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沙盘数据震撼全场,未来省城将不堪重负
那一行鲜红色的标题,像一道滚烫的烙印,灼烧着会议室里每一个人的视网膜。
《关于项目资金来源与风险对冲的推演报告》
王副市长和陈局长刚刚筑起的、由“钱”和“技术难度”构成的两座大山,在这行标题面前,仿佛只是一个笑话。
你问钱从哪儿来?我正要告诉你。
你问风险怎么担?我连对冲方案都做好了。
会议室里,那股刚刚冷却下去的气氛,瞬间被一种更为诡异的寂静所取代。如果说刚才的质疑是冰,那么此刻的寂静就是冰下的暗流,涌动着惊愕、怀疑与一丝不易察觉的期待。
王副市长的眉心拧成了一个疙瘩,他身体前倾,紧盯着林舟,眼神里的审视已经变成了全然的戒备。他见过太多夸夸其谈的年轻人,但从未见过有人敢在省委专题会上,用这种方式直面一位副市长和一个实权局长的联合发难。
陈局长扶了扶眼镜,镜片后的目光闪烁不定。他本能地觉得对方在虚张声势,可那份从容不迫,又让他心里没底。
林舟没有给他们太多揣测的时间。
他没有直接回答钱的问题,而是对着话筒,用一种近乎冷酷的平静语气说道:“在讨论我们为这个项目需要‘花多少钱’之前,我想,我们应该先看一看,如果我们什么都不做,这座城市需要‘付出的代价’是多少。”
话音未落,他按下了翻页键。
屏幕上,那行红色的标题消失了。取而代???它的,不是众人预想中的财务报表或融资计划书,而是一个动态的、三维的、栩栩如生的省城数字孪生模型。
模型以一种上帝视角,呈现了整个省城的交通路网。主干道是动脉,次干道是静脉,无数的支路是毛细血管。车流被数据化为无数彩色的光点,在路网中安静地流动,构成了一幅繁华而有序的画卷。
“这是今天,此时此刻,我们省城的实时交通状况。”林舟的声音像一个精准的解说员,“目前,全市拥堵指数为1.7,属于‘基本畅通’。但是……”
他的话锋一转,手指在笔记本电脑的触控板上轻轻一点。
模型右侧,弹出了几个数据窗口:【城市人口年均增长率:2.1%】【机动车保有量年均增长率:8.5%】【公共交通分担率:27%】。
“这些数据,全部来自市统计局和交通局的公开年报。”林舟的目光若有若无地扫过陈局长,“现在,我们以这些数据为基础,进行未来五年的压力推演。时间,将以每年为单位快进。”
他再次点击。
屏幕左上角,年份的数字从“当前”跳动到“一年后”。
模型中的彩色光点,肉眼可见地变得密集起来。几条核心主干道,如人民路、解放路,在早晚高峰时段,光点的颜色由代表畅通的绿色,变成了代表缓行的黄色,甚至出现了几小段刺眼的红色。
“一年后,早晚高峰的拥堵时长,将从现在的平均四十分钟,延长至一个小时。市民的通勤幸福感,首次跌破及格线。”
“这只是开胃菜。”
年份跳动到“两年后”。
模型上,黄色的路段大面积蔓延,红色的拥堵路段连成了片。尤其是在几个主要的环路出入口和商业区,红色的光点几乎凝固不动,像血栓一样堵死了城市的动脉。
林舟将模型局部放大,锁定了市第一人民医院所在的区域。
“陈局长,您刚才提到了地下管线的复杂性,担心施工会造成瘫痪。但我们的沙盘显示,两年后,由于中山路和医院前路口的交通流量超出设计负荷百分之三十,在下午五点到七点之间,这个路口将有百分之八十的概率陷入常态化拥堵。”
他停顿了一下,让所有人都看清屏幕上那个被红色光点彻底锁死的路口。
“这意味着,任何需要经过这里的救护车,都将被迫延误。您担心的‘瘫痪’,不需要我们去挖开地面,它自己就会发生。只不过,一个是以可控的方式,一个是以无数家庭的眼泪为代价。”
陈局长的脸色,第一次变了。他下意识地张了张嘴,想要反驳,却发现林舟引用的数据和预测的地点,与他自己案头上的那些内部研判报告,惊人地一致。只不过,林舟用一种更直观、更残酷的方式,将那份报告里的冰冷数字,变成了屏幕上令人窒息的画面。
年份继续跳动,“三年后”。
整个城市模型,仿佛被泼上了一层暗红色的油彩。几乎所有主干道都变成了深红色,代表畅通的绿色,只在深夜的支路上零星可见。
屏幕右侧,一个新的数据窗口弹出。
【全市物流平均延时:+45分钟】
【核心商业区货运成本:+12%】
【因交通问题导致的企业搬迁意向:+8%】
