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吴使者来了!
与曹魏使臣邢贞那赤裸裸的傲慢羞辱不同,东吴使者诸葛瑾显得格外“谦恭有礼”。
以其与诸葛亮的兄弟关系,增加“诚意”表象。
他带来的并非棺材丧服,而是琳琅满目的“厚礼”——装满香料的漆盒、光泽润泽的江东绸缎、精心打磨的玉器、甚至还有十几笼罕见的珍禽异兽。
车队绵长,礼单华丽,几乎堵住了宫门前的半条御街。
然而,这份“厚礼”越是光鲜,殿内群臣的脸色就越是阴沉。
所有人都记得,就在不久之前,同样是江东来的“诚意”,结果是荆州沦陷,关羽险些丧命!
诸葛瑾手持国书,言辞恳切,甚至带着几分“痛心疾首”:
“外臣诸葛瑾,奉我主吴侯之命,特来拜见大汉皇帝陛下。前番荆州之事,实乃天大的误会!
皆因吕蒙刚愎自用,贪功冒进,误解上意,方铸成大错!致使云长公蒙难,贵国损兵失地…
我主闻之,痛心疾首,追悔莫及!”
他偷眼瞥了一下御座上脸色木然的刘备,和一旁羽扇轻摇、看不出喜怒的诸葛亮,继续表演:
“我主常言,吴蜀联盟,共抗曹魏,乃两国存续之基!岂因小人作祟而崩坏?今日曹贼势大,虎视眈眈,我两国更应摒弃前嫌,重修旧好,方为上策!
故特备薄礼,略表歉意,万望陛下念在昔日同盟之情,天下苍生之念,给予江东一个改过之机!我主愿即刻归还荆州三郡,并开放江道,与贵国永结盟好,共伐国贼!”
言辞可谓“恳切”,姿态可谓“低下”。
仿佛之前那场背信弃义、血流成河的偷袭,真的只是一场可以轻描淡写揭过的“误会”。
“放屁!!” 张飞第一个炸了,如同被点燃的火药桶,猛地冲出班列,指着诸葛瑾的鼻子破口大骂,声震殿瓦。
“诸葛子瑜!你少在这里放你娘的狗臭屁!误会?!吕蒙那狗贼骨头都快烂了,你现在全推他头上?!
当俺们是三岁小孩吗?!还归还三郡?俺二哥的伤!荆州几万将士的血!是你们这点破烂玩意儿和几句轻飘飘的话就能抹平的?!
还永结盟好?我呸!俺老张宁愿信世上有鬼,也不信你们东吴这群背信弃义之徒的破嘴!大哥!陛下!把这些东西连同这巧言令色的说客,一起扔出去!喂狗!”
“车骑将军息怒!此确是我主…”诸葛瑾试图辩解,脸色发白。
“息怒?俺息你祖宗!”张飞双眼赤红,几乎要扑上去,“俺现在就想剁了你!拿了你的头去祭旗!”
不只是张飞,殿内几乎所有武将,乃至许多文官,都面露极度愤慨之色。
东吴此举,无异于在未愈的伤口上撒盐,更是对蜀汉君臣智商的侮辱!
关羽虽未像张飞那般暴怒,但那双丹凤眼中射出的寒光,几乎能将诸葛瑾冻结。
他缓缓吐出两个字,声音不大,却带着千钧之力:“…虚伪。”
就连一向持重的赵云,也眉头紧锁,沉声道:“吴侯此举,恐非真心悔过。实乃见我击退曹魏,内部稳固,心生惧意,故以此缓兵之计,暂稳我军,以待后图。”
诸葛瑾在无数道愤怒、鄙夷、冰冷的目光注视下,汗如雨下,却仍强自镇定,望向诸葛亮:“丞相…我主确有…”
诸葛亮终于开口,羽扇轻停,声音平静无波,却带着一种洞穿人心的力量:“子瑜,你我虽为兄弟,然今日各为其主。吴侯之言,亮,听到了。然,荆州之痛,非言语可抚;背盟之伤,非财货可偿。若吴侯真有诚意…”
他话未说完,陈到踏前一步,冷声打断,他的目光甚至没有看诸葛瑾,而是直接望向御座上的刘备,声音清晰而冰冷,如同出鞘的惊鸿剑:
“陛下!东吴之礼,可谓‘厚’;东吴之辞,可谓‘巧’。然,其心之险,甚于曹丕明目张胆之恶!”
“曹丕送棺,是明刀;孙权赠礼,是暗箭!”
“其言‘误会’,实为推诿!其言‘归还三郡’,实为试探!其言‘共伐曹贼’,实为欲使我与曹魏继续死斗,彼好坐收渔利!”
“此等伎俩,绝非真心悔过,实乃惧我兵锋,行缓兵之计!待其巩固江防,安抚内部,必再伺机反噬!”
“臣请陛下,效前日对待曹魏之例!斩…”
他“斩使”二字尚未出口,诸葛亮羽扇微摆,止住了他。诸葛亮看向刘备,微微摇头。
刘备面色阴沉如水,目光在那份言辞恳切的国书和殿外那堆华丽的“礼物”上来回扫视。
他胸膛起伏,显然也在极力压制着滔天的怒火。
良久,他缓缓开口,声音沙哑而冰冷,带着一种极致的失望和嘲讽:
“孙仲谋…碧眼小儿…到了此时,还在与朕玩弄此等心机权术…”
他猛地一挥手,如同驱赶苍蝇:“诸葛瑾!”
诸葛瑾浑身一颤,连忙躬身:“外臣在。”
“将这些‘厚礼’,原封不动,给朕带回去!”
刘备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告诉孙权!朕,不是乞儿!蜀汉,不受嗟来之食!更不食…裹着蜜糖的毒药!”
“荆州之血,不是水!朕,和朕的将士,都记得!”
“他想‘重修旧好’?可以!让他亲自来成都,负荆请罪!让他将吕蒙一族、陆逊等参与偷袭荆州之将,全部绑送朕之阶前!让他将荆州全境,一寸不少,拱手奉还!”
“做到这些,再来与朕谈‘旧好’!否则…”
刘备目光如冰,一字一句道:“…一切免谈!让他洗净脖子,在建业等着!朕的刀,迟早会到!”
“陛下!…”诸葛瑾还想再言。
“滚!”刘备猛地一拍龙案!
殿前侍卫立刻上前,毫不客气地“请”走了面如死灰、浑身瘫软的诸葛瑾。
那些华丽的“厚礼”,也被粗暴地重新装箱,如同垃圾般被拖离了宫门。
殿内一片死寂。
虽然拒绝了东吴的“求和”,但每个人心头都更加沉重。
东吴的虚伪和算计,让未来的局势变得更加波谲云诡。
陈到按剑而立,眼中寒光更盛。
他知道,这场戏还没完。孙权的缓兵之计失败,接下来,只会更加警惕,甚至可能…
狗急跳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