大明事业,终于要扬帆起航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