“各位领导,从第三年开始,交通问题将不再仅仅是民生问题,它会变成一个经济问题。”林舟的声音不带任何感情,“物流成本的增加,会直接体现在物价上。营商环境的恶化,会让资本用脚投票。根据我们的模型测算,仅这一年,因为交通拥堵造成的直接和间接经济损失,将达到三十亿人民币。”
三十亿。
这个数字像一颗重磅炸弹,在会议室里炸响。
王副市长猛地坐直了身体,他那双黝黑的眼睛死死盯着屏幕,嘴唇抿成了一条僵硬的直线。他主管城建,更懂经济。他比任何人都清楚,三十亿的年损失,对于一个全年财政收入才三百亿的城市意味着什么。
这相当于,全市人民辛辛苦苦干上一个多月,创造的价值,全都被堵在路上了。
而这,还只是开始。
林舟没有停下,他按下了最后两次快进。
“四年后。”
屏幕上的模型,红色已经深得发黑。车流光点几乎完全停滞,像凝固的血液。
“市民平均单程通勤时间,突破一个半小时。市长热线接到的交通类投诉,将占据总投诉量的百分之七十。社交媒体上,‘堵城’、‘逃离’等关键词的搜索量,将比现在暴增五倍。城市的形象和居民的归属感,将跌入谷底。”
最后,年份的数字,定格在了“五年后”。
那一瞬间,会议室里响起了一片倒吸冷气的声音。
屏幕上,整个省城的数字模型,已经变成了一个巨大、丑陋、不断搏动着的暗红色肿瘤。所有的道路都被标记为“瘫痪”。城市的每一个角落,都闪烁着代表严重拥堵的警报。
这不再是一个城市交通图,这是一张城市的心电图,一条已经拉直的、代表死亡的直线。
“五年。”林舟的声音,在死寂的会议室里,如同末日审判的钟声。
“不需要等到十年、二十年。只需要五年,在我们不进行任何系统性干预的情况下,省城的交通系统,将迎来结构性的、不可逆的全面崩溃。”
“届时,120将成为摆设,因为救护车出不了医院。119也无能为力,因为消防车会被堵在任何一个路口。城市的物流系统将会瘫痪,超市货架会空置,外卖会成为传说。经济发展将彻底停滞,因为时间和成本,已经被无限拉高。”
林舟转过身,目光平静地扫过一张张已经失去血色的脸,最后落在了王副市长和陈局长身上。
“王市长,您问我项目的钱从哪儿来。现在我告诉您,这,就是我们不花钱的代价。每年数十亿的经济损失,无法估量的社会稳定成本,以及整座城市未来发展的葬送。”
“陈局长,您担心施工的风险。现在沙盘告诉我们,最大的风险,恰恰是不作为的风险。我们今天回避的每一个技术难题,未来,都会变成一个用生命都无法解答的社会难题。”
他的话语,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精准地剖开了所有人刻意回避的脓疮,将里面腐烂的、恶臭的现实,血淋淋地展现在众人面前。
王副市长靠在椅背上,胸口剧烈地起伏着。他是个务实派,他相信数据。而屏幕上那触目惊心的推演,每一个数据都源于他自己治下的城市,每一个逻辑都清晰得无可辩驳。他想找出一个漏洞,一个可以反击的破绽,却发现那张未来的死亡通知单上,每一个字都写得清清楚楚。
陈局长则摘下了他的金边眼镜,用力地揉着眉心。作为交通领域的权威,他第一次感到了一种深入骨髓的无力感。他那些关于管线、关于模型的专业知识,在五年后那幅末日般的景象面前,显得如此苍白,如此可笑。他知道,林舟是对的。他的所有质疑,都建立在“维持现状”的线性思维上,而林舟,已经站在了“系统崩溃”的非线性拐点上,回望现在。
整个会议室,落针可闻。
只有主位上的周书记,那一直轻轻敲击桌面的手指,不知何时停了下来。他深邃的目光从屏幕上移开,落在了林舟的身上。那目光里,有震惊,有审视,更多的,是一种发现了稀世珍宝般的复杂光芒。
在所有人还沉浸在五年后那恐怖未来的巨大冲击中时,林舟重新转过身,面对屏幕。
他脸上的表情依然平静,仿佛刚才那个宣告城市死刑的人不是他。
他再次按下了翻页键。
屏幕上,那张令人绝望的暗红色城市模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页崭新的,标题同样简洁而有力的ppt。
在全场官员或惊骇,或茫然,或期待的目光中,一行新的大字,清晰地浮现在屏幕中央:
《第二部分:如何用一座“未来城市”,撬动一个千亿级产业集群》